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鄂西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2020-12-07冉迪斯陈岚陈一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19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冉迪斯 陈岚 陈一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旨在助力于改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实现乡土文化的复兴和全国乡村的发展,这一策略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以鄂西土家族村落彭家寨为例,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通过对彭家寨的实地考察与分析,总结彭家寨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并为鄂西土家族传统村落构建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彭家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9-0170-04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ra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ims to help change the imbala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alize the revival of loc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This strateg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Taking Pengjiazhai village as an example, guided by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Pengjiazhai,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Pengjiazhai village, and constructs new development ideas for the traditional Tujia village in western Hubei.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ujia tradition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engjiazhai village

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产生地和传承地,承载着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记忆和人文内涵,拥有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再生资源。鄂西是土家族的重要聚居地,拥有众多原生态的土家族传统村落,对于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政府做了不少努力,但实践效果并不突出,村落日益衰败和消失,传统建筑被拆毁,珍贵的民族传统文化正经历着保护与传承危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实施乡村振兴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同时也提出保护传承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在新形式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土家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为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带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1 彭家寨村落发展现状

彭家寨(图1)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与湘、渝接壤,距209国道15 km,与鸦(宜昌鸦雀岭)当(宣恩当阳坪)省道相距约3 km,村落面积约3.5 hm2,历史建筑面积约12 000 m2,居民45户合计200多人,是一个以彭姓聚族而居的土家传统村落。村寨历史悠久,所在的沙道沟镇,在古代是重要的盐运通道,所在的两河口村在元、明及清初为忠峒土司领地,1735年清王朝对鄂西进行改土归流,之后外来人口大量进入鄂西地区[2]。彭家寨渊源的历史造就了现在具有历史、艺术、科研价值于一体的土家吊脚楼群的传统村落,属于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命名的20个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村落价值不可估量, 应该重点关注,对其进行保护与发展。

1.1 村落空间格局

彭家寨是两河口村保存最完整的土家山寨,彭氏族人为防止外来人的扰动,选择靠山面水的峡谷建寨,两面环水,两面环山,环境优美,形成“一村、两水、一田、环山”的山环水绕田间村落空间格局。两水:寨前为自龙潭集镇至两河口集镇长约15 km的龙潭河,龙潭河上为铁索桥,铁索桥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有70余年历史,桥长45 m,宽     0.8 m[3],铁索桥两边为粗大的铁索链,中间由木板铺制而成,现存状况较好;寨西为叉几沟,似腰间缎带环寨流入龙潭河,沟上为清代(1863年)凉亭桥;一田:寨子和龙潭河间150 m的缓冲梯田,秋分时节,寨前金穗麦浪;环山:寨子正后方为观音山,山峦起伏,密林翠竹;后左方为金磨山,正面看似金字塔,叉几沟便在两山之间。寨中居住建筑沿着观音山等高线呈组团状布置,与山间翠竹相互衬托,融为一体。山路-龙潭河-铁索桥-梯田-村寨-竹林-观音山-金磨山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形成了彭家寨独特的村落空间格局(图2)。

1.2 傳统建筑特征

土家族人为适应山多岭陡的地形特点,选择吊脚楼这种生态适应性的山地木质结构建筑建村,无论是基址的选择还是吊脚楼的布置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彭家寨现存居住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形成于清朝末期的土家吊脚楼、凉亭桥等传统干栏式建筑,共计48栋单体吊脚楼,各吊脚楼相互依托又相互独立,构成集整体美、空间美、层次美、轮廓美于一体的吊脚楼建筑群,具有独特鲜明的地域民族特色。

吊脚楼为适应山地地形,底层架空,并在转角颌子部位做一圈转廊,转廊出挑较大,均不落地,从底下仰视,如同吊在半空,故称吊脚楼。吊脚楼整体色彩是其建筑原始的木头原色,自然朴质,没有其他刻意的装饰,青色的屋面与青山翠竹融为一体,还有青石板路盘绕在全寨大小角落。彭家寨吊脚楼群集建筑、历史、艺术于一体,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现存建筑由于长年失修,缺乏合理的保护,不少成了危房,也存在拆除现象。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村寨的非物质文化主要是以手工艺、土家歌舞与土家节庆的形式表现。手工艺主要包括竹木艺和土家织锦;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寨中居民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多是竹木制品,背篓、竹瓢、木盆、木桶等这些用竹木制成的容器是寨中极为普遍的盛物工具,虽然在改土归流后,彭氏族人与其他各族交往频繁,金属制品出现在生活中,但传统的竹木器具并未消失,竹木制品成为寨中最具特色的物器;土家织锦主要以西兰卡普最具代表,根据土家族人的生活场景和心中信仰织出许多生动的手工艺品,是土家族民风民俗、艺术文化的具体实物载体。彭家寨是土家歌舞之乡,歌舞生动的阐述了土家族的婚丧嫁娶、信仰、风俗等,主要包括薅草锣鼓、摆手舞、哭嫁歌等,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且都收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家节庆除了国家规定的节日外,农历四月初八是彭家寨的“牛王节”,这一天不让牛干活,把鸡蛋、酒、稀饭等送给牛吃,慰劳耕牛一年的劳作[4]。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和特殊的吊脚楼群建筑形式构成了彭家寨浓厚的历史文化风貌。

