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刘天华及其《悲歌》

2020-12-08

山西青年 2020年8期
关键词:刘天华悲歌音准

杨 博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 焦作 454100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1932 年5 月底因不幸身染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 岁。他的代表作有《闲居吟》、《月夜》、《空山鸟语》等。他所创作的十首二胡曲大都旋律生动,个性鲜明,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是二胡传统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发展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并在教学实践与创作作品中使得二胡这件乐器由民间逐渐走上近代专业的道路。

《悲歌》是刘天华先生在1927 年冬创作的一首二胡作品,该曲又名《处世难》。当时军阀割据混战,时局动荡,教育事业也被遭到大肆摧残,当时刚刚建立的高等音乐教育事业良好局面也被毁于一旦。刘天华先生说“目睹艺专音乐系及北大音乐专科的停办,凡我同人无不痛心疾首”。在这种处世艰难、悲痛欲绝的形式下,他创作了这一曲《悲歌》(《处世难》)。乐曲体现了刘天华先生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怀,表达了对时局的不满以及强烈悲伤之情,是他内心强烈悲愤情感的宣泄与表露。但在“大悲大愤”的情感之余,也有着对未来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探索与寄托。包含了中国知识分子对报国无门的无奈以及刘天华本人的悲愤、挣扎、探索、寄托的复杂情绪。

《悲歌》这首作品是一首节奏十分自由的单段体散板式的宣叙调。在乐曲的开始,既没有引子也没有铺垫,单刀直入直接进入主题。乐曲的旋律线条似乎是带着情绪的起伏而上扬、下落。这首作品和以往作品不同,明显带有西洋作曲技法的印记,不仅出现了大量的变化音(#I)(#5),也有西洋小提琴的演奏技法“顿弓”的出现。作品中虽然出现大量的变化音,但旋律听来却十分自然,并不别扭,恰好的用音乐来表达情感。调式看像是西洋调式,但全曲在总体上仍是中国五声音阶商调式,且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

这首曲子也是笔者最近在学习和练习的。刚开始练习时,对乐句的处理总是觉得不流畅,到后面高音区的变化音的音准把握也是不确定的,这首曲子也是演奏刘天华曲子中变化音最多的一首曲子。随着听录音、查找资料和反复练习,慢慢的能够浅浅的理解曲子,拉奏乐曲时也能有点自己的体会。从乐曲开始的前几个音的出现就好像是作者的一声长叹,也有那种大悲之事坠心的感觉。然后在第六小节和第七小节出现的两个6,分别用内弦与外弦演奏,好像一个是作者内心愤懑,一个是作者的无奈。接下来的第八、九小节出现的两个相同音型,是作者内心情绪悲愤的递进,一层层直至到十七小节的连顿音出现,用了小提琴常用技法连顿音,但这里的连顿音并不像《霍拉舞曲》等所出现的那么欢乐轻快,是每一个音都是像带有着身心极度的悲切、悲愤出来的。但是到下个顿音4 又出现了那种无奈之情,后面的乐句出现是乐曲的高潮,也是乐曲的高音与变化音出现最多的地方,要做到对音准的高度把握和控制,才能把作者内心愤懑与挣扎体现的淋漓尽致。乐曲的最后几句表面觉得要回归平静的心情,但实质上还有着跌宕不平的情绪在里面,又到了高音区,除了对音的控制还有对情绪的控制,直至最后一个音渐渐消失……每次用心拉完这个乐曲,体会着作者的心情,心中也会有股悲切之感,眼泪会在眼眶里打转。觉得曲子虽然短小、精炼,字字句句无不是那么清楚,感染与感动着,可称为精品。

现代出现的新作品也是不断涌出,有着强烈的时代感,高难度的技巧与华丽的炫技,这无不是技巧与作曲的进步的体现。对于热血沸腾的年轻的二胡学习者,这无不是更为吸引人的,而对刘天华的这些曲调缓慢,技巧难度不高的曲子不太感冒。另外对刘天华的乐曲理解又不深刻,拉奏他的曲子时只是在拉乐谱,而没有用心去演奏,就更为觉得没有意思。其实不然,先生的曲子虽然简单易学,但想拉好,绝非一朝一夕,而且随着时间与年纪的增长,每一个学习的阶段、成长的阶段去拉奏他的作品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心情。虽然乐句缓慢,但却更体现出基本功的好坏,像《悲歌》这首曲子就是如此,需要有着对于运功、音准扎实的基本功,以及还有个人好的领悟力与乐感,演奏时能感到作者的心情,与作者心灵上会一定的交流,不但演奏者心有感触,也能感染到欣赏音乐的听众。今年是刘天华诞辰125周年,每年各地院校、团体也在举办不同的音乐会、讲座等来纪念刘天华先生。他对我国的民族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创作的乐曲不仅在过去,在当今的社会也是精品中的精品,永远不“过时”。

猜你喜欢

刘天华悲歌音准
千古悲歌霸王祠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练琴那些事·三伏天烤火练琵琶的刘天华
畅游南极之海豹的悲歌
小提琴演奏音准的方法探析
论影响合唱作品音准的因素
国乐改进
海豹的悲歌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