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域下《虹》之思想意蕴探析
2020-12-07钟海波
钟海波
“五四”新文学兴起后,受西方女性主义文化思潮影响,妇女问题成为现代作家关注的重要社会内容之一。现代作家创作出许多关注妇女命运、反映妇女生存状况的小说,如鲁迅的《祝福》离婚》《伤逝》,庐隐的《海滨故人》象牙戒指》,冯沅君的《卷葹》,凌叔华的《绣枕》中秋晚》,苏雪林的《棘心》,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叶绍钧的《倪焕之》,萧红的《生死场》,张爱玲的《金锁记》倾城之恋》,等等。在众多反映妇女问题的现代小说中,茅盾的《虹》独树一帜,别具特色。该作以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5年“五卅运动”为背景,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描写新知识女性梅行素逃离旧家庭,走向社会,探求妇女解放及全人类解放道路的生活和心理历程。小说风格细腻婉约,具有浪漫色彩,对女性生存思考独到。《虹》在现代文学史上颇具意义,但学界对这一作品重视不够、研究不足。以往研究,偏重于分析《虹》的人物形象或艺术特征,主要分析梅行素的“新女性”特征及小说的心理描写手段。本文侧重于从思想史角度,分析《虹》的女性主义思想内涵。此外,本文也分析秦德君在《虹》创作中产生的积极意义。论文由以下几部分展开。
一、揭示父权文化对女性的戕害
(一)女性歧视
在人类发展史上,因为生产方式转变(即由畜牧业向农耕业的转变),男子以其身体强壮的优势取得生产中的主导地位。进人父权时代,母权制被推翻了,导致女性地位下降,男尊女卑观念产生,与此同时,产品有了剩余。为了确保能够把财产传到男子的嫡亲子女手中,对妻子的约束更加严格,专偶制婚姻制度形成,“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而确定这种生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在漫长的男权中心社会,性道德方面存在两种标准,对男子是一种,对女子是另一种。为了延续后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为了满足男性的欲望,旧时代还有娼妓制度。但是,对妇女在婚姻中的要求却是从一而终、守贞洁,且遵守三从四德等。男女发生婚外情,受处罚的和被舆论攻击的总是女性。鲁迅、胡适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妇女贞操、节烈要求极为愤慨。胡适曾说:“贞操是男女相持的一种态度,乃是双方交五的道德,不是偏于女子一方面的。”茅盾的小说《虹》揭示了这种不平等现象,以及反映男权文化对妇女的歧视。川南师范女教员张逸芳,感情史丰富,她与陆校长同居被人窥见,在泸州被传得满城风雨。有好事者写了“女教员的风流艳史”的传单,四处传播。众口铄金,社会舆论让张逸芳抬不起头。而陆校长有风流韵事不被人谴责,反倒被人艳羡。柳遇春在外寻花问柳,不被谴责,梅行素走出家庭却被视为大逆不道。
