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语态变迁与传播策略

2020-12-07钱聪要婷鲍艳媚

传媒 2020年19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传播策略

钱聪 要婷 鲍艳媚

摘要:全媒体时代,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不断崛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速度快捷化、范围扩大化,民生新闻如何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突出重围?本文以《巴彦淖尔日报》民生版的新闻报道为例,探讨其民生新闻的语态变迁和传播策略。

关键词:民生新闻 语态变迁 传播策略 《巴彦淖尔日报》

民生新闻,报道民众生活,体察民众所需;为民众所青睐,受政府之关切。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巴彦淖尔日报》设置民生新闻专属版面,创新民生新闻语态,转变民生新闻传播策略。

一、媒介融合下的民生新闻

广义上讲,民生新闻属于社会新闻。就内容而言,民生新闻更侧重关注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及生存空间。其多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反映群众冷暖痛痒、喜怒哀乐。民生新闻最重要的功能是服务人民,互联网的中心思想是以用户为中心,因此,媒介融合下的民生新闻,贴近性、服务性更强,已然是题中之意。

1.平民化视角。在全媒体时代,要让民生新闻同时得到报纸读者和互联网用户的接受和认可,民生新闻记者就一定要注重报道角度的切入。以“平民”视角记录民生现状、反映民生问题,做到为民服务,让民生新闻真实准确并充满温度,将更容易赢得受众。

2.民本意识站位。近年来,党中央强调“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巴彦淖尔日报》十分注重对民生新闻的报道,把要闻板块留给百姓,将老百姓的声音和身影放在重要位置,把关乎民意、民生、民情的新闻放在头条位置。这不仅是报纸排版的问题,更是地方服务意识、管理理念,以及民本意识的彰显。在媒介融合下,将受众纳入新闻话语构建中,鼓励受众主动参与到新闻的搜索、编辑、制作、发布的环节中,让用户掌握新闻传播的主动权。

二、民生新闻的语态变迁

本文选取2019—2020《巴彦淖尔日报》刊登的130篇民生新闻作为分析样本。将文本信息导入VOSviwer,利用其绘制出语态知识图谱。在高频词组成的语义网络图中(如图),圆点代表关键词,圆点的大小表示该关键词的重要性程度,圆点的位置越居中表示出现频次越高,相同颜色的圆点代表同一聚类,圆点之间的连线和箭头表示关键词的共现和指向关系。此次选取的130篇民生新闻样本形成了3个聚类。

聚类一:以“抗击疫情”为中心,关联“疫情”“志愿者”“保护”“数据”等词汇。此外,与疫情相关的“云服务”也备受重视。报道主要集中在疫情防控期间“云服务”呈现的三大趋势:一是云服务加速了信息化服务的扩散速度,一个简单的服务链接分享,就能让很多用户享受到相关的信息产品服务,不需要再耗费大量的沟通和建设成本;二是云服务对传统服务提供形式的替代作用已经呈现出一个较高水平,带动整个社会数字化发展;三是疫情防控期间,民众对云服务的受培训和接受周期变短,在线办公、在线会议、在线教育等服务几乎即时变成了各组织的主要学习工作手段。

聚类二:以“扶贫帮困”为中心,关联“产业扶贫”“致富带头人”“农民”等词汇。报道主要集中在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精神,破解脱贫攻坚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激发摆脱贫困内生动力,巴彦淖尔市扶贫工作坚持目标标准,开展扶志教育,深化文化供给,强化示范典型,加强技能培训,引导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提升乡风文明,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发挥农民治理和组织作用,将扶贫工作做到实处,抓到细处。

聚类三:以“幸福感”为中心,关联“农民致富”“乡风文明”“致富”“养老保险”等词汇。报道主要体现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导下,巴彦淖尔市各项工作更精准、更精细,建立脱贫长效机制,稳定扶贫政策,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让农民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

整体而言,全媒体时代《巴彦淖尔日报》的新闻语态发生了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报道立场由官方代言到与民交流。《巴彦淖尔日报》民生版新闻立足于本土,取材于生活。比如,《孙大爷的“甜蜜事业”》《郭永增的剪纸人生》《土豆未了情》等,从百姓视角出发,选取贴近民生的微观事件,以纪实手法突出故事性情节,场景性再现,矛盾冲突明确,用真诚平等的语态与受众沟通,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尤其是其传播的“民本精神”尤为受到百姓欢迎。

