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法交换律》教学设计

2020-12-07张艳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交换律加数举例

[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单向传递知识信息,学生被动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所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要从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目的出发,结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和认识背景,将简单、静态、结果性的教材内容,设计成丰富、生动、过程化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例1。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加法计算的经验,也接触了很多加法交换律的例子,这些具体经验是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认知基础。本节课让学生经历加法交换律学习的全过程,安排了感知规律、验证规律、概括规律、巩固规律等几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寻找规律的基本方法,从而探索和理解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目标]

1、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符号感和推理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加法交换律。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举例中验证规律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等式,你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师:想一想,你写的两个算式为什么可以用“=”连接,学生独立完成,组织学生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举例,如:28+35=35+28,这时要让学生完整的表述:28+35=63,35+28=63,所以28+35=35+28,也可能学生会举出下面的例子,65+30=45+50,组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这个等式和我们刚才讨论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白:65+30=95,45+50=95,它们的和是相等的,但是与我们刚才讨论的算式的不同之处是:这两个算式的加数不同,让学生在辨析中理解本节课研究的算式是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这一特点。

二、比较中概括规律

1、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等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一点发现,能不能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将同学们的发现概括成一句话,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全班汇报交流。

师板书规律: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我们刚才用文字表达出了加法交换律,想一想,还能怎样表达这条规律?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用算式、字母、图形来表示加法交换律。例如:a+b=b+a      o+△=△+o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智慧,这样表示都可以。

[设计意图]加法的交换律比较简单,但要注意思维的提升。通过让学生举例、比较、验证,概括等有效的学习活动,逐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观察、类比、归纳、概括,从而获得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练习中应用规律

1、填空

18+25=25+(  )       85+19=( )+85

a+(  )=15+a          (  )+(  )=(  )+(  )

2、判断下列式子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37+28=27+38        (  )

②1000+102=201+1000  (  )

③360+540=400+500    (  )

④25+a=a+25          (  )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完成,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并且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要求根据加法交换律说出思维过程,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3、师:想一想,我们在哪里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學情预设]⑴学生前面学过的加法验算,也是应用了加法交换律,把两个加数交换位置,重加一遍。⑵学生还可能会举例,如:我有4本课外读物,同桌有5本,我们一共有9本课外读物,列式为4+5=9(本)或5+4=9(本)。

4、师:我们前面学过的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计算加法时“凑整”的计算方法等,都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新知识理解以前学过的内容,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对原来学习的知识和方法的认识。过去知道加法验算的方法,现在知道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与记忆是很有帮助的。

四、反思中巩固规律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是如何得出加法交换律的?同学们可以留心生活中的一些计算,看看什么地方用到了加法交换律。

[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切题

本节课中,教师没有使用王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而是改成了学生喜欢的成语故事,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巧妙的引入新课。

2、在过程中主动建构,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学生掌握概念需要一定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是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学生结合具体的素材,通过计算,发现规律;通过比较、举例、验证、表述,并且让学生用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表述加法交换律。通过这样的过程 ,让学生感受到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飞跃。

3、设计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

新教材的目标设定的教学过程,更多地体现了动态生成,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让学生更多地去“做”数学,寓数学思考、探究、发现于一体,设计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综合能力。

作者简介 :张艳,1979-10,女,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教学,单位: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交换律加数举例
根据常用关系来推算
奇数凑20
“数数”求源,叩问本质
乘法公式应用举例
抽象函数应用举例
学会最常用的习语,让老外眼前一亮
加减法的错中求解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
喜羊羊的比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