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移民学童所面临的教育挑战
2020-12-07曾鹊颖
摘要:该文以从内地到香港的新移民学童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的方式从课程学习、社会态度及家庭支援等层面,探讨新移民学童在香港所面对的教育困难。研究发现,除了基本的课程和生活习惯差异,新移民学童还面临居住环境恶劣及社会歧视的情况,导致他们生活素质低下,不仅影响学习成绩,更危害心理成长,降低自我评价及自信心,难以融入香港社会。
关键词:新移民学童;教育挑战;个人成长
作者简介:曾鹊颖(1997.05),女,汉族,广东惠州人,本科学历,毕业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方向:教育研究
香港新移民,又称新来港人士,泛指从其他地方到香港定居的新移民,当中大部份都是由中国内地移居香港。他们来港不满7年,还未持有香港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证。近年来从内地到港的学童人数不断增加,由于学制、语言、社会差异等原因,新移民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上遇到诸多困难。故本文将具体探讨新移民学童在港所面对的教育问题。
作为其中一员,本文作者在港学习期间也遇到过不少困难,深知这些问题会给孩童带来巨大伤害,因此希望社会大众认真看待并努力改善。
一、课程差异
香港学校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与内地有很大差别。因此,内地学生在港学习面临适应问题。
香港学校重视英文教学,部分学校会以英文授课,内地学生在短时间内可能无法跟上学习进度,难以取得较突出的学习成绩。此外,香港学校教学普遍是以学生为导向,课堂上有很多个人演讲及小组展示的机会,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表现打分,占总成绩的重要部分。然而,内地学校的教育大多以老师为中心,学生较为被动地接收知识。在习惯了内地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新来港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转变心态,所以在课堂上大多保持沉默与被动。很多内地学生在进行课堂展示时,也无法以自信的态度展现自己,所以较难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与本地学生的评估标准比较下,新来港学童的成绩可能有所不及,或会得到较少的正面评语,影响他们的自我评价。一些香港本地研究指出新来港学童在适应本港的教育制度時常常出现行为和情绪上的问题,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信心都较为低落(陈耀文与陈美嫦,2004)。学习上的困难会进而降低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效能感,影响他们融入香港学校及社会的主动性,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帮助,还很可能造成情绪病。故此,中港学校的课程差异不仅给新来港学童带来学习困难,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也有负面影响。
二、语言隔阂
人类透过语言传递思想、态度、讯息,并透过语言互相学习,创造思想及意念,表达情绪,理解及建构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故此,语言是群体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孩童亦是透过语言及观察去完成社化过程。而新来港学童亦须透过语言与人沟通,从而表达意见、需求、情绪及了解周围环境。由于有不少新来港学童不懂广东话,引致语言隔阂,这不但引致学习上的困难,还影响了与人交往、了解,减慢认识周围环境及文化的进度(何洁云,1999)。由于对语言掌握不足,他们害怕开口说话被人取笑带有乡音,与本地儿童相处时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我,引致情绪不稳定。严重的话,新来港学童可能不愿与人交往,使他们难于与同辈建立友谊(卢家泰、温艾狄与钟佩玲,1999),进而失去信心,没有安全感,干扰他们学习及心理发展。
三、社会歧视
新来港学童与同龄人的相处也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教育问题。上述提及的语言差异可能会令学童遭到朋辈的嘲笑,继而产生挫折和失败感,在融入班集体活動时会产生尷尬和困難。
除此之外,香港本地人对新来港人士的歧视也构成互相交往的障碍。过去十多年,不少香港人将社会问题都归咎于内地自由行和新移民身上,如水货客、奶粉风波、物业炒贵、医疗资源饱和等。一些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负面的定型会增加移民与群众的疏远和排斥态度(Gorodzeisky & Semyonov, 2009; Stephan, Ybarra, & Bachman, 1999)。大量港人认为新移民抢夺本地资源和福利,而且对社会毫无贡献,因此引发众多不满,加剧中港矛盾。甚至有港人公然指责新移民是「蝗虫」、学历低下、抢港人饭碗、霸占公共资源。这些负面标签和偏见,引致日常生活中产生歧视行为。
香港教育学院于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间进行了「新移民被歧视及同化程度调查」,以面谈形式访问了1,038名18岁或以上内地来港定居约四年的新移民,有五成五的受访者曾因为自己的内地新移民身份而感到被歧视,让他们觉得自己不被香港人接纳(调查:五成五内地新移民感到被香港人歧视,2005)。部分本地孩子受家长及媒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新来港同学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是敌意,一些新移民家长表示小孩子在学校遭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和指责。
青春期是孩童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阶段中的青少年努力探索自己的身份角色,他们会尝试独立或寻求自我的认同,以确立自己的角色。同侪之间的欺凌行为令新来港学童自尊受损,变得更退缩、更孤立和更封闭,不利于他们在个人成长和投入适应新的生活,还影响他们在港的生活素质。因此,部分新来港青少年对香港的归属感并不高。施奈良(2007)研究指出,学业成就与朋辈接纳程度有关,当儿童成绩表现佳时,会受到导师及同侪们较多支持和认可,孩童因而较有自信,勇于表达,乐于与同侪交往,因此能获得心理满足感,在同侪间较受欢迎。相反,负面的同侪关系则会导致儿童学业退步。
因此,港人对新移民青少年的歧视行为对其心理教育与学习方面都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四、家庭贫穷
根据扶贫委员会发布的2018年贫穷报告,新移民的贫穷率高达35%,较全港贫穷率几乎多一倍(政府统计处,2019)。由于香港缺乏对内地有效学历、专业确认的评审机制,部分内地专业人士来港面对学历不被承认的问题,因而未能发挥所长。很多新移民家长找到的工作大部分是底薪、兼职或散工,因此他们工资低,生活大多入不敷支,苦苦支撑着家庭,脱贫无路。
