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
2020-12-08周彩霞
周彩霞
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教育工作中人文关怀有了全面的渗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新时代,应当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促进德育教育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积极的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思路,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充分地发挥出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候,高校没有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信息都是单向灌输,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大学生在被动的地位中逐渐产生了心理排斥感,对于学生丧失了积极意识以及主动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不仅不利于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还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后续成长与发展[1]。
(二)不重视情感教育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传统的教育手段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不重视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引导与教育,导致大学生对于教育形成刻板印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满足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大学生具备极强的自主意识,然而却欠缺对自身正确的认知。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没有充分地关注到学生本身,便会让其产生挫败感进而丧失自信性。不够重视大学生情感与兴趣爱好的需求,难以发挥出教育的真正作用。大学生情感与个性上没有获得满足,便极易产生不良的消极情绪,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便失去效用。师生之间欠缺沟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案与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降低了教育的效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渗透
(一)正确的认识人文关怀内涵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为了能够充分地发挥出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作用,首先应当充分地正确地认识到人文关怀的具体内涵。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出思想指导的重要作用,基于理论基础开展有效的实践活动,重视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与认知。应当正确地认识到大学生的情感思想,正确地掌握人文关怀理念的主要内容。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育中重视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关心。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应当重视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充分地发挥出人文关怀的真正价值,让教育能够更具内涵,培养以及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这样有利于学生高尚行为品格的培养与提高,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2]。
(二)教师提升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只有教师肩负起为人师表的职责,才能够确保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确保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重视人文关怀,不断地完善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同时,还能够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当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学水平,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魅力。树立榜样力量,在日常的相处过程中,教师便是学生的榜样是其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具备良好素质以及高尚道德修养,便能够运用自身的实际给予学生引导与指导,不但能够规范学生行为,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创造人文环境
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大学生日常都是在校园中生活以及学习,会受到校园环境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建设校园环境的时候,应当重视人文环境的建设,使大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感受人文关怀,体会教师思想,感受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与团结友爱,不断地优化校园环境。校园中结合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中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为学生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使学生能够在优美的环境中,在书香气氛中主动地接受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人文环境而言,浓厚的文化关怀理念渗透到环境的塑造中,使人文氛围充满整个校园,使大学生心灵获得净化。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大学生教育更加重视个性化以及人文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人文关怀,教师应当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相互结合,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方方面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