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探讨
2020-12-07苗丽
苗丽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使得乡村建设与发展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但是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核心内容乡村文化的建设。相较于硬件建设,乡村文化呈现较大缺失,乡村文化的现状、质态、发展趋势与乡村振兴的现代化要求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探讨乡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式。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0)19-0163-03
Abstrac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hich made the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nter the white-hot stag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such as excessive pursuit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negl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re rural culture. Compared to hardware construction, rural culture presents bigger lo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ulture, quality, and the state, development trend and country to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needs also exists certain deviation, as a result, in this paper, the country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are faced with the problem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discusses the correct way of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construc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该战略目标的成功实施将会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是全面的振兴,并非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中央一号文件也继续锁定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明确目标实施具体要求是生活富裕、治理有效、文明乡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并详细指出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1]。通过加强乡村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村民的精神风貌,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带动乡村的发展。要求地方政府放眼于长久发展,立足实际,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
1 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经济基础的薄弱、落后市场观念限制了乡村文化建设
中国的财政支出一直呈现物质大于精神,城市先于农村的特征。另外,在教育资金的输出上,对城市的教育支出也一直高于乡村,造成了农村教育水平的落后。近年来,乡村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经济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乡村文化的建设缺乏,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推动乡村经济和乡村社会结构的转型,更要注重乡村文化的转型发展。缺乏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乡村振兴相当于缺乏生命力,因此要在充分保护优良乡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新型的市场观念体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封建、落后、愚昧的小农意识转变为现代化、科学、理性的现代精神。
1.2 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当前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存在乡村文化建设基础匮乏等问题。乡镇政府过于追求乡村经济的快速提升,将大量资金投入道路施工、房屋建设、通讯数字化、农业生产,现存的乡村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落后,乡村文化活动较单一,提供村民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少。许多乡村没有文化馆、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有些乡村即使有些基础设施,但因为多年没有进行更新无法满足现代文化需求,村民参与度不高。
1.3 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
在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随着大众媒体和新媒体代替传统媒介,技术层面的变革影响了文化传播方式,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将大部分潜在客户锁定为城市居民,将城市中心色彩的偏见观念传递人心,使得乡村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瓶颈,甚至被冠上了愚昧无知的代言,乡村文化的认同感逐渐降低。具体表现为传宗接代不再是村民心中衡量人生价值的惟一标准,宗族观念逐渐丧失,传统的文化信仰被淡忘,衍生出以利益构建的乡土社会[2]。村民的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维系乡村发展的传统文化却逐渐淡薄。
1.4 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缺失
乡村文化建设的动力主要分为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在乡村振兴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民获得独立的生产权和经营权,个体意识开始觉醒,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市,农村的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的青年骨干力量对外流失,村中只剩下老人幼童,导致孩童没办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越发向往城市,对乡村文化产生了抵触情绪。同时那些先富的人衣锦还乡,对乡村固有的观念造成了冲击,农村甚至产生了“富”即是一切的不务实风气,外出务工人员成为村民追捧学习的榜样,而那些对乡村建设、乡村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逐渐被漠视,乡村的淳朴文化被瓦解,转向庸俗的物质化主义。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外在动力是国家的建设力量,目前中国正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希望城乡二元结构解体,使得城乡统筹发展[3]。但就现阶段情况而言,乡村各方面建设仍明显落后城市,传统固有的城乡有别观念导致乡村建设缺乏吸引力,缺乏人才投身其中。
2 乡村文化建设的优化措施
2.1 进一步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要推进乡村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即要建设怎样的乡村文化。三农问题的首要是农村问题,其中农村社会问题是本质问题。虽然当前国家在大力加强乡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但中国大部分乡村社会结构建设仍处于一种自然发展阶段,缺乏具有高度组织性和严谨性的团体按照某种系统的理论和设计好的方案去推进社会结构、社会规模的变化[4]。尽管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但很快主阵地和核心力量都转向了城市,在城市化的冲击下,乡村社会结构几近瓦解。在现实环境中,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交织下,要想确保乡村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关键在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确保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因此需要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充分汲取,科学定位乡村建设的方向,深入开展面向乡村的理论学习宣传,进而明确乡村文化建设目标[5]。
