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日常中追寻女性的生命之光

2020-12-07桫椤

青春·中国作家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网络文学离子现实

桫椤

自2017年以来,蒋离子在网络文学界声名鹊起,她的名字伴随着她的作品频频出现在从行业到社会的各种推荐、排行和奖项中。这种看似“黑马”式的出场姿势多少有点令人意外,但真相却没这么“戏剧”,这不过是她多年积累之后的顺理成章。蒋离子是“80后”,据她在一次访谈中说,她在小学五年级时即“在市报上发了块‘豆腐干,大致是讲邻居如何不遵守计划生育,导致家庭贫穷的故事”。也许幼年对故事的喜好不一定与她后来走上文学之路有必然的因果关联,但2011年《俯仰之间》走开,我有情流感》和2011年《婚迷不醒》面世,则使人感到了她初人文学之门时扑面而来的凌厉和“生猛”气势,这些带有青春期自我体验成分的作品,开启了她日后习惯从日常生活中取材,将女性放置在爱情、家庭和职业伦理中观察,用清新、灵动和细腻的语言表达人物情感和命运,撇开生活的浮沫,深人表象之下挖掘生存意义等的写作帷幕。此后,《半城》糖婚》老妈有喜》听见你沉默》小伉俪》等具有鲜明叙事特征和个人辨识度的作品不断被推出,使读者和业界进一步感受到了她的勤奋、敏锐和扎实。

刘启民在评论《糖婚》时说:“网络文学与现实主义传统在《糖婚》里的耦合、聚义”,其实暗指了这部作品被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客观时机,即在与社会生活和传统现实主义写作的互动中,网络文学步人转型期。长期以来,网络文学以玄幻、历史、悬疑、穿越、修真等题材为读者搭建逃离现实、寓托梦想的“异托邦”,真正直面现实的作品处在被遮蔽的状态,这不仅影响到网络文学的整体性面貌和读者的阅读期待,更影响到公共审美趣味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建构与维系。在社会吁求、政策导向、网络文学业态转型升级的合力和压カ下,现实题材作品在市场的占比不断提高,以至当前被认定为“中国网络文学进入现实题材新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阅读蒋离子的作品,就会发现其不同凡响的时代意义;同时,跻身在《复兴之路》大江东去》《大国重工》心照日月》《全职妈妈向前冲》等现实题材作品中,却与那些带有“宏大叙事”色彩和标签式题材类型的写作不同,蒋离子的小说有其独特的异质性:当很多“女性向”作品通过并不新鲜的情感套路形成感官刺激,以达成肤浅的愿景来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时,她的写作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生活并反思角色的本体意义,表现出少有的严肃性和深刻性,也成为透过女性观察时代精神和现实伦理嬗变的一个清晰断面。

一、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怀社会

用兼具网络表达和传统现实主义叙事的双重手法书写现实题材,关切和呼应个人体验、现实问题和社会心理,实现自我和时代的同频共振,是蒋离子小说最显著的特征。

在文学场域内部,如何在作品中处理故事、人物、主题等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文学的基本问题,由此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和诸如摹仿、再现、反映和表现等各有倚重的艺术手法。同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待现实的方式,是社会文化思潮的总体性反映。假如我们认同“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源泉”这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理,那么文学作品中反映或表现现实生活的方式既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也体现着文学自身的进步。古典时期,亚里士多德说:“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由此看出,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摹仿现实,并且将当下生活中的现实道德作为标准用以评判文艺作品的情感格调。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列宁则认为文学是反映生活的鏡子。进入现代,米兰·昆德拉“理解并同意赫尔曼·布洛赫一直顽固强调的”说法:“发现唯由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的存在理由。一部小说,若不发现一点在它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它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知识是小说唯一的道德。”认真分析“发现”与“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显然是靠“发现”来建构的,因为在作者看来,作为一种未知的存在,这种“知识”只有在小说家的笔下才会显影,这无疑是小说家主观作用的产物,否则便不是“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了。这实际上是文学书写与现实生活的转义,这种观点反映了二者之间形成的新型关系。

