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接触配送应成为高校校园外卖配送的常态*
2020-12-08申小军王乾伍郝海林张滢芳马杨婉瑄
申小军 王乾伍 郝海林 张滢芳 马杨婉瑄
太原理工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山西 孝义 032300
一、传统校园外卖配送存在困境
传统的校园外卖配送方式,是由外卖配送人员将外卖送达校园内,再电话联系订餐学生,进行面对面签收取餐。这种配送方式,对外卖配送人员、订餐学生、高校三方都存在一些痛点。
(一)对外卖配送人员来说,传统校园外卖配送方式成本高、有风险。由于高校学生规模较大,在用餐的高峰期,校园外卖订单量也往往较多,需要配送人员满载配送。在到达校园后,还需逐一拨打订餐学生电话,然后等待学生来取餐,期间,难免会遇到订餐学生姗姗来迟、不及时取餐的情况。在增加话费成本、消耗大量时间成本的同时,耽误其他外卖的配送。将外卖放置在指定位置并通知学生自行领取,则配送准确度难以保证,会面临错领、丢失后遭到差评、投诉的风险。如果校方对外卖采取限制政策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外卖能够送达,必然要冒被校方发现、驱逐甚至惩处的风险。这些成本和风险,给外卖配送的“最后一公里”带来了较大难度。
(二)对订餐学生来说,传统校园外卖配送方式取餐就餐体验差。一方面,学生普遍认为自己与外卖配送人员的时间对接有难度,或者是外卖送达的时间与自己的时间有冲突,不得不放下手头的事去取外卖。或者是外卖配送人员在其他区域等待其他订餐同学来取餐,造成自己等待外卖的时间过长,最终取到的外卖变凉、菜品新鲜度下降;另一方面,外卖被错领或丢失事件,易造成点餐学生的就餐体验不满意,通过外卖评价,引起学生、配送人员、商家之间的误解等不愉快。
(三)对高校来说,传统校园外卖配送方式的管理存在两难:如果允许校园外卖进入校园,外卖车辆会快速穿行于校园宿舍楼、餐厅、教学楼等各个区域,难免为校方带来综治安全、交通安全隐患,特别是校园外卖配送多在学生课后就餐时间进行,校园内人群密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极易造成人身伤害;如果禁止外卖进入校园、禁止进入宿舍楼区域,校方必然需要额外增加人力物力进行监管,在耗费管理精力的同时,容易引起学生、外卖商家的争议与不满,更有甚者,外卖配送人员与校方玩躲猫猫,出现校园外卖无法杜绝的情况,校方必然会出力不讨好。
二、基于智能外卖柜技术实现无接触配送具备可行性
当前,借助一种新的技术——智能外卖柜技术,可实现外卖配送人员不接触订餐消费者的安全模式。其具体操作流程为:订餐人在外卖线上App点餐,并在订单提交界面点击“无接触配送”选项。外卖配送人员将外卖送达后直接投入智能外卖柜,不必电话通知订餐人取餐。外卖送入柜后,订餐人会收到一条取餐消息推送,即可到智能外卖柜凭验证码或扫码取餐。基于智能外卖柜技术的“无接触配送”,与传统外卖配送方式相比,有着极大的优势,既能提升外卖配送人员的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又能提升取餐就餐体验,还能规范管理外卖配送,可谓一举多得。将该项技术推广引入高校校园,实现校园外卖的无接触配送,已具备了充足的可行性。
(一)无接触配送方兴未艾。首先是有政策支持,2020年以来,各地政府部门纷纷出台相关扶持引导政策,鼓励实施无接触点取餐外卖服务,倡导、指导无接触配送服务的开展,甚至对提供无接触配送服务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其次,各大外卖线上平台已将无接触配送作为物流的布局重点,开始探索无接触配送服务的具体方式,在相关APP内上线了无接触配送功能,有的外卖平台则发布了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对该服务进行规范并提出相关标准。可以说,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已成为趋势。
(二)用于实现无接触配送服务的相关智能外卖柜技术已经成熟。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智能外卖柜技术并不复杂,且研发制造门槛相对较低,目前,整合了扫码识别、数据采集传输、远程支付技术,且具有保温、消毒功能的智能外卖柜已在国内一些地区的写字楼、社区、医院落地投入使用。另外,随着5G技术的加快发展,智能外卖柜技术必将会得到技术的再度升级,和使用场景的大规模推广。