在婚姻方面,男子对婚姻不满可以出妻,再不济可以出去宿娼,弥补感情空白。如果女子对婚姻不满,则没有退路。在旧时代,女性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独身主义,遁人空门,自杀,后来又去教会救济中心,这些是她们逃避的最后退守之地和无奈选择。小说中写到的陈女士自称是独身主义者,宣扬独身主义是她的理想。小说借人物之口把她和妙玉相比,显然点到她痛处,虽然她极力否认,但是背后的隱情大同小异。正如她自己所说,独身主义者无非这些情况:“有许多人因为婚姻不如意,只好拿独身主义做栖留所;又有些人眼光太高,本身的资格却又太低,弄来弄去不成功,便拿独身主义来自解了;也有的是受不住男子们的纠缠,那么,独身主义成了挡箭牌;更有的人简直借此装幌子,仿佛是待价而沽!”小说暗示她有过婚恋经历,只是不如意,不能再选择,于是持独身主义的人生态度。和黄教员夫人的境况相联系并加以比较,她的独身主义论就不难理解了。黄夫人和丈夫婚后一度比较幸福,但她们幸福平静的婚姻生活由于丈夫堂妹黄因明的闯入而被破坏。丈夫和堂妹的不伦之恋使她陷入痛苦。她想过独身生活或遁人空门或自尽解脱。
(二)对女性的损害
在男权文化下,女性是受压迫者,尤其在婚姻方面,多数女性是最大的受害者。“丈夫在家中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单纯的生孩子的工具。”D她们被视为物,,即一种商品和生育工具,婚嫁中家长们根本无视她们作为人的感情。没有感情的婚姻就不会有幸福。《虹》的主人公梅小姐就是买卖婚姻的受害者。她的老父梅中医,原来门庭若市,看病问诊的人很多,后西医兴起,中医被冷落,梅医生的生意日渐清冷。他虽然清楚地知道女儿喜欢姨表兄韦玉,不喜欢姑表兄柳遇春,但为了钱财,他执意把女儿嫁绐柳遇春。在家庭中无说话权的梅女士违心接受了老父的安排,与自己不爱的表兄柳遇春结婚。她成为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可悲的牺牲品。
婚后,丈夫依然眠花宿柳,她愤然离家,后来在同学家隐藏起来。公开宣告脱离家庭以后的梅小姐被推向新闻中心,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出名的暴发户”,四川出名的“梅小姐”。但是,这个社会对待“梅小姐”却是表面上赞许,本质上鄙夷、嘲笑。女性把她视为“异类”或“潜在竞争者”,嫉妒她、仇视她;男性把她视为白日梦的对象、猎艳的目标。在人们的口中,她是“阴谋家,自私者,小人,淫妇一总之,是无耻的代表”。“梅小姐”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上,都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她曾羡慕好友徐小姐,羨慕她有理想的生活处境。她走进大自然总会发出“美丽的山川,可只有灰色的人生;这就是命运么”的感慨,可见梅女士的感慨是十分沉重的。而且,她单身以后,生理与心理的苦闷无法排遣:“在她的心深处,在这单调空白的硬壳下,还潜伏着烈火,时时会透出一缕淡青的光焰;那时,她便感到难堪的煎迫,她烦恼,她焦灼……”
韦玉的妻子虽没有出场,但她的悲剧在小说里被间接地叙述出来。她和韦玉没有见过面,彼此陌生,完全凭借长辈的意志,被安排在一起。韦玉爱着另外的人,对这桩婚事没有热情。结婚一两年韦玉病死,留下她们孤儿寡母,等待她的是无尽的精神痛苦和生活折磨。
在男权文化下,总是把女性的悲剧归于宿命,“红颜薄命”,其实,女性的生存悲剧根本原因是历史文化造成的。
(三)赋予她们“女人性”