居住环境恶劣。据香港国际社会服务处的调查发现,大概三至四成新移民聚居于环境恶劣的旧型楼宇中的板间房、阁仔、床位、天台等,平均居住面积约 82 平方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1996)。板间房居住环境狭窄细小,有些连书桌也容不下,加上空气流通欠佳,甚至有噪音和气味的滋扰,这种环境使青少年无法集中精神学习,影响学习效果,更加会妨害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另外,由于居住环境挤迫,难有个人空间,青少年多不愿意留在家中,而经常在外留连,或因此容易结识损友,以至误入歧途,形成严重的教育问题。调查显示这些居住在劏房等环境的青少年多不愿意向别人透露其居住情况,也不会邀请朋友到自己家,可见他们与人相处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他们的自我形象和自尊感低落,为自己的家庭环境感到丢脸、自卑,部分人或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别人接触,影响群性发展。
缺乏课外学习资源。一些新来港青少年家庭因为经济能力不足,无法聘请补习老师、购买参考书籍、参加课外兴趣班,低收入新移民家庭难以负担额外的学习资源,大大降低学生向上流动的机会,容易复制出同样较低的社经地位,形成「贫穷循环」。周新富(2008)研究指出,社经地位直接且正向地影响家庭的教育资源、文化资本和学生的学业成就。文化活动参与、学习参与、社会资本、学生行为等学校经验则间接影响学习结果。再者,新移民父母的教育程度也不高,36.8%在小学或以下程度,61.9%属初中或以下(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1996),根本没有能力协助子女学业上的适应。由此可见,新移民青少年因为家庭贫穷而无法获得较多的教育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有损他们的竞争力及向上流动力。
缺乏家庭情感支援。部分新来港学童家庭经济能力不足,父母需出外工作,未能关心子女日常生活,短期影响新移民学童的适应能力,长期影响学童的个人成长。此外,狭窄的居住环境令青少年与家人或因争用空间而经常出现冲突,也由于无地方可躲避,令冲突容易升温。家人不和,关系欠佳,青少年难以从家庭得到支持和产生联系感,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
在二零零一年,全港约有14.6万户新移民家庭,包括56万名家庭成员,占全港人口的8%,其中1.1萬名18岁以下的新移民是来自只有父亲的单亲家庭。由于父亲往往缺乏沟通技巧,或过份看重儿女的学业成绩,平日的交谈多集中于学业上,其他生活细节均不过问,情感的交流更少,构成儿女与家长之间的隔膜。
不仅如此,有些新移民家长因长时间工作及社会歧视,情绪时常受压,会把负面情绪转加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情况。这会使孩子产生恐惧、焦虑、厌世的心理,轻者影响孩子的情绪,他们的自卑和孤独会干扰学习和生活,并较低自我价值感(Bernstein & Watson, 1997),严重者使学童们离家出走,荒废学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可见,家长的情绪支援对于新移民学童来说至关重要,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援和关爱不仅影响学习,还会造成心理问题,长期可能会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带来巨大的伤害。
这些新来港学童在居港的期间要面对和适应很多新的人、事、物和经验,他们在当中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加上家人及社会没有太多的协助,并且在香港缺乏朋友支持,容易感到无助。当此情况不断累积而又没有妥善和及时处理时,这种挫败的经验会不断降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导致自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能力有质疑。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新移民学童非常需要家庭、朋辈、学校及社会的支援,各界必须放下偏见及消极情绪,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健康成长,培养自我价值感及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耀文,陈美嫦.新来港儿童自尊[J].青年研究学报,2004(07):130-140.
[2何洁云.新来港青少年适应的困境[J].青年研究学报,1999(02):113.
[3]卢家泰,温艾狄,钟佩玲.内地新来港定居学生之心理适应调查研究[R].香港:香港仔街坊福利会社会服务中心,1999.
[4]钱凯彤.调查:五成五内地新移民感到被香港人歧视[EB/OL].BBC News中文,(2015-06-24)[2020-05-28],取自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a/2015/06/150604_mainland_hongkong_immigration
[5]施奈良,张芳全,蔡瑞芳等.新移民子女的教育[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7.
[6]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中港来港移民」调查报告[R].香港: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1996
[7]政府统计处.2018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R].香港:政府统计处,2019.
[8]周新富.社会阶级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以家庭资源为分析架构.台湾教育社会学研究,2008(8):1-43.
[9] Bernstein, J. Y., & Watson, M. W. Children who are targets of bullying: a victim pattern [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1997 (12. 4), 483-498.
[10] Gorodzeisky, A., & Semyonov, M [J]. Terms of exclusion: Public views towards admission and allocation of rights to immigrants in European countri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009 (32. 3), 401-423.
[11] Stephan, W. G., Ybarra, O., & Bachman, G [J]. Prejudice toward immigrant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9. 11), 2221-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