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分析及发展策略初探
2020-12-07王萍高霞曹荣利葛新成冯光庆
王萍 高霞 曹荣利 葛新成 冯光庆
摘 要:香菇是临沂市主要栽培的六大食用菌之一,但近年来当地的香菇生产规模逐年缩小。人才缺乏、技术落后、品牌竞争力弱、专业化分工弱、生产者投入较高和收入不理想是影响香菇生产规模缩小的主要因素。为了促进临沂市香菇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香菇的栽培规模、栽培模式和批发价格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并对临沂市的气候地貌、木料资源和扶持政策进行了分析,从中找出了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专业化分工薄弱、品牌培育薄弱和新冠疫情对传统销售影响明显四个需要改进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培育专业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产品品牌和发展食用菌电商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香菇;现状;优势;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20.09.010
Abstract:Lentinus edodes is one of the six main edible fungi cultivated in Linyi city,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local Lentinus edodes production scale has been reduced year by year. Lack of talents, backward technology, weak brand competitiveness, weak specialization division of labor, higher input of producers and unsatisfactory income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reduction of Lentinus edodes production scal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entinus edodes industry in Linyi cit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extensiv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scale, cultivation mode and wholesale price of Lentinus edodes products were conducted, and the climate and topography, timber resources and supporting policies of Linyi city were also analyzed. From this, we found out four main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such as lack of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eak specialization division of labor, weak brand cultivation and obvious impact of the COVID-19 epidemic on traditional sales. Based on this, some targeted suggestions was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new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entity and product brands, and to develop mushroom e-commerce.
Key words: Lentinula edodes; current situation; advantages; problems; strategy
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具有很高的營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它既是中国人民喜爱的美味佳肴,又是传统的出口商品[1-2]。近年来,临沂市的香菇生产规模呈逐年缩减趋势。如何使香菇产业尽快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当前临沂香菇产业界和产区农业主管部门需要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3]。笔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地香菇产业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利用好产业优势和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1 现状分析
1.1 栽培规模变化
2019年,山东省临沂市香菇主栽品种有808(浙江丽水)、1305、1306(河南)和0912(辽抚4号)等,年投料3 726 t,鲜菇年产量2 161.1 t,产值2 193.5万元。年产量位居全市主栽菇类第六,较2015年减少9 359.9 t,在主栽菇类年产量排名中由第4位降到了第6位。年产量200 t以上的县区由原来的6个减少到3个,现在仅有兰山区、兰陵县和蒙阴县。自2015年以来,临沂市的香菇栽培规模和年产量在逐年缩减(表1)。
1.2 栽培模式变化
香菇栽培方式按设施分有拱棚栽培、温室栽培;按菌棒摆放方式分有立棒栽培、层架栽培和覆土栽培。临沂的香菇栽培模式有双层拱棚层架栽培、温室地面立棒栽培和林下拱棚覆土栽培3种。林下拱棚覆土栽培模式:由于菌棒在夏季生产时容易被雨水浸泡和腐烂,极易给菇农造成损失,生产风险较大,且产品中水菇、畸形菇较多,菇农收入较低,生产规模不断缩减,在临沂现已濒临淘汰。温室地面立棒栽培模式:虽然冬季生产连续性好,产量高,但由于温室通风性能差,产品中水菇(黑菇)占比较高,菇农效益一般,在推广应用上也不占优势,生产规模无明显变化。双层拱棚层架栽培模式:由于双层拱棚保温性能较差,香菇在越冬生产时会出现阶段性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的状况,影响生产的连续性,从而导致产品上市时间推迟。尽管该模式存在冬季生产间断性的缺点,但却可以利用本地气候冷资源优势,生产出品质好的花菇,有效增加菇农的收入,生产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今后几年将成为临沂的主推栽培模式。这3种栽培模式在设施建造成本、出菇时间、产品品质等方面各有优缺点(见表2)。
1.3 香菇鲜品价格变化
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據临沂市皇山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和临沂市罗东蔬菜批发市场的香菇鲜品批发价格统计数据生成的折线图1可知,近3年来,香菇鲜品批发价格多数时期介于8元·kg-1~11.5元·kg-1之间。2018和2019年上半年,批发价格相对平稳。2018和2019年下半年,价格波动较大,且总体呈下行趋势。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2月,批发价格高于往年,但2020年3月,批发价格大幅度下跌,主要受当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18年、2019年的年平均批发价格和2020年上半年平均批发价格分别为9.46元·kg-1、10.15元·kg-1和10.72元·kg-1,总体呈上涨态势。
2 优势分析
2.1 气候地形优势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处北纬34°22′—36°13′,东经117°24′—119°11′,属于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每年10月初至翌年4月末之间有着丰富的气候冷资源优势,适合进行温室地面立棒越冬茬和双层钢架拱棚层架越冬茬香菇栽培。临沂地形地貌平原、山区、丘陵各占1/3,在5月初至9月末期间,利用林下土壤地温相对较低和不占用良田的优势可以进行林下拱棚覆土越夏茬香菇栽培。
2.2 木料资源优势
临沂市蒙阴县、费县、沂水县是传统的水果、板栗主产区,有着丰富的果木资源。每年更替淘汰的果木有数万吨,其中苹果木和板栗木的木屑十分适合用来栽培香菇。这为临沂当地的香菇种植提供了十分便利充足的生产原料,符合农业生产就地取材的自然规律,既能变废为宝,又能节约生产成本。
2.3 扶持政策优势
近年来,临沂市委、市政府及各县区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将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来抓,兰山区、蒙阴县、费县和沂水县等县区在资金补贴、土地流转和项目扶持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自2013年,临沂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承担了1个山东省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食用菌试验站,2018年,市农业局也成立了市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试验站和创新团队成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深入到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并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对县乡农技人员和生产者开展技术培训,为产业发展增添动力。