古代社会轻视妇女,贬低妇女,孔子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其实,“女人性”与后天的文化教养与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女人性”是文化的产物。波伏娃说:“女人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男主外,女主内。为了更好地控制妇女,生理上,让她们缠脚;精神上,使之愚昧,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她们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如此则导致女子缺少文化教育,其才能不能得到培养。这种文明要求她们做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操持家务,其生活环境狭窄,致使她们眼界狭小。宗之槐说:“自来社会男子,恃其强力,欺凌弱女,视女子为物品,不为人格,积渐既久,女子恃男子而生存,不能独立,谄媚容悦,亦自视为物品,不为人格,历数千年之久……知识低微,心襟鄙狭,感情偏颇,意志薄弱,无宏大之思想,乏独立之精神,迷信偶像,倾倒神权。慕虚荣而不务实际。好放佚而不求学术。但图朝夕之欢娱,不审人生之究竟。日处苦海,自居玩物而不知耻。”《虹》通过生动的情节、细节,分析了女性的“劣根性”:小心眼,当面挖苦、背后讥笑,或当前亲热、背后冷笑,势利,尖酸刻薄,嫉妒,敏感,禁忌,猜忌,喜欢明争暗斗,指桑骂槐,含沙射影,打探隐私,偷听,传播消息,甘心依附。把隐私当作新闻消遣,心理畸形。女性自觉认同男权文化,甘愿做男性的附庸。“阿房宫”将军有五个“终身伴侣”,她们中的一个自豪地写下“愿为英雄妾,不作俗人妻”的诗句。梅女士被邀请至惠省长家做家庭教师。她无意给好色的将军做妾,但遭到他的妻妾的嫉妒,杨小姐拿了手枪对着她的脑门逼她离开,她担心梅女士成为妾后和自己争宠。梅女士气愤地想: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鹤雏竟未休。
茅盾在《劳动节日联想到的妇女问题》中愤慨地抨击了男权文化的罪恶,他说:“是男子造出卖淫制度来,叫女子丢脸;是男子做出奇形怪状的东西来,叫女子好装饰;是男子做出不通的礼法来,叫女子没知识没独立的人格;是男子造出可恶的谎来,叫女子自认是弱者是屈伏者:男子把女子造成现在的这个样子了……”女性悲剧是男性造成的,同时女性悲剧也是社会悲剧。女性承担教育子女的重任。女性的文化素质影响了孩子,孩子长大后走向社会又影响社会。
二、倡导男女平等
(一)男女无贵无贱
中国有史以来的文化是父权文化,男尊女卑观念根深蒂固。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明末清初,思想领域民主意识潜滋暗长,女性的地位、价值问题开始受到重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以花妖狐魅为题材,但歌颂了女性身上体现出的美好人情人性以及她们超人的胆识能力,表达了女性祟拜意识。《红楼梦》的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借贾宝玉之口讲了这样一句名言:“女人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女儿被视为天地间灵气所钟,生命精华所聚,而且,小说描写“金陵十二钗”,其容貌,其品德,其才华,均高出须眉男子。无疑,《红楼梦》也表现出女性祟拜意识。《镜花缘》针对现实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为女子鸣不平。小说借百花仙女下凡,展示女性多方面的突出才华,描绘出一个“女尊男卑”的乌托邦世界。当然,和男尊女卑意识相比较,这种意识又走到了另一极端。