传统现实题材写作通过唤起读者身在其中的情感体验,以基于物质结构和客观逻辑的虚构故事建立与客观现实一致的世界模型,这对于确认人在现实中的身份和地位,帮助读者认清形而上、意义上的现实,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人的自由意志是一种本能,身在传统生活的桎梏中,人类建立起想象中的乌托邦,在肉身受限中做着精神的逃离;进人数字化时代,网络空间以“异托邦”的形式被创造出来,“社会实践的、此时此地的、人我交互”③的功能为人类的精神逃离提供了实践性的机会,具有沉浸效应的虚拟环境使想象变得可感可触一正因为如此,网络文学曾经发展出幻想类作品“一体独大”的格局;当然,这既与市场规律这只“隐形手”的指挥分不开,也与社会变迁导致的文化心理结构有必然联系。在传统写作中,作为现实主义的对应概念,浪漫主义写作以书写理想中应有的样子来反映现实生活,通过丰富的幻想、奔放的热情和奇异的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展示理想化的生活,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网络文学中的幻想类作品与此有一定联系,但在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度上,玄幻、仙侠等类型的小说与浪漫主义作品与现实的关系更为疏远。

“乌托邦”和“异托邦”在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在科技还没有达到可以将人渡往天堂或异界的水平时,人终将在物质构成的现实世界中艰难生存。因此,无论是传统文学还是网络文学,观照现实的作品居于主流位置,才是一个良好的生态格局。网络文学已发展二十多年,在市场和文学的合力下,类型结构和整体质量不断被优化,清晰可见的改变在于现实题材的崛起。一批网络作家投入现实题材写作中来并创作出深受读者欢迎的精品力作,蒋离子无疑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她的作品丛鲜活的现实中取材,以女性为视角和媒介来观察时代生活,捕捉社会变迁给大众带来的情绪和情感变化,通过当代女性的众生相,展现了一幅充满时代和都市气息的绵密画卷。

纵观蒋离子的创作历程,到目前为止的写作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作“起步期”,包括《俯仰之间》和《走开,我有情感流》两部作品;第二阶段可称作“成长期”,包括《婚迷不醒》和《半城》;第三阶段从《糖婚》开始,可称作“转型期”,标志着她的创作开始逐步走向成熟,这其中有描写婚姻家庭生活的《糖婚》、反映二胎政策放开对家庭和情感生活造成影响的《老妈有喜》、关注校园霸凌事件的《听见你沉默》和反映“90后”婚恋生活的《小伉俪》等。我们通过分析这三个阶段的作品会发现,第一阶段的两部作品带有明显的青春叙事色彩,少男少女的理想憧憬在粗粝的现实中破灭,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探寻,这大抵不脱离一般青春小说的写法。所谓“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痛苦”,《俯仰之间》中的少女柳斋和少男郑小卒之间有着巨大的身份落差,小说描写他们在踏人社会时遭遇到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苦,联想到作者当时只有十九岁,就不难看出这一阶段的作品中隐含的以主人公自杀为自我的青春“献祭”的主题。第二阶段的作品看似描写人物在追求自由和爱情之路上的情感遭遇,但其落脚点则在探讨爱情本身以及自由与爱情的关系上,爱情被作为展现生命伦理状态的图像。这种以故事背后的意义为叙事落点的写法成为蒋离子创作中的一个显著特征,这种特点也延续到第三阶段的作品中,从《糖婚》开始,她的创作开始由“青春祭文”和“爱情析文”转向记录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女性带来的困扰,这一阶段的作品关注当下的日常生活,深度关怀社会现实、抚慰大众情感。作为一位青年作家,在不同的创作阶段,蒋离子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变化与个人成长有着紧密关联,从关注自我到转向关怀社会,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她在不同时期对人生和社会的感受与理解。因此,这些作品对生活的再现与对作家自我感受的表现,在某个角度和层面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与通常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完全迎合读者的心理欲求是有区别的,是带有传统文学创作特征的。

