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率

2020-12-07梁振聪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

梁振聪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德育的重要承载,贯穿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各个阶段。其作用不仅在于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思想与家国情怀,也能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然而在素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并未像智育类课程一样受到足够重视。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新课改背景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提升课堂效率提供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一、引言

从本质上来说,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理念是一脉形成的,旨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其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从学生个人的层面来讲,小学是其道德认知与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此时强化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情感的养成,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理论整合实践

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其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得以体现的基本方式。在普遍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背景下,教师更应增加教学的实践环节,确保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能够落到实处。情境教学是一种将生活场景迁移到课堂中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同情境的演绎与还原来将道德与法治问题以具体化、直观化的方式呈现,并以此来辅助理论知识的教学[2]。比之单纯靠教师的照本宣科与口舌说教,问题情境的呈现更强调学生自主性与能动性的发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从功利性的学习效果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状态与过程的改善,而后者正是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的主题为《爱护地球 共同责任》。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比如纪录片《地球脉动》、《第十一个小时》、《海豚湾》等,将环境污染问题直观地呈现出来,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启发与认知震撼。在此基础上开启课堂教学,并引导学生思考在环境保护方面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模拟游历森林公园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演绎各种不文明现象,如抽烟、乱丢垃圾、随意践踏草坪等。让学生思考这类行为对环境有何危害,以及面对这些行为应该怎样做,并将自己的想法演绎出来,比如善意提醒或告知工作人员等。

(二)融入生活事例,加深学生理解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精准把握,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认知具有具体性与表层性的特征,对其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要遵循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问题到一般性结论的逻辑规律。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要在知识讲述的同时融入大量生活事例,以具体的问题和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掌握[3]。而且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本就是从社会生活中衍生出来的,其最终教学目的也在于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从学科本质层面而言,融入生活事例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情感共鸣来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便于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内化并传递。

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是以法律为主题,旨在树立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理解法律的保护与规范作用,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第一节“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就是教材同现实生活的连接,在讲述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从生活中搜寻同学生密切相关、同教材相互呼应的生活事例,比如学生上学接受教育受到《义务教育法》的保护;要保护野生动物,因为我们国家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以及在公共场合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以真实的生活事例为辅助,使得道德与法治知识能以学生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发挥作用,达到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增强课堂互动,凸显学生主体

交互性也是社会科学类课程的一大特征。单从教材内容的设置来看,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涉及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这六个层面,其中道德法治意识与行为的发生皆需要学生同外部世界的互动。因此,片面依赖于理论知识“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依托于交互式的课堂活动。对此,教师首先要在班级内部建立平等交流、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然后借助具体的活动给课堂教学“留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表达。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文化角”设计活动,以世界多元文化为主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材料。比如各国不同的建筑风格、社会习俗、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可以通过文字故事或图片等方式来呈现,然后在“文化角”进行集中展示,并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主题。这种由学生自己明确主题、搜集整理资料并自主分享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感知,有助于开阔其视野,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性,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对于班级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束语

在新课改持续推行的背景下,教师要综合把握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本质,转变以结论性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加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与交互性,借助多元的课堂活动来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其核心素養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霞.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7):139-140.

[2]张虎军.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新课程,2021(22):120.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