APP下载

论孟子“性善”“心善”的内容及其关系

2020-12-08毛婉玉

山西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仁义本心圣人

毛婉玉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性善论思想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者们对于“性善”的争论不断,有的学者认为孟子主张“性本善”,有的认为孟子持“性向善”的观点,但不管“性本善”还是“性向善”,对于孟子“道性善”的观点,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除此之外,孟子思想中有关“心善”的问题同样也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因此,本文试图在论述“性善”与“心善”相关内容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性善”来源的阐释及性善的价值意蕴

(一)性善的来源

有关孟子“性善”的来源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性善源于天。孟子谈“性善”时,他认为“性善”是“天之所与我者”(《告子上》),并非外在附加到人身上的属性,而是天所赋予的,这从先验层面为性善找到依据。第二,将性善的禀赋附于圣人身上。《孟子》中最先提到性善观点的是在《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将性善的禀赋附于尧舜这样的圣人身上,体现了性善能为人们拥有高尚的人格提供了可能。“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说明,每个人都拥有善性和善心,因此能够成为像尧舜一样的圣人。第三,通过生命的体悟就能认识到人性是善的。《孟子》有一段是对“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的描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公孙丑上》),这里孟子举出我们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件事,那就是“乍见”有孩童快要掉进井里,这时候人们都会有“怵惕恻隐之心”,这说明人人都有“不忍之心”,即善心,人人都有善性的存在。这从现实的角度进行反证,说明性善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外在于人的。

我们可以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孟子性善来源进行解释。如果只是把性善归结于天,会带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色彩,但仅从现实角度进行证明,又不能够直接地证明善性的存在。因此,我们要从天人合一的角度,人性先天就是善的,所以,在现实中人才会有“善端”的存在,至于为什么会有“恶”的存在,主要是后天环境的影响所造成的。因此,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从先验层面与现实层面全面认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二)性善的价值意蕴

其一,充分肯定人性的平等,彰显人格的尊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这里孟子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本来就有仁义,人是有道德意识的人,能够顺着仁义的道路行走。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并没有通过贬低一般民众来拔高君子或圣人的地位,事实上他认为“圣人之于民亦同类也。”(《公孙丑上》),指出了民众与圣人仍属于同类。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进一步彰显道德主体的普遍性。孟子肯定人人都可以到达圣人的人格境界,从某些方面来说,这里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自信,而这种乐观信念的背后,则蕴藏着一种道德上的平等观:在都可以成为圣人这一点上,人与人之间并无本质的差别。①这将普通民众与圣人之间建立起了联系,冲破了人与人之间在现实中不平等的牢笼,强调了人们在道德意识方面,每个人都是精神独立的个体。另一方面,在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中,不单指自然之气,更强调是精神之气和道德理义之气,是一种精神力量,这也体现了对主体在人格上卓然挺立的要求。

其二,将道德行为的实现由外在强制转变为内在自觉,体现人的主体性和自觉能动性。“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离娄下》),“由仁义行”是说人的善端(指仁义)应由内而外自觉主动地显现出来,而“行仁义”是说人们根据外在地要求才实施的行为。孟子认为应该主动自觉地实施仁义,这样才能成为圣人。孟子以性善学说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他通过论述人的先天善端与后天涵养相结合,从而使人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由于人只是拥有“善端”,因此需要将此“扩充”,才得以彰显人的精神修养,使得人格培养走向理性化的过程。孟子虽强调善端的重要性,但他并没有忽视后天环境的影响。“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尽心上》),环境作用是很重要的,会影响人的形象和气质。善端是固然重要,但成为一个拥有理性自觉的人需要后天的努力与修养,这需要人们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历练自身。

其三,由性善引出为善、行善的行为,彰显人性的光辉。孟子认为人可以为善,“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告子上》),人们之所以可以为善就是因为人拥有性善的禀赋,那为什么说人性善,但同时还有不善的存在呢?这主要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这充分说明了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或在外力作用的胁迫下,人性也会变不善的。为了能维持人善的本性,需要通过后天的“扩充”达到完善的人格。“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保父母。”(《公孙丑上》),“四端”之心诚然是“我固有之”,但扩充与否,却取之在我,所以孟子只能说“苟能充之”如何,“苟不充之”如何,让人自己权衡轻重得失后而做出选择,却不能强令人“务必充之”。②

二、心善的相关内容

(一)“心”概念

古人把“心”看作是人的思维功能、精神活动的源泉,孟子也善于用“心”来表示人的思维功能及道德情感。我们对《孟子》中有关“心”的含义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大体总结为以下几点:1、指人的良心本心,这也是孟子性善论的立论基础;2、把“心”看作是人的道德情感及道德意识活动,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3、把“心”看作是理性思维的器官,如“心之官则思”;4、指人的心志、意志,如“不动心”,“苦其心志”,“动心忍性”等。如上是对“心”的含义进行说明。

(二)“本心”与“四心”