二、在对日常生活的表现中建构意义

蒋离子的创作从当下的现实经验中开掘出精神价值,借助对爱情和婚姻的表达,使常常被视作平凡、庸俗、琐碎的日常生活成为建构生命主体意义的场域。

在传统意义上,当我们用“现实题材”或“现实主义”来评判作品时,实际上给定了小说里所表现出的生活以总体性特征,这个总体性包含了现实生活各部分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现实”。在这个总体性的观照之下,小说建立起它自身与客观世界相互联系的叙事逻辑和精神秩序。小说反映人类的生活经验“宏大叙事”从更高的视点上对历史现实和当下现实的概貌进行观察,因而对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的生存与命运图景有整体性的描绘,其“现实”的总体性特征更加明显。蒋离子小说里的日常生活还有没有这种现实的总体性?这是值得分析的。她最早的作品《俯仰之间》,揭示了在浮华的主流图景之下存在、又被刻意回避的由青春少年个人的私密生活形成的社会隐秘生活,轻如少年的早期性行为、恋爱中的背叛,重如师生畸形恋情,性骚扰、堕胎与吸毒,甚至乱伦之爱等。从残酷青春到情色男女,失去了道德约束的躁动欲望驱使人物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后跳楼自杀走向毁灭。这些显然是一种消解传统生活结构的观察和书写,我们只在其中看到近乎零碎的边缘生活遭遇,却并未在其中看到社会普遍性的价值观念。尽管这是如小说里的人物般尚在青春末期的作者在当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但点中了时代的软肋。事实上,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丧失了结构性的总体特征或许是最重要的特征,个体所见的生活情态和时代精神皆是碎片,它们已经无法统归于历史的或现实的整体性中。由于人与碎片化的生活现象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因此,在传统中所见的带有“现实”总体性的现实,在世俗化的时代被消解了。

同样的特征也体现在《走开,我有情感流》中。小说的主角少女橙子(后改名子夜)一出场就背负着一个私生女的身份,尽管作为个体的她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但这个标签化的身份背后隐藏着脱离道德的迷局;而她幼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似乎都违背了对他们角色的功能设定,她自私的母亲、懦弱的父亲、冷漠的养父,都成了与橙子的愿望和成长需求相悖的人。这些角色的定位与橙子性格中的执拗和青春期的任性相结合,促成了她与子牙通过写作结识后离家出走的行动,与其说她的出走是到外界寻找文学理想,毋宁说是去寻找从小就欠缺的安全和温暖,因此她与子牙发生感情是顺理成章的。但此后子牙与子夜各自走向了自我的反面:因为子夜一人的成功使两人间产生裂隙,而少年狼的恰好出现也促成了子夜的再次逃离。小说的结尾是女主在经历了另外两个男人之后重新回到子牙的身邊,故事在这里闭环,但命运的抗争和翻转皆是与自我的而非与社会的博弈和和解,小说始终在人物的自我感受中爬梳对人生的体验和理解,个体对生活、情感和命运的体验成为封闭的小世界,人物的全部生活被具体化和细节化为被个人感受裂解了的日常,那种抽象的、观念性的、具有整体性的“现实”已经不见踪影。

蒋离子的写作是真诚的,她不为碎片化的生活提供黏结剂,更不回避和贬斥世俗感,而是直面当下,真实地表现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和情感状态。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即将柴米油盐、鸡零狗碎的日常对象化,人的意义面临被消解的危险。如何确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是当下的写作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需要遵循大众文艺原理,网络小说中角色愿望的达成受到具体生活目标的吸引,成功的事业、甜蜜的爱情、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等皆是驱动人物行动的动力,蒋离子选择的是爱情。但是,与将爱情当作人生的功利性目标的简单化书写不同,她通过繁复而又冷静的叙事来探讨爱情的本质,并通过爱情剖析自我与生活的关系,在日常的生活场域中建构起个体的伦理意义。在《半城》中,故事始于一次一见钟情,女主上官之桃在独身旅行中邂逅男作家余一得,短暂交集就令女主背弃从前的感情成为“落跑新娘”,踏上了寻找男主的不归路。他们向往自由被爱而不是陷入俗世的束缚之中,爱情就像宗教让他们信仰;在他们看来,爱就是爱,而不是别的,甚至“不是任何高尚的道德和华美的辞藻能定义的”。但是,当进人爱情时,原本无拘无束的人感受到了来自爱本身的束缚和重压,现实与理想期待之间的巨大冲突由此显现出来。在男女之间,一见钟情虽然美好,但偶然性取代了人的主观努力,将人在情感上的主观能动性否定了,这等于否定了因果的表现;连同二人在爱的观念与生活之间爆发出的激烈矛盾,导致他们关于追寻自由与爱情的梦想破灭了,人生秩序变得不可捉摸。

