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导向下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创新
2020-12-07杨程茜
杨程茜
摘要:畢业考核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大学本科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准。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专业而言,毕业考核旨在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编辑、交流等综合能力。本文从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的弊端入手,提出以实践为导向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考核模式,以期为全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创新思路。
关键词:新闻专业 实践导向 毕业考核 毕业设计
新闻专业是典型的实务类课程,对实操能力要求较高。毕业考核是新闻专业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必要考查,是对学生业务及综合能力的检验。随着媒介市场需求的变化,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工作者的高要求愈发凸显了传统论文考核方式的不适应性。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首次提出“四全媒体”的概念,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四全媒体”突破了媒体传播时空、形式、主体以及功能的尺度,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媒体人才需求也对新闻传播研究以及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挑战。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老旧、脱离实际的纯理论教学倾向严重,与之相伴的就是考核方式的缺陷,新闻专业毕业考核模式亟待寻求新的突破,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考核方式更能适应当前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
一、瓶颈:毕业论文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形式以学术论文为主,学生完成一篇约一万字的论文并通过答辩即可顺利毕业。然而,学生的论文多是对陈旧问题的浅显分析,质量参差不齐。有研究者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存在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煎熬。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需要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应结合自身专业就选题深入分析,提出思考和验证后的观点。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地方院校新闻专业的本科教学中并没有论文写作的相关课程,因此学生对于论文的基本要求模糊,基础较差,问题意识薄弱,写出来的论文大都无关痛痒,缺乏创新,质量不高。此外,学生对于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大四正是迷茫并忙碌的关键期,考研、实习、面试等抢占着学生的时间,论文这类文字性的作品容易被学生误解为一个长篇作业,不乏有完成任务、敷衍了事的心态。对于基础较差、态度不端的学生而言,老师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指导上也只能流于形式。加之,在整个论文指导的过程中,也没有业界专家参与,双边交流机会少。因此,对于不擅科学研究的学生而言,论文写作耗费时间长且收获甚微,并未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突破:实践导向下毕业考核模式的优化策略
诚然,当前本科新闻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但并不能因此排斥这一考核方式。毕业论文是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初级阶段,各地方院校中也不乏见解独到、对学术研究有浓厚兴趣并且想进一步深造的同学,适合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检验自身,从中收获科学研究方法。然而,毕业论文的考核形式可以一定程度检验学生的理论研究水平,但并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践为导向,在实践中检验知识,锻炼实操能力才能助力新闻学子们毕业后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1.“齐头并进”优化考核方式。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优化的重要原则就是多元化,即打破传统毕业论文的单一考核模式,加入毕业设计的考核形式。实践导向下的毕业考核模式是让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齐头并进(具体比例可根据各地方院校情况而定),以学生兴趣与特长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学生自身发展意愿,选择最合适的考核方式,从而收获完满的毕业成果。
目前深圳大学的毕业设计已成为全国性的标杆,笔者所在的榆林学院充分借鉴深圳大学毕业考核改革的经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当前社会的某一现象或热点深入调查分析,每位学生就本小组的话题方向,完成新闻报道作品,最后制作小组毕业作品成果册一本(内容包括每位小组成员的作品、新闻图片、后记等内容)。这样,考核内容就包含了多个层面和维度——小组项目文本包含选题缘起及意义、项目实施计划、小组成员作品及附录等,呈现项目陈述、分工明细、选题资料、采访思路、写作构思、录音文件等资料,是该小组对选题的整体介绍,考查小组选题的实施过程及成果;个人项目文本包含学生个人完成作品的过程,展现文献综述、采访手记等内容,考查学生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个人参与度;小组海报与花絮视频制作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最后的公开答辩则考查学生成果展示、口才与表达、临场应变等综合能力。
2.“千锤百炼”考查综合能力。毕业设计项目以深度报道为主,具体可分为以下四种形式:大型特稿或通讯(含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电视新闻专题、纪录片(禁止剧情片)、研究报告:针对新闻行业现实问题所做的调查研究报告、创办媒体,包括杂志、报纸、网站、网络电子期刊、移动客户端等。以上项目可以各种体裁、载体形式呈现,如电视、报刊、网络视频、电子新闻杂志等,但不允许虚构类的内容。经过全方位的“千锤百炼”,考查学生的媒体传播综合能力。