孟子提到“本心”的概念是在《告子上》“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认为本心是人人都有的,就连乞丐也是有的。“本心就是原本固有之心,实际上也就是‘良心’、‘仁义之心’”。③那在什么时候最容易彰显本心呢?根据孟子在“牛山之木尝美矣”(《告子上》),我们了解到“平旦之气”、“夜气”,孟子认为这时“是人的善端对容易显露的时候,也是当一个人的生理处于完全休息状态,欲望因尚未与物相接而未被引起的时候;此时的心,也是摆脱了欲望的裹挟而成为心的直接独立的活动,这才真正是心自己的活动,这在孟子便谓之‘本心’。”④

除本心之外,孟子还提出“四心”。“四端”与生俱来并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在《公孙丑上》“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这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即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其中,要使“恻隐之心”发挥最基础的作用,人们必须减少生活中的私欲,即“养心莫善于寡欲。”(《尽心上》)这样才能使其真正地“扩而充之”。关于“本心”“四心”与“仁义之心”,它们之间是何关系呢?陈来教授说,“关于四心,有时孟子将其简化为‘仁义之心’。仁义之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所以孟子有时将其称为良心、本心。”⑤根据陈来的解释,我们认为这三者在性质上是同一的东西,都是指人先天就拥有的善性。

三、“性善”与“心善”的关系

“心性同一、心善与性善同一,‘天’作为善性的赋予者和越超性根据而与人性合一,是孟子人性论的基本特征。”⑥在孟子即心言性的逻辑体系中,尽心可知性,存心可养性,同时也开启了以心善言性善的基本思路。

(一)心善是性善的根据

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孟子认为人心规定人性。在“人禽之辩”中,孟子认为人与动物只有“几希”的区别,这个“几希”就是人的良心、本心。同时也正是这“几希”的差别进一步区分了“庶民”与“君子”,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离娄下》),这里的“存心”就是指本心、良心、仁义之心,⑦这是从人与禽兽的区别中,发现人最贵之处在于“心”,如果没有“心”的存在,人与禽兽没什么两样,就更谈不上“性善”了。在孟子看来,只有通过“尽心”才能“知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心上》),这就是说,扩充自己的心,才能知道自己的性。假如没有做到充分扩充我们的本心,是没有办法了解我们的性。这就是即心言性,以心来理解性。另外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这里可看出,“孟子实际上是即心言性,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可以表现为具体的善性,所以是善的,并进一步由心善肯定性善。”⑧

(二)心善是性善的呈现

“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上》),这说明君子将仁义礼智当做人的本性,仁义礼智又根源于人的心中。从这里我们看出,孟子把人心当作了人性的呈现者。为什么人性需要别的东西来呈现呢?因为人性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人心的具体表现才能体现出来。作为理性思维器官的“心”统摄“耳目之官”。“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告子上》),这里把“心”与“耳目”看成不同的层次。“心”具有“思”的功能,即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因此它居于更高的地位,“主宰着耳目口鼻手足,指挥着人的行为。人的行为表现着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着人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心善就是性善,心善是性善的呈现。”⑨孟子还划分大人、小人,他认为“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告子上》),仁义之心是人的大体,这引导人们顺从大体成为德性完备的大人。

(三)以“存心养性”的方式保持心善

由于孟子所说的“心善”,拥有“几希”、“端”(即端倪)的特点,因此,这种心之善,很容易放失、丢失。所以需要通过“存心养性”的方式培养人的善性,从而使人持续保有本心。“存心”就是指存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存心’所存的心就是这四种心,而这四种心就是性善论的直接表达。”⑩养性即养心。“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告子上》),这就是要通过“存养”的方式,使人善的本性得以彰显。存心养性是一个自我修养的过程,也是修炼内心的过程,使得人的本心即道德之心得以呈现。“孟子认为‘心’可以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心’的价值具有普遍必然性和独立自主性。”⑪所以孟子讲到“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离娄下》),这里的“心”就是道德之心,也就是说通过提升自我的“道德之心”就能成为君子,这从侧面反映了“存心”的重要性。孟子认为只有不断地“存其心,养其性”才能使自身的善心得以不断地呈现,同时也高扬了人格的尊严。

注释:

①杨国荣.孟子的哲学思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4.

②李凯.孟子伦理思想研究——以列维纳斯伦理学为参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

③梁涛.孟子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00.

④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156.

⑤陈来.孟子论性善与性命.现代哲学,2017(6):116.

⑥刘学智.善心、本心、善性的本体同一与直觉体悟——兼谈宋明诸儒解读孟子“性善论”的方法论启示.哲学研究,2011(5):31.

⑦陈来.孟子论性善与性命.现代哲学,2017(6):116.

⑧梁涛.孟子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91.

⑨陈升.论《孟子》中“心”“性”“天”的关系及其与人性善问题的关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53.

⑩陈来.孟子论性善与性命.现代哲学,2017(6):116.

⑪黄俊杰.孟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57.

猜你喜欢

仁义本心圣人
跨年时 有所思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久假不归
官场圣人范仲淹
仁义不过是“客栈”?
本心论
意外
官场圣人范仲淹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