《婚迷不醒》中的爱情和婚姻在每个人物的生命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故事内核建立在与《半城》相似的情感认知上,所不同的是他们比上官之桃和余一得对待感情更清醒了(这也看出作者笔下人物的成长性)。女主常夕的两段婚姻不仅改变了她的性格和命运,更让她通过情感经历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男主之一的康乔显然不会陷人一见钟情的惊喜中,被《半城》中验证过的情感教训在康乔这里早有了理性的认知,他因为重视婚姻而选择逃避婚姻,只想在看清自己的未来后再选择合适的时间结婚;刘之双则把爱情和婚姻当作自己成熟的证明,他为了自我而爱;充满艺术家浪漫气质的张艺宝尽管风流多情,他也曾为了爱情浪子回头,但不幸的婚姻反倒使人看到了他的责任感。

与一些网络小说将人生简化为追求金钱、权势和欲望的肉身机器不同借助爱情、婚姻、家庭讨论人生、感情、生命和生活本身,是蒋离子小说中的重要叙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也不乏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书写。爱情在每个时代都是主流文学关注的焦点,但又长期被作为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附庸而存在,个体情爱只能从属于人物的革命、政治、经济等社会主流任务赋予的人生目标,而没有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和自由生长的空间,现实的总体性以规定性的形式作用于个体,成为个体不可逾越的藩篱。很显然,蒋离子对现实的认知是有超越性的,她笔下的日常提供了可供人物成长、思考、自省和批判的建构性世界,也成为人确认自我的坐标。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被日常化了的现实被她写出了崇高感。

三、探寻女性本体的精神之光

《糖婚》被网上宣传为“新时代女性必读”之书,高调宣布了蒋离子小说的“女性向”特征。这不仅因为作者的女性身份以及所描述的女性生活,更因为小说里专注的是女性的情感和精神指归。在网络小说(也包括一切大众通俗文艺)中,“真正分开男书与女书的,是作品主人公的性别,是主人公体现出来的男女两性不同的愿望一情感形态、不同的实现愿望的快感模式,这才是凝聚男女两性群体的核心因素”。在对女性生活的描写和女性形象的塑造中,她回到女性的性別本体,深人女性的心灵世界,通过展现她们在新的时代生活中的个体情感体验和理想愿望的达成,反思女性的本体价值,反射出女性的主体光芒。

糖婚》是备受关注的一部婚恋小说。“糖婚”是结婚六年的别称,小说主要描写了女主周宁静和男主方致远六年的婚姻生活,并以之为主线讲述了与他们有着亲友或高中同学关系的陆泽西、老巴、明杭、周宁海等的爱情经历,同龄人不同的婚恋状态成为“80后”一代人的情感生活象征。小说在线上线下都受到读者热捧,并在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原创网络文学作品推优活动中上榜。2019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联合文学课堂”活动对这部作品做了专题讨论,饶有趣味的是,讨论活动的主题被设定为“网络文学的多次元”,这也意味着《糖婚》体现了网络文学的某种新的写作向度。王文静以“中间性”审美来指称这部作品表现出的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双重特质,认为以“图鉴式”的人物排列为“每一个在自己战场上败下阵来的人中间打开一个‘平民化视角,然后透过视角在文本找到‘自己”,这是很有见地的看法。区别于肤浅、虚假的爱情“白日梦”愿望的实现,糖婚》以人物在婚姻危机中的表现来显示性格形象,她们的情感陷入教育、事业、养老、经济等诸种困局中,“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现实中正在单身、成为单身或者渴望单身,这些生活的负重与无奈一袭来,现实生活的滤镜被关闭,‘鸡汤式美好的乌托邦被打碎,‘丧丧的真相被揭开,对于美好生活所有的‘抄近路都被切断”,这就导致小说叙述的总调子并不是可刺激感官消费的轻盈和欢快,而是充满了审视的严肃和反思的凝重:“作品通过这些‘爱无能‘爱无力‘爱无法的人们,意图呈现的并不是人设本身,而是通过他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质疑与出离,对婚姻进行更为深入的拷问:即作为历史进程中稳定的社会细胞,作为社会机构中的基本组织,作为人的身体和感情的栖身之所,在对抗现实变化和自我成长带来的焦虑时,婚姻是否比单身有更多优势?”@可见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要写成婚姻生活的“诊疗手册”,而是以呈现女性自身对婚姻的感受和理解为主旨的。

