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迷网络新媒体分析及反思

2020-12-08李雅骄

山西青年 2020年14期
关键词:受众

李雅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18年秋季传播学专业研究生进修班,北京 10087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相关设备的广泛铺设,使得受众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依赖并逐渐无法自拔。人们惶惶终日手握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在无限的网络空间中寻求自身的慰藉,适应现实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可替代性满足。尽管每个社会个体的上网方式、时长、浏览的内容都有所不同,存在着自身需求满足的巨大差异,但是最终在意识形态上的结果却是相通的。换言之,共通之处在于都是沉迷依赖网络新媒体内容中毒而导致无法自拔。社交网络对新媒体的定义是一种使人们在网络中实现互动、构建社会关系的网络,并以此为基础增加了社会网络资本的社交网络应用程序。然而每一年因为沉迷依赖于网络新媒体而不能自拔的网民人数逐年递增,造成自杀、他杀等各类社会心理伤害事件屡见不鲜,沉迷依赖于社交网络的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人意识形态的一种严重社会心理病态,本文主要是针对现代人们沉迷依赖于网络新媒体现象以及表现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一、网络新媒体沉迷的现状

首先,对于网络成瘾沉迷的定义范畴说法是不相统一的。网络成瘾沉迷的概念在最初由来自美国的心理学家格登博格提出:“他用了美国关于药物对网络依赖的现象作为判断的标准,指出了网络成瘾是对一种无法应用网络机制的行为一种成瘾,症状主要是过度地使用了网络从而直接造成了人的工作、生活、社会、家庭等整个身心生理功能的严重减弱。”再者,从现代精神心理卫生学的角度对于沉迷的动作定义为:“一种强烈的生理心理渴求并反复地将其应用于某物,以从而取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如兴奋、快感)或者以避免不满足感为其特点的一种精神和行为一种生理上的病理状态。”麦克卢汉认为,“任何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和出现均可能意味着任何一个人的能力可以获得新的补救性和延伸。”毋庸置疑,网络电视等新媒体通过虚拟的审美活动进一步扩大了地球人类的虚拟审美活动的范围,同时将网络新媒体审美活动作为地球人的审美活动延伸,开辟了一个类似地球村式的虚拟审美空间,帮助人们突破了对传统意识的新媒体审美活动在传统时空等诸多方面的束缚和限制,进而又获得了准互动,出现了一种超越传统时空的虚拟审美的感官之感。当然,新媒体令人产生依恋的根本原因在于受众希望能够从中逐渐获得心理上的慰藉。然而受众一旦因为过度地使用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会产生对媒介的依赖,因此逐渐丧失了审美的主我,产生诸多的技术上差异化的问题,甚至会因此而严重损害身心健康。现如今周边不少年轻人废寝忘食地利用电脑上网、玩智能手机,沉浸在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虚拟审美世界中。受众凭借着新媒体网络中海量的内容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的同时被网络反噬而不自知,渐渐迷失自我,直至危害自身及社会安全。

二、网络新媒体沉迷分析

(一)内在因素

那么沉迷于网络新媒体的因素都有哪些呢?首先,由内因构成,包括如自我管理时间能力差、情感孤独需求、对人生规划匮乏、意志力薄弱、逃避现实等;随着网络新媒体的使用时间不断增加和延长,大脑中对多巴胺等化学物质的需求和分泌就会发生失调,逐渐地形成了一种对网络新媒体的强烈心理需求和依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需求和依赖越来越强烈则最终沦为了沉迷。受众通过网络新媒体认识自我,在拟态环境下试图探查气候,并获得自我价值观的再确定;同时发展人际关系,即以网络新媒体为伴,使用讯息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线上沟通;再者,对虚拟环境也无法产生准确的社会互动,人们把网络电视等作为主流的大众和网络新媒体中的虚拟人物看作真实的交流互动对象,与其他人发生互动并且与其建立某种社会关系,产生对网络新媒体等同感。然而,真正潜伏在网上信息中运行的往往是人们在进行网络议程讨论时所设置的固有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的单一化,意味着同化那些网络沉迷者的信息文化运行模式的单一化,这种单一化的进程,很容易导致同化那些过度沉迷者的网络信息传播文化,以上凡此种种都导致了目前网络新媒体致使人们无法进行有效自控的溯源。