茅盾在《弱點》一文中说:“多么脆弱的现代男子却最会说女子如何如何脆弱,如何如何不完全。自然,女性有许多的缺点。虚荣心太重,惯小意见,心窄,不能容忍,这都是所谓缺点了。但男性就没有了么?”在《虹》中,茅盾也表现了男女平等观念。他认为男女在人格与权利上应该是平等的。他反对男尊女卑思想,主张男女互补,提倡平权,反对男权社会下的性别歧视。女性人物,除了梅女士、徐女士,其他女性也均有人格缺陷。中年妇女,寡妇文太太,有一双缠过又放开的畸形的脚,发髻散发恶臭。她庸俗,见识短浅,没有文化却热衷参政,其女权思想混沌到极点。陈女士三十多岁,自我标榜独身主义,却又喜欢打探和议论别人的隐私,对男女关系种种似乎很有经验。包括黄因明、黄教员的夫人、张莲芳、杨女士都有性格或人格缺陷。那么,男性呢?《虹》中除了梁刚夫人格完美外,其他男性均有人格道德方面的缺陷。小说写到的男性多数均在两性关系方面有色情狂倾向。柳遇春是一个庸俗的市侩。他是孤儿,被舅舅梅中医收养。他不思报答,却垂涎表妹梅行素的美色。他早就对梅表妹存有歹心。“在梅女士初解人事的时候,已是成人的他便时时找机会来调戏。现在梅女士的臂上还留着一个他的爪痕……她怀着这些被侮辱的秘密,她秘密地鄙视这个人。”新婚不久,他还出去找娼妓寻欢作乐。她心仪的姨表兄韦玉,虽然人格高尚,但优柔寡断,性格怯懦,缺少男子汉的英武气概、阳刚果敢。他和梅女士有一起出逃的机会,但他不敢行动。他自称不愿害自己喜欢的梅表妹,却去害另一个未见面的陌生姑娘。结婚后,他又放不下恋人,慢性自杀,悲惨死去,死前呼喊着恋人的名字。他既可怜,又可恶。梅女士逃离家庭以后,在重庆和泸州遇见的几个男子都表现出性饥渴特征。十七岁的徐自强,性格古怪。他小小年纪就垂涎美色,遇见少妇梅女士,他极力接近。取得些许好感便说出:“我爱你。”其实,他对梅女士的所谓爱,与阿Q对吴妈的“爱”没有多大区别,完全是性。他对梅女士的精神世界完全不了解。所以,当梅女士问他:“从什么时候起?为什么?你爱过么?你知爱的滋味么?光景你只在小说里看见过爱的面目罢?”这些问题把他问糊涂了,他在这方面连“幼稚”都说不上。当梅女士谆谆告诫他的时候,他正用眼光好奇而又贪婪地盯住了她的只罩着一层薄纱的胸脯,一个指尖轻轻地、畏怯地搔触她的手腕。小说温和而幽默的笔法曝光了少年人的“丑态”。升为省长的惠师长虽没有正面出场,但小说从侧面描写了这位“阿房宫”将军对女色的贪欲。他公馆的大园子快成了“阿房宫”,几乎要使用太监了。他标榜是“新派人物”,但其言论却匪夷所思,他的经典“名言”竟是:“妻者,终身伴侣也;伴侣者,朋友也;朋友愈多愈好!”他妻妾成群,还派出“花鸟使”四处物色美女。他名义上请梅女士去他家做家庭教师,实际上想纳梅女士为妾。梅女士看出他的丑恶用心借机逃离。李无忌恃才傲物,狂放不羁。他想在学校出点风头博得美女青睐,但被他瞧不起的体育老师吴麻子在国庆期间排练节目中出尽风头,,这让他大为恼火。钱老师则和同校几位女性老师一样,爱拉帮结伙,排斥异己,背后施诡计,玩弄小手段。他的小说通过对男性缺点的展示,解构了男性优越的神话。茅盾所要求的男女平等不仅是人格、道德和权利的,还包括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平等。
(二)男女社交公开
为了确保妇女贞洁,不被男子引诱,男权社会要求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不能公开社交。男女交往禁绝导致男女关系的畸变。中国传统文学《西厢记》《牡丹亭》《聊斋志异》中都有所表现。所谓“一见钟情”乃是情势所逼,没有选择,没有机会。黄因明与堂兄的不伦之恋,梅女士在两个表兄之间的选择,无疑是旧时代男女没有公开社交的结果。黄因明卷进黄教员家庭纠纷的表层原因是黄因明报复嫂子的无端猜忌,其实深层原因在于黄因明的社交面狭窄。因她接触不到其他优秀青年,所以她祟拜堂兄。青春年华抑制不住性本能冲动,坠人爱河。