(三)高校校园有市场有需求。高校学生规模普遍较大,校园外卖也有着可观的消费群体,推广智能外卖柜技术也不用担心投资成本过高、设施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学生普遍有良好卫生习惯,有意识使用无接触配送方式进行点单,必将为无接触配送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能为外卖配送人员、订餐学生、高校三方带来便利。对外卖配送人员来说,推行智能外卖柜技术,可大大减少配送压力,节省了与订餐学生的电话短信联系成本,减少等待时间、取消沟通环节,有效提高配送效率,不用再头疼于外卖配送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对订餐学生来说,取餐时间也能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调整,且不用再担心错领、丢失现象;对高校来说,通过设置智能外卖柜固定点,也就对外卖配送路径、区域进行了限定,有效减少外卖配送人员对校园其他区域的交通安全隐患,实现对外卖进校园的规范管理。
三、高校应为校园外卖实现无接触配送提供保障
(一)高校应转变观念、顺势而为。与校园食堂相比,外卖食品更丰富、更个性化,对学生有着客观需求,校园外卖难以有效监管是不争的事实。面对刚需,单纯一刀切地禁止校园外卖,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与其下大力气对外卖围追堵截,不如积极探索规范措施。另外,外卖市场已经爆发出新的业态形式,普遍开展了无接触配送服务,高校应主动顺应这一形势变化,本着给学生创造更多校园生活便利的原则,让智能外卖柜成为学校标配,方便校园外卖实现无接触配送。
(二)高校应给予场地、供电、政策方面支持。智能外卖柜的安置需要一定场地,最佳场地非宿舍楼区域莫属,高校可在宿舍楼门外或多个宿舍楼区域的道路入口处选址安置智能外卖柜,方便学生回宿舍时顺路取外卖。同时需要协调后勤、网络中心部门,为智能外卖柜提供电力、校园网络的配合,方便其能够正常运营。高校还可以采取教育管理措施,鼓励学生和外卖配送人员改变传统配送方式,让大家更快接受、认可智能外卖柜。
(三)与智能外卖柜运营商建立良好合作关系。高校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引进智能外卖柜运营商,为运营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软件系统升级、后期维护改造提供便利。运营商还可与校方后勤、物业、保卫等部门开展合作,由校企双方共同治理校园内外卖车辆穿行、餐盒回收处理等问题。同时,基于智能外卖柜的运营,校企双方可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和社会实践机会,由学生承接外卖配送、柜体清洁、餐盒清理等工作。
(四)合理统筹校园食堂与外卖的竞争性关系。由于外卖可能会影响到食堂的收益,很多校园食堂难免对外卖存在抵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卖普遍菜品丰富、更加注重个人口味,更容易赢得一些学生的青睐,特别是食堂就餐时间较为固定,且就餐高峰期往往窗口拥堵且一座难求,造成外卖在校园屡禁不止。我们认为,校园食堂不应视外卖为洪水猛兽,而应在餐饮服务上开展更多探索,实现校园外卖与食堂的良性竞争。可以本着打造校园智慧食堂的目标,顺应学生点外卖的习惯,在重视菜品优化更新、口味多元化的基础上,开发校园APP、微信小程序等校园食堂餐饮软件,打通学校食堂与智能外卖柜,加强食堂在线服务能力,方便学生自助订餐,让习惯了吃外卖的学生重新回归食堂。可由勤工俭学学生帮食堂实施无接触配送服务,将批量的餐品投入智能外卖柜,再由订餐学生在柜前自行取餐。目前国内已有高校探索实施了该模式,不仅有效分流食堂高峰期就餐学生,为食堂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而且通过校内的无接触配送更好地促进了校园食品安全。
四、结语
基于智能外卖柜技术的无接触配送服务,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校园外卖配送存在的问题,让外卖配送更加便捷,值得高校广泛推行。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熟,会成为高校校园外卖配送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