首先,选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选题应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生活的热点话题,突出本土化、区域化。选题不宜过大,避免泛化,更不宜过窄,要保证足够的子方向供每位学生深入调研。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以学生自报选题为主,指导老师根据自身知识积累与经验协助学生进行选题调研,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尽量避免跳过省略思考阶段主动为学生提供选题,以免后期遇到困难时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学生应充分开展前期调研,反复论证选题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指导老师参与调研过程,协助学生不断排除可行性差的选题,确定最合适的选题,以保证毕业设计后期的顺利进行。
其次,采用多样方式实现有效采访。扎实的采访是新闻报道能否成功的重要基础,直接决定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毕业设计的选题通常会走出校园,面对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让身在象牙塔中的学生直面社会,考验学生的交流与应变能力。面对突发状况,如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学生还应熟练掌握电话、微信等线上采访技巧,保证选题的顺利实施。除了与人交流,还要学会使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抽样调查、内容分析等,从而使报道内容更充实,更具有说服力。
再次,业界专业人员参与公开答辩考核。毕业设计答辩之前利用海报、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充分宣传,将答辩场地从传统的教室中跳脱出来,移至学术报告厅等更大的平台,充分公开化,除了各级新闻专业学生参与,还要吸引校内其他学院的学生前来观看。高校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与业界需求紧密联系,答辩现场邀请业界专家评审,邀请重要采访对象前来观看交流,在公开答辩环节,学生要接受评委老师以及新闻业界人士的提问,充分考查其语言组织、临场应变、现场展示等综合能力。
最后,多媒体传播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新闻专业毕业设计考核内容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报道或一个视频作品,还要考查学生的媒体策划和传播能力。以文字报道的毕业作品为例,作品成果册考查学生的文字功底和编辑排版能力,在公开答辩之前的一系列宣传动作考查学生的多媒体运作能力,宣传海报和花絮视频的制作考查学生视频编辑能力。此外,答辩时展示的毕业设计宣传片、成果PPT等环节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每个小组的调研成果,每个环节都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3.“内外兼修”实现考核价值。从外部影响来看,新闻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建立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业界的沟通桥梁。毕业设计的选题大都着眼社会现实,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社会,反映现实,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外界的沟通,促进校企合作,同时也可以成为学校的宣传名片,助力提升学校影响力。从内部价值来看,毕业设计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设计的选题从小切口入手,关注特殊群体、重视社会问题,实施的过程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沟通能力有充分的锻炼,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带着人文关怀接触社会现实,彰显社会责任,成为有温度的新闻人。此外,在实施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形成“共同进步体”,能够督促老师不断提升业务技能,达到双赢。
三、思考:因地制宜的毕业考核改革路径
合理的考核制度能够反作用于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改革。以笔者所在榆林学院文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毕业设计的过程反映出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学生低年级期间设立采写编评一体化课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办报,从选题、内容到版式全方位辅导,夯实学生采写编的基础,为日后毕业设计以及参与社会工作助力。借鑒深圳大学毕业设计路径的同时,地方院校不同于国家一流大学,无论是生源、资源还是能力相对欠缺,因此完全照搬模式是不可取的,应根据自身院校情况适当调整。如深圳大学毕业设计选题涉及全国范围,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更高,而对于毕业设计考核方式刚起步的地方院校来说放眼全国并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选题应着眼于地方,立足本土,实践性和贴近性也更强。同时小组人数也应有所考究,深圳大学以5~6人为一组,这对于全国范围内的选题而言是合理的,而地方选题普遍偏小,研究题目有限,久而久之会出现选题枯竭的情况,因此可考虑减少小组人数。
新时代的全媒体记者需要实现从宣传向传播的角色转化,克服技术恐惧心理,及时学习、掌握融媒体制作技术,不断适应传媒产业深度调整的市场需求。新闻专业人才培养单位必须注重综合培养。地方院校本科新闻专业考核应以实践导向为主,尊重学生兴趣,立足本土,从而为社会输送综合能力更强的全方位人才。
作者单位 榆林学院文学院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媒介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研究”(项目编号:SGH18H4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时伟.大学本科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07).
[2]刘劲松.综合毕业设计:实践导向下的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考核模式创新[J].教育传媒研究,2019(07).
[3]张西静.新闻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多元化改革及其效果——以西京学院为例[J].西部学刊,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