3 问题分析
3.1 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标准化生产普及率低
近十年,临沂市开始逐步重视发展食用菌产业,由于起步晚,市县乡农技推广体系虽然健全,但食用菌专业人才稀缺,致使新菌株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偏少。生产经营主体使用的菌种多是经他人介绍从外地购入的,多数没有经过试验示范,而直接进行生产应用,由于个别菌种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造成了影响。同时,生产经营主体自建的部分菇棚由于构造不合理,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冬季保温性能差”、“通风效果不良”等问题。本地的生产经营主体多为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具有规模小散户多,生产设施参差不齐,生产设备五花八门,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差别较大的特点,这给推行标准化生产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
3.2 专业化分工偏弱,生产主体投入偏高
临沂市香菇生产虽然正朝着“菌棒生产”和“出菇生产”专业化分工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受生产经营主体的认知水平、产销管理模式等因素影响,“菌棒生产”和“出菇生产”专业化分工进程推进速度缓慢。专业化分工生产模式在临沂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香菇生产还是以菌棒生产和出菇生产一体化方式为主。多数香菇生产经营主体都有拌料场、灭菌锅炉、接种室、发菌室和出菇设施等,设施设备利用率低,闲置浪费严重,投入成本偏高。
3.3 品牌培育力度弱,精深加工产品少
临沂市香菇生产以规模小的散户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经营主体经济实力弱,管理者的品牌意识不强。本地的香菇产品多以鲜品通货的方式通过农贸市场批发出售,多数时期,价格介于8元·kg-1~12元·kg-1之间,售价较低。本地无大型的香菇深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4]。当前,临沂市香菇加工产品仅有香菇酱、香菇挂面少数几种,缺少香菇脆片、香菇多糖等其它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
3.4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传统销售受限明显
2020年2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初期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国内多地对人员流动和车辆进出实行了严格管控。这给香菇的传统销售带来了很大压力,香菇菌棒和香菇鲜品出现了阶段性销量下滑的状况,销售价格低迷。
4 发展策略
针对临沂香菇产业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尽快补齐产业短板,尽早解决存在问题,有效促进临沂地区香菇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后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4.1 加强培育专业人才,全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临沂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应以山东省食用菌创新团队临沂试验站和临沂市食用菌创新团队为平台,加强与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鲁东大学、临沂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和上海市农科院等省内外科研院校的沟通与合作,在人才培育、新菌株、新技术、新型栽培设施设备等方面寻求技术支持。在人才培育上,邀请香菇行业内知名专家来临沂,对市县(区)乡(镇)技术人员和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进行授课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的认知水平和业务水平,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在新技术应用上,联合科研院校开展双层拱棚及温室建造新技术和冬季温室层架栽培新模式探索性工作,以期能在设施构造设计和栽培方法上实现技术新突破。组织专家将新设施设备、新菌株和新栽培技术相结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及时进行发布和修订,加快推广标准化生产进程。
4.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产业专业化分工
充分利用市县区在资金补贴、土地流转和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投资兴建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的香菇生产基地(园区)。技术人员应对园区规划、菇棚(房)的设计和香菇菌种的选择给出科学的指导意见,以确保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5]。市县乡各级政府应利用好政策优势,鼓励有生产经验和经济实力的生产经营主体开办菌棒厂,同时宣传引导种植户购买菌棒进行出菇生产,从而实现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格局。
4.3 加大品牌、企业培育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各级政府与合作社、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应注重品牌的培育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带来的市场影响力,使之成为香菇产业发展的助推器。鼓励有规模有基础的生产经营主体用好“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这一整体品牌形象和“产自临沂”这一市域农产品公用品牌[6],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注册使用企业品牌商标,按照临沂品牌农业模式“三牌同创”的发展思路[7],做好香菇产品品牌的培育工作,通过品牌效应适度提升香菇产品的附加值。引导本地有规模有基础的食品加工企业引进香菇深加工技术,开展香菇食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也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食品加工企业落户临沂,开展香菇精深加工,拉动临沂香菇产业发展。
4.4 电商销售悄然兴起,开辟销售新渠道
为了开辟销售新渠道,寻求新的利润点,一些头脑灵活、有市场眼光的香菇生产者开始逐步建立起新的销售模式——电商平台,通过淘宝、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微视频、快手等平台销售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网络+实体”等形式,部分香菇生产主体采取“在线下单”、“无接触配送”等销售模式,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供直销活动,有效缓解了香菇产品销量下滑的状况,保障了居民生活和疫情防控的需要。
参考文献 :
[l]黄年来.中国香菇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
[2]杨瑞长,乔卫亚,关斯明.中国香菇栽培新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1-2.
[3]張桂香,杨建杰,刘明军.甘肃省发展香菇产业的优劣势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18(12):69-71.
[4]吴家丽,杨平,牛力立,等.贵州安顺市香菇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园艺文摘,2018(3):74-76.
[5]曹荣利,王萍,刘钰,等. 临沂市食用菌产业现状浅析及发展探究[J].中国农技推广,2020(3):10-12.
[6]周绪元, 陈令军,张永涛.农业品牌化现状及未来发展思路—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农业展望,2016(11):38-41.
[7]周绪元,王梁,苗鹏飞,等.沂蒙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构建模式与提升策略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6,28(9):107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