延展开去,蒋离子笔下那些有着鲜明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难掩在俗世中散发出的生命之光。她们在烟熏火燎的日常中注重心灵生活;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以属于她们个人的方式在现实的羁绊中负重前行。周宁静不是一个童话世界里的公主式的人物,少女时代父亲下岗,艰苦的成长环境使她感受到人情冷暖和生活的逼仄,因而拥有了改变生存境遇、改变自我的强烈愿望。柏澄因为高考落榜而在方致远的爱情中出局,周宁静与方致远既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是她竭力寻梦的结果。但她并没有被赋予“大女主”式的性格:论真实,她比不上柏澄敢祖露自己的心迹;论直爽和泼辣,她比不上海莉与老巴的针锋相对;论行动,她比不上潘瑜和墨墨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作者反倒呈现了她在生活中缺乏勇气和底气,做事谨小慎微,唯恐失去一切的怯懦和不安全感。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已婚家庭妇女在纷扰生活里的真实反应,她对待生活、对待丈夫的情感表达映射了大众敏感的内心,所以才得到普通读者的情感认同;潜藏在她精神世界里的“自我”,无形中成为读者共情的对象。

如果说周宁静这个角色偏向被社会理解的普通女性所具有的现实的一面,那么《半城》中的上官之桃、婚迷不醒》中的方沐优和常夕则是另一副精神面相。上官之桃将爱情当作人生至高的梦境,以飞蛾扑火般的激情投向余一得一其实蒋离子笔下“逃离者”的形象在早期的两部青春题材作品中就已开始出现,尽管她们并未寻到绝对的自由而对爱的期许也变得可疑起来,但并不能因此否定她们追寻梦想的可贵精神。向暗恋多年的康乔表白是方沐优人生最重要的理想。不同于上官之桃在情感来临时的不管不顾,方沐优在感情面前的无知无畏始终存在合理性,她和康乔成婚可以说既是天意的也是人为的,正是她在爱情中的自主努力让梦想照进了现实;有着温柔外表和强大内心的常夕,其心机是方沐优所不能比的,因为她不肯屈就那些她不想要的感情,而她所遇到的康乔、刘之双所给予的都不是她想要的,所以才导致她的爱情梦屡屡夭折,“自我”依然是她坚守的底线。

这些人物身上迸射着的女性主体精神,是以消费性面貌示人的网络文学中蕴含的严肃而重要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显示了蒋离子小说在性别视角上的现代性。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清晰的演变过程,这已为世人所了解,兹不重述,但是女性难以摆脱社会在她们身上建构的角色功能而获得精神解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在林丹娅看来,“在新的女性观在真正确立并成为全社会的自觉意识的视角之前,探索女性角色内涵的思辨与行为实际上不可能不发生,也不可能会停止”。在时下一些“女性向”网络小说中,以邀取男性宠溺为爱、以依附豪门总裁为荣、以过上奢华生活为终生梦想的女性形象不胜枚举,相比于这些,蒋离子笔下人物身上所具有的自我意识和反思精神才是最可贵的。