她对梅小姐讲:“我只恨自己太脆弱,不能拿意志来支配感情,却让一时的热情来淹没了意志。”黄因明受生理支配成为插足他人家庭的第三者,她内心十分懊悔。虽然梅女士婚前有恋爱经历,但她接触的男青年只是两个表兄,,柳遇春和韦玉。她的生活面狭小,到了恋爱的年龄,爱情只能在她和两个男人中的一個之间发生,别无选择。这不是人生的悲剧么?直至她到上海认识梁刚夫,才真正接触到她完全心仪的男性,她做了感情的俘虏,她觉得自己找到了值得把一生托付的人。这正是她勇于抗争,走向大社会争取到公开社会交往权利以后的结果。茅盾于1920年在发表的《男女社交公开问题管见》一文中曾表达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他说,旧时代男女社交是变态的,男女禁绝不但无益于社会道德,反而是有害的:“男人可到的地方,女人当然可以到;能这样的便是合理状态,不能这样的便是反常状态,这是极显明的。至于再进一步讲,拿社会进化的大题目来说,便知偏枯的社会绝没有进化的希望。男女社交不公开是偏枯的表面的最显见的;背后藏的,便是经济的知识的道德的不平等。如此男女关系的社会,总是一天一天向后退……”但,茅盾反对“变态”的男女社会交往。川南师范的男老师在忠山赏月时,借酒装醉,强迫女老师和他们表演捉奸场面,那是对女性的侮辱。梅女士对此严厉谴责,表现出了女性的尊严。茅盾提倡正常的男女社会交往:“男女社交公开的人,见女人不知其为女人,只觉得伊是和我一样的一个人,我们欲去了异性的爱情……我们只觉得那些服式和我们不同的姐姐妹妹们,是和我们共撑成一个社会的,犹如一车之有两轮,并不是来满足我们异性的爱情。”他认为不能戴着“性”的眼镜去社交,不能带着“求偶”的念头去社交。
三、探索女性解放道路
女性解放不外乎两个条件。一从主观上讲,女性自身觉醒;二从客观上讲,社会要提供女性解放的条件和环境。二者关系辩证统一。
(一)“女性的自觉”
妇女解放既需要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提供男女平等的社会条件,还需要女性自身从被压抑和被束缚中摆脱出来,自觉体认生命价值,实现个性的解放,建构女性的文化主体精神。女性自觉包括为自身性别正确定位,认识到女人和男人一样,人格上是平等的,同时,女人也应该认识到在自身享有“人”的一切权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茅盾在《女性的自觉》一文中说:“现代的女性当自觉是一个人,是一个和男性一般的人。不但男性能做的事要去做,男性未做的不能做的事,也要去做。几千年来的人类的文化,是男性一手里包办出来的文化,也不过是如此罢了;女性要在此时发下大宏愿,将来的文化决定要由女性参加进来尽一分推进的力了。”
长期以来,因女性被男权文化同化,以致她们在某些方面是男权文化更忠实的强化者、捍卫者和卫道者。不觉悟的女性自甘为男性的附属品,逐渐缺失独立人格,缺少社会权利,逐渐退化。叶绍钩说:女子的不幸,既是事实,……·若要把这缺憾弥补起来,得个完满、幸福的解决,不可不先有一种自觉。女性应自觉地抵制、纠正男权文化对她们的偏见、歧视和束缚,再不做“二重标准”下虚伪道德和名义的牺牲品。
《虹》通过对梅行素心路历程的描写,细致表现一个现代知识女性如何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逐步觉醒的过程。作为一名女性,她清楚地知道由于历史原因自己身上有许多“女人性”,这是历史文化遗留给她的劣根。她既已认识,就要极力克服。她离开四川,走出夔门时,还在反思自己,她想到:她的唯一的野心是征服环境,征服命运!几年来,她唯一的目的是克制自己浓郁的女性和更浓郁的母性!