2.报道态度由简单陈述到人文关怀。所谓“民生”,就是“依民而生”,新闻报道的沉浸性与再现性,要求记者在采写过程中不能只是旁观者而要是参与者。例如,《感谢信背后的温暖故事》讲述了2019年12月3日乌拉特中旗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一名危重患者,经过医生和护士的奋力抢救,以及18天的特护治疗,终于转危为安。文中用了“立即检查”“最快速度”“寸步不离”“悉心照顾”等词语,将患者病患的严重性和救治过程的紧急性表现出来。

3.报道语言由直抒胸臆到娓娓道来。民生新闻与政治新闻、经济新闻等不同之处在于民生新闻因其独特的平民视角和人文情怀,需要走到群众中去聆听百姓的声音,用亲切、鲜活、生动的语言报道新闻,在客观真实描绘新闻场景时,抓住读者的眼球,让报道的新闻更具有真实性和接近性。例如,在报道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2020年4月11日的《总有一些故事,拨动心弦——临河卫健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纪实》在报道语言上采用了“娓娓道来”的笔触,将人民英雄回归到人民生活中,用蒙太奇的手法组织新闻场景,虽然是在客观地讲述新闻事实,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人民的敬意。

4.报道方式将感性采访和理性提炼相结合。民生新闻以民本主义思想为基础,新闻工作者可以站在百姓角度,深入现场去采访新闻,但在撰稿中要将观点理性提炼。如果说感性采访是记者的新闻报道态度和采访技巧,那么理性提炼就是记者的职业操守和工作能力。如果记者在稿件中大量穿插自身观点,会造成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偏差,也会导致读者对新闻事件的态度偏向,不符合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在民生新闻的报道中,《巴彦淖尔日报》不断进行革新,以平民视角作为出发点,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融入民本思想,报道语言平民化、亲切化、接地气,利于读者阅读。

三、民生新闻的传播策略

在全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受众认可度更高,这不仅是民生新闻的机遇,更是传统报业的机遇。《巴彦淖尔日报》紧抓机遇,立足当下,将民生版新闻推出网络版,阅读量大幅度增加。

1.融媒体矩阵促进民生新闻便捷传播。新媒体的优势在于快速有效,通过多媒体、多渠道搭建传播平台,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必经之路。前些年,按照“走转改”的采访要求,民生新闻以自下而上的方式,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引导基础。近年来,巴彦淖尔日报社注重融媒体矩阵的打造,不再拘泥于传统纸媒的信息传递方式,使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更广泛,受众接受信息速度更快捷。而且,新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新闻素材搜集、受众反馈建议渠道通畅,缩短了媒体与受众距离。

2.创新机制增强信息交流互动。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提供了互动的功能和空间,让传受双方的交流与沟通更加便捷。在媒介融合下,民生新闻传播的主角理应回归民众。《巴彦淖尔日报》创新转型,利用新媒体平台,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利用民生新闻表达民众诉求。同时,要求民生新闻记者,注重民生新闻感性采访与理性提炼,感性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熟悉、更具体的材料,但如何用几百字概括一个丰富的民生新闻故事,还需要记者的理性提炼,提高政治站位,讓民生新闻报道返璞归真。

作者钱聪系河套学院新闻教研室主任

要婷系河套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

鲍艳媚系巴彦淖尔日报社编辑

本文系2019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新闻编辑实践教学案例数据库构建研究”(项目编号:NGJGH2019825)、2020年度内蒙古社会科学基金研究类项目“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传播与营销渠道研究(项目编号:20B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史竹君.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民生新闻传播策略探析——以福州电视台《新闻110晚报》为例[J].东南传播,2015(06).

[2]彭沛.党报的民生新闻如何更贴近百姓[J].传媒论坛,2019(21).

[3]孙相才.报纸民生新闻的语态分析[J].新闻前哨,2010(12).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传播策略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