四、在社会热点问题中关切大众情感

网络文学发挥通俗文学的消遣、娱乐功能,为读者提供紧张生活的调剂,但这并不等于要放弃自身的价值担当。蒋离子关注女性、挖掘和张扬女性精神怡好说明了这一点。汤哲声曾经说过:“有一个观点必须更正,那就是通俗小说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文学,仅仅是写那些社会时尚、颓废文化、家庭伦理、日常生活的‘软性生活的小说。不错,休闲、娱乐是通俗小说重要的美学原则,‘软性生活是通俗小说重要的创作素材。但是通俗小说所表现的美学原则和素材决不仅仅是这些,它还是中国近百年来重大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文学的表述者。”D这里所说的“软性生活”,当指如蒋离子小说中所钟情的那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们与历史生活和历史事件是相对的。当我们将消费时代的日常看作是丧失了“总体性”的现实时,也并不意味着社会没有了共性问题。网络文学介人现实生活,除了为当下的读者提供即时的阅读资源外,还是表达内容和主题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它书写带有社会普遍特征或典型特征的普通人的生活,把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大众广泛参与的生活现象作为表现对象,感知由个体反映出的社会集体心理和情绪变化,并从中悟出世道人心。蒋离子关于青春期和“80后”“90后”婚恋生活的书写,通过对个体的描写关注女性的自我意识,而《老妈有喜》和《听见你沉默》则更显示了她“向外转”的创作意图。

连载于网易云阅读、后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实体书的长篇小说《老妈有喜》,是蒋离子继《糖婚》之后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现实题材力作,主要反映二胎生育给原来平静的家庭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已届不惑之年的许梦安,其女儿李云阶正值青春期,丈夫则是个只顾学术和事业、毫无生活能力的人,本就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的她又意外怀上二胎,是生还是不生?是公开还是保密?具有完全不同价值观的女儿会不会接受这个孩子?这些都成了不小的问题。作为参照系,许梦安的妹妹因二胎有孕,頻频亮起婚姻红灯,这也让姐姐对于再生一个心有余悸。但许梦安凭着女性的坚韧和在职场中历练出的理性,在艰难中支撑起纷乱的日子;历经风雨之后,她不仅生下了二胎,事业也有了新的转机,妹妹一家的生活也风平浪静。更重要的是,这段历程让李云阶的心态和情绪逐渐回归到阳光之中,许梦安也对婚姻和亲子关系有了新的认知,丈夫李临则更加意识到丈夫和父亲这两个角色对家庭的影响。就故事而论,小说的结尾收在让所有人摆脱烦恼、战胜困难,曾经一团乱麻的生活回归风平浪静、各安其所,各自的期望得到实现上。在历经磨难之后迎来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不仅使人物的愿望得到实现,更给了读者一个阅读之后的“快感奖赏”,形成了很强的阅读“爽感”。

作为书写日常生活的小说,这部作品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从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中取材,这些问题尽管在《糖婚》等其他作品中也偶有反映,但并不是构成故事的主要情节。《老妈有喜》一是聚焦了二胎生育问题。由于生育政策的放开,生育和孩子在中国家庭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二胎生育不仅成为绝大部分育龄人群面临的现实选择,更成为搅动社会神经的典型事件。围绕这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呈现出男女老幼不同人群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许梦安与李临、许梦心与老贾两个家庭被二胎的到来搞乱了原有的生活秩序,父母的期望与第一个孩子的排斥,孕母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两难境地,都在小说中得到了细致而全面的表达,无异于一个特殊时代的现实记录。二是青春期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问题。由于社会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成为诸多家庭束手无策的难题,小说塑造了李云阶、刘思明、何璐等青春少年的群像,将这群朝气与叛逆几乎成正比的孩子们放置在二胎生育这个大背景下来观察(班主任薛一曼也正在备孕二胎),折射出他们在尴尬的生活中对自身角色的拒斥和认同过程,从侧面展示了青春期教育的艰难过程。三是由婚恋关系、养老、亲属等关系引发的家庭伦理冲突。这些看似个人化的问题事实上已成为影响大众生活的普遍问题。在小说中,许梦心对老贾的疑心、瑞秋与丈夫在对待生育问题上的差异、梅一朵闯入李临的生活、保姆兰香与大姑姐李静插手许梦安的家庭生活,黄思思对于海和婉真之间感情的影响,等等,各家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冲突是维系小说的结构性力量,折射的乃是社会价值转型时期大众的生活情态和伦理嬗变。