梅女士的觉醒除了反思作为女性自身的弱点,并加以克服外,还包括争取经济上的独立和对“伪道德”的反叛。旧时代,男女不平等,体现在经济、法律、教育、职业和道德等方面,但无经济权是受压迫的根本。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伤逝》中分析了这一问题,强调了在女性解放中经济权的重要意义。《虹》中也表现了这样的认识。黄夫人不满丈夫背叛自己的爱情,虽想要离开,但想到的出路是进尼姑庵、去教会救济中心或自尽,却不去争取一份工作独立谋生。梅女士离开家庭以后,首先让朋友想办法帮自己找一份工作,依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而不必像传统妇女一样做男子的附庸,靠男人吃饭,把结婚当职业。这是女性经济权利意识及地位意识的觉醒。梅女士的觉醒也体现在她对“贞操观”的质疑与蔑视上。《娜拉》话剧中的林敦夫人两次为了别人将“性”作为交换条件,毫不感到困难。学生们排练节目时没有人愿意承担这一角色,大家认为她不守贞洁。然而梅女士并不这样看她。她与不爱的柳遇春结婚后,她在贞操问题上的态度是:“只要他肯就我的范围,服从我的条件,就让他达到目的,有什么要紧?旧贞操观念我们是早已打破的了……”柳遇春依仗自己有钱娶了她,她要让他人财两空。而且,她最终也认识到个体的解放必须与群体的解放结合才有出路。
和自我标榜新女性的文女士等人相比较,梅女士表现出与传统女性完全不同的新气质、新精神,主要表现是一种女性的自觉意识。
(二)参与社会革命
压迫中国女性的主要是社会制度。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说,旧时代有四种权力——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鲁迅在《祝福》中生动描写了旧时代男权文化对妇女的压制。
女性解放需要社会提供能够使她们形成独立人格的环境与条件。被当作奴隶的妇女并非不想独立,而是情势不允许。这就要求妇女们联合起来推翻这样的不合理的制度。女性解放不仅是女性自身的生存发展要求,同时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要求。一个合理、健全的社会,需要女性参与。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历史原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并没有为女性提供独立生存的环境与条件。女性必须把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相结合、女性解放与阶级解放相联系,才可以找到出路。
恩格斯在分析妇女解放问题时说,男权社会中妇女只从事家务劳动,而家务劳动只有私人使用价值没有创造交换价值,故而“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源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这就是女性处于从属地位的经济原因。因此,“妇女的解放,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规模地参加社会生产,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工夫的时候,才有可能”。《虹》中描写了一个女革命家形象一益州女校崔校长。她在給同学演讲时说:“从前我们推翻满清,男党员女党员共同出力。男革命党放手抢掷炸弹,女革命党便私运手枪炸弹。现在要改造中华民国,也应该和推翻满清一样,男女一齐出力,女子不要人家来解放,女子会自己打出一条路来。”《虹》中梅女士给徐小姐的信中写道:“绮姐,你来的机会不坏。时代的壮剧就要在这东方的巴黎开演,我们都应该上场,负起历史的使命来。你总可以相信罢,今天南京路的枪声,将引起全中国各处的火焰,把帝国主义还有军阀,套在我们脖子上的铁链烧断……”
《虹》通过对梅女士最后的觉醒以及投入社会斗争的描写,告诉读者,只有把女性解放问题纳人阶级解放、民族解放的总目标中,才是中国女性解放的必然途径和正确道路。只有建立合理公平的社会制度,才可以实现真正的女性解放。
茅盾在《虹》中否定了女性的个人奋斗(梅女士的前期思想)、独身主义(陈女士)、出家当尼姑或自杀(黄夫人)等消极错误的思想和做法。
茅盾让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思想,体现出男性本位的意识。以男性标准要求女性。由于男女生理和心理存在差异,所以让女性从事与男性同等的劳动和工作是不现实的。
四、秦德君因素
《虹》创作于茅盾与秦德君在日本同居期间。这一作品可以说是两人爱情的见证和共同智慧的结晶。秦德君对该作品的影响因素十分明显。
(一)提供素材、人物