(二)外在因素

其次受到了外界因素的影响;信息饥渴症,社交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大量普通用户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正在改变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形态,受众充分使用了网络新媒体后不仅能够获取信息,并且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为话语特点创造自己的内容,还能够进行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对话,而这些受众之间的对话又进一步将新媒体构建成了社群,过度使用网络的新媒体也是该互联网时代娱乐至死的必然产物,同时由于可以对网络新媒体的高度自主性和任意的筛选性,使得新媒体的人们更容易在生活中陷入非理性。现今社交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也被赋予各种对社会议题不同角度认知接受程度的显著性质和表达方式,影响着多数人们逐渐成为社会公众最受注目的视觉焦点和对于整个社会以及周围环境的正确角度认知,进而也因此产生了多数元无知,同时每个受众在现实生活中之外还有虚拟身份在一个虚拟拟态生活环境下进行生活和隐居。

三、网络新媒体沉迷的改善方式

那么基于这样的前提下,网络新媒体沉迷进行调节方法有哪些呢?正确的合理评估目前沉迷网络新媒体的时长、原因,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更助于改善沉迷这一现象。笔者能设想的改善方式有如下几种,作为参考。

现今捆绑束缚着人们沉迷于网络新媒体的目的,占一半以上的受众是为了满足现实生活中无法带来的充实感,也就是说想在有限的生命时间中以网络形式试图进行无限延长自身的时间,而解决及转化的形式为上网浏览实时新闻、观看体育比赛、电影电视剧影视作品、综艺娱乐节目、沉迷网络游戏、抖音及快手等网络短视频或是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肆意浏览相关网站,或是下载实时流行的移动终端进行相关体验。那么是否可以进行如下的调整和转变?

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用纸质版相关书籍、报刊进行阅读替代使用电子书,缩短网络新媒体使用的在线时长;消除刻板印象,在做学习调研及获取知识时,多到图书馆进行学习和研究;相比于快速消费、娱乐至死的后真相时代带来的短视频热销,可以多看一些对于人生起到推进的正能量电影,并且可以带家人朋友到影院进行观看,一方面促进关系和睦的同时,影院中的多维视觉带来更佳感官享受。能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避免利用微信、微博等相关形式聊天沟通方式,相比冰冷的电子机器,人们炙热的笑容和目光更值得我们关注不是吗?智能设定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待机时间设定防沉迷模式,如缩短待机时长:每天上午8点至晚上8点进行待机,剩余时间交给现实生活,以自我规划的方式充实自己。受众通过虚拟网络实现沟通与交流,体制薄弱、道德弱化的虚拟空间更易于爆发,需要微信等公众平台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只有做到自律、他律和第三方监管三方齐下,才能降低新媒体网络沉迷,促进良性健康的发展趋势。

看一本好书,写一篇文章或是为了健康而每日运动;多给予家人陪伴,赋予更多的情感和关怀,脱离虚拟情感世界;建立一个需要有用的事物和信息才可以上网的观念。沉迷者需要树立对网上的事物和信息可以有自由选择地浏览和汲取的客观现实主义观念非常必要。有目的性的上网浏览和查询比耗时地在网上或者漫无目的地闲逛要更赋予意义。同时明确上网目的和用途,让自己在使用新媒体网络进行信息汲取的同时,尽可能跳脱这样的模式。从现实到虚拟的世界回归真实的虚拟生活的世界,体验真实生活世界的美好这样就可以重新融入自己现实社会,回归走向美丽的大自然。也可以通过定期不断更新自己的方式充实自己,如学习新的语言或是透过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兴趣爱好等等的方式来帮助进行知识的转化。这样可以减少对于外界生活环境的刻板印象,包容外界事物的变化多样性。毕竟真正的具有实际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媒介所需要提示给每位受众的内容,而是这个不断迭代更新的本身。通过自身的主观意识得到认识,获悉了社交媒体碎片化的信息无用之后,自觉性、自发性地合理进行时间的有效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论

新媒体网络沉迷作为网络时代的病态现象,它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人们通过意见媒体领袖、两级媒体传播等不同媒介的传播方式,从媒体的内容、媒体传播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甚至媒体社会性上都带来了全所未有的满足,传播者借用网络新媒体将传播内容传递给受众的全过程,对受众、社会以及传播者自身来说,所产生的影响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辩证的来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不论是对数据采集以及检索,还是最大的程度上对于缩短了网络时空的距离感来说都对健康是有助力的。然而不能以偏概全的认为对于视觉媒体文化、文字媒体文化等媒介健康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偏见,并最终产生通过使用网络传播等新媒体方式产生沉迷的全责和假象,而是要利用网络新媒体上相关健康知识的传播以及汲取,故此对于新媒体产生的影响还是要从利弊两面出发进行分析及反思。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发更多的研究投入其中并在未来的过程中帮助到更多受众,针对这一现象得到改善和发展,发挥出新闻传播工作的更大价值,进而促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赋予意义价值。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网球受众满意度调查研究
新媒体传播以及受众参与式文化发展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受众需求视野下对电台编辑工作的优化措施探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曲艺受众分析
基于受众的平面广告互动设计研究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