《老妈有喜》仍然是以女性视角,是以女性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亦通过她们在生育二胎、子女教育、协调家庭关系等方面的表现来反思作为女性的角色意义。作品不满足于复杂的故事和性格各异的人物,而从现象、经验和情节中进人人本身,这是蒋离子小说超越网络小说消遣属性的重要特征。她的另一部反映社会问题、正在连载的小说是《听见你沉默》,这部在掌阅文学发布时原名《蔷薇革命》的作品关注的是校园霸凌。校园霸凌是近几年才浮出地表并受到高度关注的校园问题,电影《少年的你》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恶行的社会影响。《听见你沉默》通过一起失踪案,以四个不同年代的女性回忆不堪回首的过往,探寻造成霸凌事件背后原生家庭、亲子教育、学校教育等出现的问题,并组建反霸凌组织凝聚合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在小说中,曾经遭受欺凌的人成长为成功人士,曾经伤害同学的霸凌者在成长过程中意识到错误,为了赎罪选择了教师的职业;而在当下的校园中,以前被霸凌者为了报复成为新的校霸,霸凌者又在被霸凌中遭受了痛苦,造成了陈陈相因的恶果。人物角色身份的反转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校园“霸凌”的严重性及后果,所揭示的问题令人震惊。这部作品在塑造人物时更接近传统现实主义手法,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决定性影响,小说具有更丰厚的社会价值。

自踏入文坛以来,蒋离子的写作扎实、稳健,不跟风,在网络文学现场独树一帜,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她成名的速度,但成就了其作品的质量,这种代价是值得的。网络文学的精品化、经典化作为行业发展中重要的目标被提出来,无形之中也意味着之前的发展方式存在不少问题。作为与互联网科技和文化紧密相关的新媒介文学,判定精品化和经典化的标准一定与传统文学不同,我们也没有理由用“五四”以来新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来对比属于大众文学范畴的网络文学,但是毋庸置疑,它们二者之间的“文学”要素应当具有一定的通约性。在这个意义上,蒋离子写作中的“中间性”审美、“现实向特征等兼具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特质,为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和经典化探索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当然从叙事手法而论,蒋离子的写作也存在一些可供商榷和讨论的地方,例如在她刻画的众多人物形象中,作为两性关系中的另一方,男性形象远不如女性成功,尽管并没有将他们写“坏”,但是他们形象的虚弱感很明显。当然,男性在她的作品中一直居于配角地位,属于“捧哏”的角色,这或许可以看作是女性作品刻意而为的效果,但给人力道不均的感觉。网络文学诸多类型的叙事规约始终在讨论和建设中,或许并没有定型的那一天,这就为网络叙事的创新提供了空间和机会,我们在《半城》糖婚》听见你沉默中》等作品中看到蒋离子成长和转型的主动努力,但愿她的自觉与自省能一直保持下去。

蒋离子:《写作给了我生命,并延续着我的生命》,搜狐网,2017年5月30日,http://www.so-hu.com/a/144538173_715030.

刘启民:《“现实向”网络文学的可能与限度》,《文艺报》2020年1月20日。

庄庸、王秀庭:《中国网络文学进入现实题材新时代》,《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8年4月27日。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9页。

【法】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王德威:《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一从鲁迅到刘慈欣》,搜狐网,2018年1月2日,http://www.sohu.com/a/214090118_744206.

钟书阁:《〈糖婚〉作者蒋离子新书首发会,新时代女性必读》,搜狐网,2018年5月18日,http://www.sohu.com/a/232162353_226561.

王祥:《网络文学:男书与女书》,《海上牧场》,作家出版社2019年版,第194页。

王文静:《网络小说“中间性”审美的体验与意义——以〈糖婚〉为例》,《新阅读》2019年第5期。

王文静:《网络小说“中间性”审美的体验与意义——以〈糖婚〉为例》,《新阅读》2019年第5期。

同上。

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

汤哲声:《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猜你喜欢

网络文学离子现实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在细节处生出智慧之花
小议离子的检验与共存
离子共存常见问题探究
First Perfume Which Smells Better the More You Swe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