2 彭家寨村落价值评析

2.1 建筑美学价值

村寨吊脚楼除了具有较好的实用功能外,还以其别致、优美的建筑形式和自然景观点缀所呈现的整体群体美,以及吊脚楼单体的造型美和装饰美。吊脚楼群与周围环境相互映衬和依托,村寨融为一体,每栋建筑各有各的特色,品类齐全,样式繁多,从远处能看到不同的外形和格局,错落有序,立面层次清晰而富于变化,呈现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近看能看到吊脚楼的细节装饰,主要在屋脊、檐口、挑柱、栏杆、门窗等,龙头出挑,檐角凤鸟,中脊腰花,装饰手法是精美的木雕和石雕,样式多为飞禽走兽和花卉植物,丰富多彩,从细节能看出土家族人对美的纯朴追求以及雕刻智慧,秉承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具有鲜明而朴实的土家特色。吊脚楼与众不同的建筑美,构成了土家族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和建筑美学价值,对研究民族文化和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2 历史人文价值

村寨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悠久,现存一栋清代吊脚楼建筑和一座清代凉亭桥(也称风雨桥)。彭家寨吊脚楼群是土家族记载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被誉为吊脚楼群的典藏,武陵土家的绝唱[5],也被建筑学家张良皋先生赞誉是华夏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完美结合,井院与干栏相结合的南北建筑形式的交汇[6],被公认为是湖北省吊脚楼群的头号种子选手[7]、土家族生活的活化石,民俗民风古朴,是武陵深处没有被扰乱的历史遗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3 自然生态价值

村寨有着环青山抱村寨、弯河水绕村过的独特自然山水格局,以山为屏,以水为脉,建筑掩映在群山绿水之中,巧妙利用自然条件,使村寨与沃土梯田、山形水势有机融合,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美不胜收。山清水秀,古朴幽雅,民风淳厚,是没有城市喧嚣生活打扰,位于武陵深处的一片净土,具有较高的自然艺术成就。清新空气、干净水源、安全土壤、茂林翠竹等是村寨优越的自然资源,与城市居民相比,村民享受着纯天然的自然生态环境,其环境价值极高。

2.4 社会经济价值

村寨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和自然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具有极高的社会经济价值,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建筑风格、自然环境等,是自然与人文的活态资源,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借助原有资源,对村寨进行保护性开发,吸引外来人们返璞归真,深入乡间感受乡土民族文化,体验纯粹、质朴乡村生活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对促进村寨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存环境,提高村寨生产力有一定的价值。

3 彭家寨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问题

3.1 村寨空心化严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年提高,由于村寨的生活方式还比较传统,经济发展较落后,大量村民选择进城务工,新一代青年也通过外出读书,纷纷选择在城市发展,享受過城市生活的村民大都定居城内,村寨出现人走屋空的现象。如今村寨居民多以老人、小孩和教育水平低下的中年人为主,村寨活力和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传统文化难以得到继承和发扬,古老的彭家寨土家文化正经历着保护与传承危机。

3.2 非物质文化丧失

无论是彭家寨还是其他民族传统村落都正经历着非物质文化丧失危机,纷纷患上了文化的失忆症[8]。彭家寨的非物质文化主要在手工艺、土家歌舞与土家节庆3个方面,竹木技艺还在继续使用,生活生产工具大都采用竹木制成,但在土家织锦技艺上,没有特定的传承人,会织锦技艺的村民屈指可数,织锦技艺面临消失危机;因时代发展,村落空心化,薅草锣鼓、宣恩耍耍、摆手舞等土家歌舞表演传唱机会减少,能完整表演的村民越来越少,新一代青年未得到很好的传教,传统土家节日牛王节也不再盛行,甚至被遗忘。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未落实,发展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村民传承热情不高,村寨非物质文化逐渐销声匿迹。

3.3 吊脚楼建筑破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与历史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值得欣慰的是彭家寨的建筑风貌并未受到影响,整个村寨仍然是土家族传统吊脚楼建筑,空间格局保存较好,建筑风貌一致,且吊脚楼建筑遗存数量可观,村寨现今保留48栋单体吊脚楼。但由于村民对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追求,多数村民纷纷定居城市,遗留下来的吊脚楼建筑未做保护与维修加固处理,村寨管理人员也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知识,忽视了吊脚楼的价值,全木质结构的吊脚楼经过风吹、雨打、日晒等,出现潮湿、腐蚀、破损、坍塌等现象,且无人居住的房屋杂物推积,存在严重的火灾风险,整体村寨环境不美观。

4 彭家寨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解读战略核心思想,完善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挖掘、整理村寨历史文化,把乡风文明作为村寨赓续绵延的文化内核,留住乡韵、记住乡愁,提高村民文化自信,传承土家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加强传统建筑的维修与保护,并落实到每位村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是根本,不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单一模式,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发展,致力改善村民生产生活质量。根据彭家寨实际情况发展具有独特记忆和地域民俗特色的美丽村寨,避免“千村一貌”现象,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

