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策略探析

2020-12-07黄敦明刘晓玲

新智慧·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文本解读语文素养

黄敦明 刘晓玲

【摘 要】语文教材中的文本解读,是实现语文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以及学生之间有效对话的基本途径。它既提倡个性化解读,凸显教师语文素养和职业能力,更要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来实施。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范例,从教师职业素养、编者意图、儿童视角等方面来探析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素养;课程标准;统编教材;文本解读

众所周知,一堂好的小学语文课,不仅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素养,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以及学生较高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因为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无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如何花样百出,标新立异,也将是南辕北辙。那么,如何优化文本解读策略,便成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关键。本文结合统编版教材范例,从教师职业素养、编者意图、儿童视角等方面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的误区

(一)文本解读缺少策略

当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缺乏有效的策略,无太多章法可言。有的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感觉随意地确定教学内容,还有的教师在对一篇课文的解读之后,就形成了文本解读的思维定势,生搬硬套,不加思索地进行复制,有的教师无视课程标准,处处选点,泛泛而教;有的不顾编者意图,对课本理解不够深入,错误理解教学目标。

(二)文本解读取向不明

语文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为广泛的课程权利,对于教材的使用,是灵活自由的。然而,现阶段仍有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取向不明:“目前,语文课堂中充斥着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对于文本内容的解读不可说不到位,传达给学生的手段不可谓不到位。然而,除了一部分本身具有一定深度的教材能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之外,不少浅显易懂的教材,由于教师只围绕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所得甚少。课堂显得肤浅、平淡,虽然情感体验,表情朗读到位了,但学生的思维训练、表达能力、阅读基本功等却得不到提高。”

三、文本解读策略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将教材文本当成教学范例,努力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思维转变。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认真探究教材文本解读的途径和策略。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是文本解读的基础

王荣生教授这样解释“阅读与阅读教学”:“阅读不仅是读这些文字,而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对这些文字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而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指向理解感受课文的关键处。”然而,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文选型教材,课程的内容隐藏在教材文本之中,必须依靠语文教师的有效解读,把解读之所得——意义理解、生命感悟、审美体验、语言品味等还原为学生可接受的经验和体验,对教材的文本进行二度开发与创作,或者说从文本的“原生价值”中转换、生成“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良性对接。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白纸黑字,有眼人都看得见,但是不用心,那些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就会视而不见,白白从你眼前滑过、溜走。”笔者认为,要想真的“看得见”,不仅要用心,关键要有识。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拥有一双慧眼,以及对文本解读独特的敏锐力,才能察人所不能察,想人所不能想,在课堂上大放异彩。

例如,在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下册《祖父的园子》一文的解读上,不同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对主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浅层的理解是“表达了对祖父的园子的喜爱之情”,较深层的理解是“表达了祖父与我之间的亲情之爱”,更深层的理解则是“表达了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向往”。这三种层次,落实到教学上,也是不同的。

第一种,教师可能带领学生品味园子的美;第二种,教师会引导学生探讨亲情关系;第三种,教师会引领学生表达童年之趣。又如,五年级上册《月迹》一文,浅层的理解是“描绘了月色的美,以及对月亮的喜爱”,深层的理解则是多元化的:是月的变化轨迹;也是孩子们寻月即寻找美的足迹;还可以理解为月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可见,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着对语文文本的解读水平,也影响着课堂教学形式与教育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因此,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应是文本解读能力提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二)明确和领会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式

前面提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取向不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明确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理念,实现与编者的有效对話,以正确的方式探求文本的教学价值,采取更具针对性和合理性的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当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是更中国,更语文和更儿童,编者的意图就蕴含在文本之中。这其中有显性的意图,也有隐性的意图。显性意图我们可以从教材单元导读、课后练习以及文体特点等方面看出来,如文体特点方面,编者选择这篇文章进入教材,无非就是以此作为一个例子,让学生掌握这类文章的基本解读方法。而要想了解隐性的意图,就必须经过认真思考钻研才能得出。

例如,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从课文的内容来看,文中写了黄山很多形状各异、美妙绝伦的石头,突出了它们的奇特 。如果教师只解读到这个层次,就没有很好地理解编者意图。优秀的语文教师会将这篇课文解读成一篇解说词,让学生先依托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黄山的奇石,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介绍家乡的景点或者特产等等,这样不仅很好地理解了编者的想法,也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再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在一般意义上,教师会将其理解为“严父慈母都是爱”这一主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感悟。而优秀的教师面对这样的课文,会在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之后,把课堂变成辩论赛,让学生论辩“哪一种爱的方式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就会更好地凸显编者意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如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有教师在教《迢迢牵牛星》一诗时,跟六年级的学生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故事,分析了悲剧的根源,并且还讲解道“写牛郎织女的悲剧,实际上是写人间的悲剧”等等,这些并不是不可说,只是这位教师没有弄清楚编者之意。我们仔细观察分析就可以看到,这篇课文中的三首诗分别写了三个节日:寒食、七夕和中秋,那么,教师在讲牛郎织女的爱情悲剧时,一定要突出七夕节这个传统的节日,它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在此,教师就可以通过对这三首诗歌的教学,引领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突出课程思政的理念。

(三)侧重儿童视角,让文本解读走进孩子心灵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其实就是一项思维活动,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解读,要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注重形象思维和儿童意识,适当创设文本解读情境,并发挥兴趣的引领作用,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文时,教师先借助一组校园春景图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春天的初步认识和情感。然后再进入课文,结合课文插图和语言来说说春天,最后可以带领学生去户外寻找春天。又如,教学《小公鸡和小鸭子》《揠苗助长》这样的童话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活动和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教授《绝句·迟日江山丽》这样的诗歌时,还可以让学生借助绘画语言来直观地理解课文,然后再一起展示和点评。这些方式,都是以儿童的视角来解读文本的,教师如果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进行文本解读,即便再精彩,也难以走进学生的内心。可见,对于文本的解读,只有侧重儿童视角,关注儿童的兴趣点和思维点,才能真正开启儿童的悦读乐学之旅。

参考文献:

[1]李亮,吴福雷.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野.儿童立场: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应有的视角[J].语文天地,2019(36).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文本解读语文素养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