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二孩家庭家庭教育策略的培养*
2020-12-08林世禄张亚梅
林世禄 张亚梅
甘肃省和政县新庄初级中学,甘肃 和政 731200
一、目前农村二孩家庭教育的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父母的思想认识水平阻碍了孩子的发展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农村也出现了一孩与二孩之间年龄差距较大的问题。二孩生下来的时候,很多的一孩已经上学了,有的已上了初高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父母对大一点的孩子应投入更多的精力,但现实刚好相反,二孩出生以后,父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二孩的身上,却忽视了一孩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由于农活忙或是外出打工的影响,很多农村父母顾不上正在上学的一孩,一孩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找不到关键的原因。却对一孩说:“你不好好学习,我们就供你弟弟上大学,你就等着种庄稼吧!”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内心的失落感倍增,就以为学不学无所谓了,等着长大了干农活就可以了,反正弟弟比我好。可最后的结局并非如此,二孩上学时学习还是不尽人意,父母的内心充满了茫然,不知所措。
(二)隔代教育疏远了孩子跟父母之间的亲情
进城务工成为了当下农村的常规模式,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好像觉得无可厚非,没什么不对。但问题是,当下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基本初中毕业算是好的了,留在家的爷爷奶奶大部分是小学毕业或没毕业,甚至很多是文盲。不是说文化程度低就不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起码概率要低很多,尤其是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有位教育专家问老师和父母“你知道什么是‘绝地求生’吗?什么是‘和平精英’吗?……”“不知道,不知道你怎么跟孩子交流。”很多的父母亲确实不知道,何况农村的爷爷奶奶?隔代抚养,只是能满足孩子最基本的吃穿问题,但不能关注到孩子的思想和心理需求。父母长时间的在外打工,造成父子见面时无话可说,无从交流。平时关注不到学习,成绩出来时的一顿猛批,使得父子或母子之间的裂痕逐渐加大,所谓的亲情不断疏远。
(三)对待不公,孩子之间缺乏分享与互相关爱
父母亲给两个孩子买了喜欢吃的零食,在父母能监督的时候,大宝能分一部分给二宝。当父母不在家时,两个孩子竟然为了零食打架,知道真相的父母责怪了大宝,大宝却越发的讨厌二宝,总觉得二宝夺走了父母对他的爱。两个孩子彼此间因物质产生争执,来源于父母不能公平的对待孩子。大宝出生后,父母以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愿望来弥补自己童年的失落,二宝出生后,却忽视了大宝的感受及已养成的不良习惯,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二宝的身上,引起大宝的不满。二宝又依赖了父母对他的千娇百宠,恣意妄为,使大宝心怀怨恨。
作为仲裁者的父母,要分清这样做的利害关系,要提前想办法弥补这种不足,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让两个孩子从小学会分享,懂得互相关爱。
二、农村二孩家庭家庭教育策略的培养
(一)父母要重视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
立德才能树人,除了要求孩子做到,父母亲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作风优良,品德端正。家风正,才能为培养优秀的孩子打下良好的基础。父母亲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会对孩子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小孩子的模仿意识非常强,他会从一出生就开始模仿学习父母的言谈举止。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亲的一言一行都看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做不到的事经常要求孩子去做,孩子能做到吗?父母出言粗鲁,行为不端,沉迷手机,而不停的要求孩子语言文明,行为举止文雅大方,远离网游……,孩子能做到吗?
(二)父母亲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育素质
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经常会发现无计可施,可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既然发现了,就要想尽办法去弥补,唉声叹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父母亲需要放下手机,把玩手机的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购置相关的家庭教育书籍,置办书架,营造家庭学习的浓厚氛围。在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提升家庭的文化学习水平。努力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素质,促使孩子健康茁长的成长。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尝试着走进孩子的心灵,关注他的心理需求,与孩子展开心灵的对话。带他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帮其树立宏观的人生信念。
(三)平等的对待每个孩子
父母不能产生厚此薄彼的想法。即使在农村,也要克服社区观念的影响,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要平等对待。不能有“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儿子是续命的根”这种不健康的想法。
总之,关注农村二孩家庭家庭教育,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综合力量,教育好农村的孩子,为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