胡兰畦是四川女革命家。1927年曾在武汉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此时,茅盾受聘在该校任中校二级教官。虽然茅盾知道此人名字,但并不了解她。直至1932年,胡兰畦随宋庆龄从国外回来,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茅盾拜见过她。茅盾以她为原型写作《虹》也有偶然因素,是秦德君为他提供了契机。在日本期间,秦德君向茅盾细致地叙述了四川的社会状况和风俗民情。尤其,她把自己和她的好友胡兰畦的生活故事向茅盾做了细致叙述。这成为茅盾创作《虹》的重要素材。秦德君带着浓厚情绪的叙述感染了茅盾,激发了茅盾的创作热情与冲动,这也构成了茅盾创作《虹》的灵感源泉。“这一时期,茅盾心情仍然有些郁闷。他说没有想到《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在文坛上会引起轩然大波,需要写一部更新的小说来扭转舆论,只是苦于没有题材,愁煞人啊!为抚慰他苦闷的心灵,我捜肠刮肚把友人胡兰畦的经历在脑子里过了一遍说,从‘五四浪潮里涌现出来的青年,反抗旧势力,追求光明,有许多动人故事,是很美妙的素材。接着我便把她抗婚出逃,参加革命的事情述说一番。茅盾大感兴趣,决定以胡兰畦为模特儿,再加上其他素材,集中精力动手写一部长篇。”
(二)介绍情节、细节及环境
把秦德君的生活经历和《虹》的主人公的经历相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许多重叠的地方。秦德君提供的素材被《虹》吸收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都青年爱国运动。秦德君的回忆录《火凤凰》记述了1919年由成都高等师范学生发起的全市学生参与的声势浩大的声援北京爱国学生运动的游行集会。秦德君和其他三位女生打头走在队伍最前面。她们打着五色国旗,高喊口号,向督军和省长请愿,并号召市民反日救国,抵制日货。《虹》的第二节对此有所描写。北京“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这怒潮,这火花,在一个月后便冲击到西陲的‘迷之国'的成都来。少城公园的抵制劣货大会,梅女士也曾去看热闹”。
剪辫子。秦德君带头剪掉辫子,在成都掀起剪辫子运动,也引起一场风波。《火凤凰》中写道:“为了节省时间,我索性就把长辫子剪掉。同班同寝室的杜荠裳,看见我剪掉长发以后清爽利落,十分羡慕,叫我帮她也剪掉了。没想到她的妈妈跑来又哭又闹,找我拼命……可是剪长辫子的女生仍然是一天多似一天,最后形成了女子剪发运动。”《虹》中有这样的描写:“一种异样的紧张的空气布满了全校了。最后来了‘剪发运动,那是一个多月以后的事。剪发的空气早已在流动,那一天却突然成为事实。几个在学生会里最活跃的人首先剪了。她们又抢着来剪别人的。梅女士的一对小圆髻也便是这样剪掉了。”
出川。《虹》中第一节有几段对三峡景色的细腻描绘:“扑面而来的危崖现在更加近了,已经看不见它的顶;一丛翠绿的柏树略斜地亘布在半山,像一根壁带,再下去便是直插入水中的深赭色的石壁,有些茑萝之类的藤蔓斑驳黏附着。这一切,这山崖的屏风,正在慢慢地放大,慢慢地移近来……”“冲天的峭壁闪开在右边,前面又是无尽的江水在山崖的夹峙中滚滚地流”“只见右岸一座极高的山峰慢慢地望后移退;峰顶是看不见的了,赫然挂在眼前的,是高高低低一层一层的树林,那些树干子就像麻梗似的直而且细。”此前,茅盾未曾到过四川。茅盾在《亡命生活一回忆录(十一)》中解释说这些描写依赖四川人陈启修的描述,他说:“陈述三峡之险时,绘声绘影,使我如人其境,久久不忘。”其实,关于成都、重庆、三峡的方方面面,秦德君都为他做了详尽的介绍。秦德君说:“他并没有见过《虹》里面的女主角梅女士的原型胡兰畦(注:此处有误,,茅盾认识胡兰畦),由重庆出巫峡的山山水水,以及成都、泸州的风貌,他没见过,我尽可能具体详细地对他描述。”
川南师范教书。1921年,少年中国学会会员卢作孚应杨森之邀赴泸州出任四川永宁道尹公署教育科科长。他以川南为实验基地,以极大的热情和改革精神在泸州地区开展轰轰烈烈的“新川南、新教育、新风尚”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改革试验。卢作孚在泸州创办了通俗教育会,向民众普及与生活密切结合的各种常识和文化知识,并开展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更大力推进对川南师范学校的全面改革。为此,他聘请同为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的王德熙、恽代英出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教务主任。秦德君和胡兰畦也在此教学。《虹》的第六、七两节描写了建在四川泸州的川南师范的学校生活,其中有关于泸州名胜的描写。秋天,梅女士和女友来到龙马潭游玩。辽阔的水中央有座小岛,“葱茏地披了盛夏的绿袍,靠边有几棵枫树则转成绀黄色;阳光射在庙宇的几处白墙上,闪闪地耀眼,仿佛是流动的水珠;这使得全洲的景色,从远处望去,更像是一片将残的荷叶……在那边近洲滩的芦苇中,扑索索地飞起两三只白鸥,在水面盘旋了一会儿,然后斜掠过船头,投入东面的正被太阳光耀成白银的轻波中,就不见了”。如果说龙马潭是清丽的,那么,忠山(钟山)则是雄壮的:出了西门,忠山就在眼前。“……到了山顶,在宏大的大庙门前的石级上坐着休息了。前面是长江,抱着这座山,像是壮汉的臂膊;左面万山起伏,泸州城灰黑地躺在中间,平陷下去像一个疮疤。那庙宇呢,也是非常雄伟;飞起的檐角刺破蔚蓝的天空,那一片叫人走得腿酸的宽阔的石级,整整齐齐扩展着,又像是一张大白面孔。”包括川南师范学校的建筑布局等细节描写都有蓝本可寻。这些素材无疑是由秦德君所提供的。