2.2 增加传统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虽然乡村文化遭受了城市文化的冲击,但并未被完全替代。乡村文化、传统礼仪、宗教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仍在维系着乡村的发展。所以,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系对乡村文化明确的定位和指引,文化的认同感不是单向的,而在于互动意义上的双向交流,只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乡村文化才能确保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加强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文化增加认同感的过程中,乡村的文化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在乡村教育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将传统乡村文化纳入其中。加大对新一代祖国花朵的乡村文化理念的传输。在学校积极开展各类有意义的特色乡村文化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向乡村文化建设输入新力量。
2.3 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完善乡村文化建设和投入机制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的工作重点。因此要抓住机遇,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通过建设乡村文化来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而促进鄉村文化的发展,以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在具体文化建设层面上,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改变传统的概念理论化宣传模式,结合当下生活形式和当前意识形态进行宣传。要想保证乡村文化的建设,首先要加大乡村文化的调查力度。在乡村社会,乡土文化起到关键的治理作用,直接作用到乡村生活的各个层面,直接辐射村民的思维、行为方式,因此对优秀乡村文化的作品、名人、资源、文化传承等基础信息掌握后,对其进行分类规范建档,梳理、认识、重塑、复原振兴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之义。按照市场化的需求,最大化的激活乡村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具体文化建设投入层面上,建设乡村书吧、乡村阅读室、乡村文化活动中心,使得村民有摄取最新文化信息的途径,进一步完善扩大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动基层文化设施的资源整合。但若想真正提高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并非只是加大建设投入、让村民多看几本书、多看几场演出这么简单,需要以实际文化需求引导文化供给,建立起乡村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聆听村民的实际需求。从中央到地方,必须形成规范透明化的财政投入体系,确保乡村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后续保证,避免建设工程虎头蛇尾。
2.4 发展特色乡村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兴则产业兴。地方政府要充分意识到区域丰富且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如历史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加以正确认识和相对应的创新设计,因地制宜的将创意元素融入其中。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保障传统工艺的品质,采取“文化+产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助力贫困人口脱贫,增加村民收入。不仅可以增加自身市场竞争力,还可以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
2.5 明确农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乡村居民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推进乡村振兴总体战略目标,还是实现乡村文化建设核心内容,都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原则[6],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即农村居民。如果不能保证农村居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乡村文化建设即为空谈。因此,要结合村民的实际精神需求去合理规范建设方案,促使村民可以自觉加入到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确保村民自身的文化认同、文化认知、文化自信[7]。地方政府可以举办多元化的文化活动,如在一些特定的节日如春节、端午节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确保农村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才能使村民自觉加入乡村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来。同时地方政府可以加大乡村文艺骨干、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宣传志愿者队伍、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大力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加快补齐文化工作者缺少的短板,提高乡村文化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服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3 小结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更是推动乡村文化转型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也是生产力[8]。乡村可以利用自身独有的文化优势,将自有的文化资源转为经济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持。然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由于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建设目标不明确,文化继承的主体力量缺失,缺乏资金等问题,使得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尚处于较低的水平,致使乡村振兴的推进受阻。因此,加强乡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提高村民良好健全的主体意识,增加城乡居民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对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铎印. 乡村振兴 文化先行[N].中国旅游报,2019-08-14(6).
[2] 程 波.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9(4):36-39.
[3] 周 磊. 乡村振兴视角下浅析传统乡村文化建设[J].汉字文化,2019(15):95-96.
[4] 陈 茜.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社会治理研究[J].理论与当代,2019(9):22-24.
[5] 张才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J].农业经济,2019(8):43-45.
[6] 罗 诚.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再认识[J].大众文艺,2019(16):285-286.
[7] 刘 博. 乡村振兴实施中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分析[J].居业,2019(7):136,138.
[8] 陈 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J].吉林农业,2019(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