4.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保障措施

完善法律法规不仅是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更是处理好村寨保护与发展关系,达到保护与发展共赢,实现村寨民族文化延续传承的关键点。根据恩施州现有保护条例及彭家寨保护规划,除了具体的保护规划文件,现有的村寨保护与发展条例,并未针对特定的村寨保护进行拟定,过于宽泛,对于村寨的保护与发展作用十分有限,只有具体到特定的村寨,表明需要保护的具体事项以及如何发展、如何吸引村民回乡等问题,才能真正的实现村寨的持续发展与保护。针对彭家寨的保护规划文件,不能泛泛而谈,也不能只停留在纸上,要发动村民将其一一落实,禁止村民自发的修建旅游设施、开展旅游项目,以免对原生态村寨环境造成建设性和旅游性破坏,对后续的保护性旅游发展造成影响。

4.2 重视文化建设,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如果一个传统村落的文化没有了,那么这个民族的根就基本上没有了[9]。民族文化是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核心,村民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推动力,重视民族文化建设,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和归属感,将是彭家寨发展的重点。首先需要落实村寨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调查工作,通过拜访村寨老人和查看村委会文化档案深入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包括土家手工技艺、歌舞、节庆等,记录村寨内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故事,并通过摄影、文字记录等保留现状情况,为后续民族文化的抢救性保护与文化建设提供真实有效的参考资料。针对非物质文化,如土家歌舞,可号召村民参与培训和排练,并给予相应的生活补贴,借助恩施州的文化效应,组织村民参加各种文艺表演,修建具有土家特色、文化浓郁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中心,开展能反映村民精神面貌的民俗文化活动;寻找土家织锦活态傳承人,标准化的对村民进行教学,开办土家织锦工作坊,将土家织锦产业化,打造土家文化品牌。通过文化创意精加工等开发模式,使手工艺品逐步升级,充分发扬土家文化特色,不仅解决村民生活来源,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让土家文明浸润在日常文化活动、工作之中,让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4.3 加强传统建筑保护,保留文化实物载体

村寨吊脚楼群是土家民俗民风、艺术审美等多种文化蕴含的具体实物载体,记录了土家人饱经风霜的历史和优秀民族文化,加强吊脚楼建筑的维护是传承土家文化的重要举措。为解决村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与传统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采用修旧如旧策略;对于破损的建筑,遵循以奖代补原则,由于传统建筑的修复工作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政府出资请专业人员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和加固,并将土家建筑工艺传授到每位村民,将技艺传承下去;对于新修的建筑,完全按照吊脚楼的形式修建,选择使用与原建筑相同的材料,使用传统工艺技法,保持村寨建筑风格的统一,村寨空间格局的完整,使整个村寨向更美的境界升华。

4.4 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村寨经济

挖掘村寨特色产业,全力改善村寨经济现状。村寨产业经济以农耕农业为主,传统的农业是自给自足的方式,没有任何经济效益,超脱传统农业的单一模式,利用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人文历史和自然山水风光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以原来的果园为基础,适当增加适合村寨生长的水果种类,政府出资请水果养殖专业人士培训村民,充分掌握种植技艺,将果园规模化、标准化地进行分季分区种植,修建与村寨风貌一致的水果加工厂,遇到销售瓶颈时,将水果制成水果干销售,打造村寨独特的“水果+”品牌,形成“一地一品”的品牌效应;在水果园区内开展水果采摘休闲项目,吸引村外人来村体验,扩大产业模式;将土家竹木手工技艺、织锦技艺产业化,规模化的销售竹木制品和土家织锦;修建土家农家乐和休闲农庄,制作土家佳肴美食,吸引外来人品尝,增加村民经济收入,吸引外出村民回乡发展。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避免过度的土地开发,防止一味迎合产业发展而破坏村寨的文化传承,土地使用中禁止改变地形地貌和将山地开垦成水果园区,并保留粮食种植地,将保证村寨空间格局完整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则和宗旨。

5 结论

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是全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挑战,更是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土家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科学的民族传统村落保护,不是原始的固步自封,更不是盲目的商业化,而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借鉴相同地域的优秀实践成功案例,坚持多样化的发展原则,将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转化成未来发展的优势,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自然资源,使土家族传统村落在发展过程中不失去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和文化价值,激发村落的活态资源,实现土家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昌元.乡村振兴[J].城乡建设,2017(21):22-24.

[2] 田长英.宣恩民间建筑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3] 阮仪三.湖北宣恩县彭家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09(8):1-2.

[4] 何骥飞.鄂西土家传统村落的建设特征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9.

[5] 刘瑞洋,华 勇.基于地域特色下鄂西地区吊脚楼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鄂西地区恩施土家族吊脚楼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14(10):15-16.

[6] 田长英.田园仙居吊脚楼:彭家寨[J].中国三峡(人文刊),2014(6):70-88.

[7] 田 化.土家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彭家寨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8] 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9]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传统村落,2013(1):7-12.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