(三)精神风貌影响及写作介入
大革命失败后,茅盾一度看不到出路,苦闷彷徨,情绪低落。《蚀》三部曲反映了他的消極情绪。于是他东渡日本,在此期间与革命同志秦德君产生恋情。秦德君对他的开导、鼓励,以及他们如火如荼的爱情,转变了他的思想情绪使他走出心理阴影。健康积极的思想情绪取代了消极悲观的思想情绪。茅盾进入新的创作阶段。和《蚀》三部曲比较,《虹》风格大变,其主题、风格与茅盾原有文风截然不同。从《蚀》到《子夜》,《虹》是桥梁。它在茅盾早期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夏志清认为《虹》是茅盾小说中最精彩的一部:“《虹》实在是一个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寓言故事。””它为茅盾转入长篇创作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
在茅盾对《虹》的创作过程中,秦德君是参与者,包括一起讨论、口述、修改及誊写。女性叙述者长于抒情叙事的特点使小说带有少有的浪漫色彩。同时,秦德君也是《虹》的第一读者,她及时为茅盾写作提供修改意见,同时,茅盾写作中也借助了秦德君的女性视角。
虽然茅盾在《亡命生活一回忆录(十一)》中回避了关于他与秦德君相爱、同居的生活记录,但秦德君在《火凤凰》中有所记述。甚至小说名字也是秦德君取的:“小说终于写成了,《虹》这个名字是我起的。四川的气象常有彩虹,既有妖气,又有迷人的魔力,茅盾非常赞美我提的名称,频频点头……”应该说,《虹》的创作也凝结着秦德君的心血。这是两人爱情的结晶、共同智慧的结晶。《虹》的创作有重要的秦德君因素,这是事实。
茅盾是“五四”时期妇女解放领域重要的思想者。他在“五四”前后发表近百篇关于妇女解放的论文、杂文。他本人也是旧婚姻制度的受害者。《虹》中渗透了茅盾对女性解放的较为成熟的思考。这一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妇女生存状况并探讨出路的史诗性作品。此作也与秦德君有极大关系。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页。
胡适:《贞操问题》,《胡适文集》(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10页。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二),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宗之櫬:《理想中少年中国之妇女》,《少年中国》第1卷第4期,第32页。
茅盾:《茅盾全集》(1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06页。
茅盾:《茅盾全集》(1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页。
茅盾:《茅盾全集》(1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2-113页。
茅盾:《茅盾全集》(1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32页。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1页。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2页。
秦德君、刘淮:《火凤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秦德君、刘淮:《火凤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茅盾:《茅盾全集》(34),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23页。
秦德君、刘淮:《火凤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秦德君、刘淮:《火凤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