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2020-12-07陈多忠
陈多忠
[摘 要] 高中地理教學一要夯实学生的基础,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和规律,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陶行知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了实践和终身学习观念的重要性,深深地影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在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高中地理学科教师依然可以从他的思想中去汲取养分,为自己的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和支撑。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灵活运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重要思想。通过师生、生生自主合作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教,主动地学,动手去实践,才能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高中地理;实践操作;创设情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基础之上,科学地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教学做合一”思想的主要内涵就在于突出学生的学,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课堂的主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分析和思考来总结、归纳知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一、“教学做合一”的提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重要教学思想,他认为“做”既是“教”和“学”的出发点,强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教”和“学”的归宿。这个教学思想,正好与现行高考改革、高考试题的命题相吻合。教师要认识到“教学做”的统一,把课堂教学的总目标定位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定位在核心素养的体现中,让学生大胆质疑,形成能力。
二、教师有效地“教”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要进行有效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应事先做好规划,设计好学习目标,合理确定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内容,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能够知道学习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怎么才能学得懂。
例如在教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自学要求:阅读课本42-43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
2.什么是农业的区位?
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4.农业的区位因素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课堂上学生合作探究两个问题。因为教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
三、学生主动地“学”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概念、定义等,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促使学生在自主思考中主动完成任务,能在小组内通过相互讨论,建立合作思维,通过展示自己的答案,凸显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口述表达,促使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方法和习惯。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学会了分析的方法,才能够举一反三,进一步探究知识,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能够从容地面对高考。
例如在教学必修二第六章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时,在分析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和原因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究:(1)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什么是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的原因是什么?(3)城市与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各是什么?原因呢?(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为严峻?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主动地学。不仅学会知识点,还要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
课堂提问是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是促进师生交流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会起到持续性的促进作用。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主动学,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注重提升课堂提问的启发性,解决传统课堂提问环节存在的效率低、学生参与性不高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动脑去思考,从而更加全面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比如,在学习“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这课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之后,你认为导致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给学生留出了大概三分钟的合作讨论时间,让学生尝试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去总结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有些学生觉得课上时间不尽兴,在教学结束后依然翻阅大量课外材料来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
在学习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逐一分析出了答案。在探究过程中,我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在探究中不断地提高能力。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有的在组内进行交流,有的直接举手要回答,看起来教室里“乱七八糟”的,但课堂氛围活跃却又不失有序。学生在探究中产生了学习的激情,特别是组内同学产生意见分歧时,会进行激烈地辩论,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
四、鼓励学生动手去“做”
陶行知先生认为,“做”,也就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教学和学习的基础和目标。教师应当积极带领学生实践,在实践中教学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认识上的完善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陶行知先生坚决反对传统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让学生“从听中学”。他反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提倡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的实际进行学习、分析,注重学生直接知识的获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倡导“从做中学”。重视实践操作。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在“做中学”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二是通过课堂练习来提高。如在进行必修一第四章地质构造的教学中,经学校批准,带领学生去武当山(本县的山名),亲眼看看褶皱的形态,什么是背斜,什么是向斜,通过实地考察学习,学生彻底弄懂了该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样在《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中,我以本县为材料,设计问题:(展示永昌县材料一、二、三)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永昌县胡萝卜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对本县的情况相对熟悉,通过实践观察到地理实貌,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去探究。
在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这一章节的知识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下任务,让学生选择某一场所,如学校、超市、自己所在小区等,通过网络、实际探访等方式去搜集相关的地理信息,结合获得的信息,想一想这些建筑物的选址存在哪些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做出较为完整的分析,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课下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还可以通过事先设计好的课堂练习题来进行。新课标背景下练习题的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生活、思想方法和语言文字的提炼等,反映了新教学理念、现代的教育技术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地理教学活动的趋势,关注的是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维度的历练和发展。课堂练习的设计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技巧,更是作为人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总之,“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注重学生自我思考,侧重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做”既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其归宿,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与现行高考相接轨,能够找到问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在地理课堂中要放开手脚,指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好地掌握知识,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能力,促进学生总体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周德藩.走近陶行知:教師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文岭,徐志辉.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沈国军,史香君.运用陶行知教育理念发挥高中地理学科育人价值[J].内蒙古教育,2018(06):73-74.
[5]朱学尧.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7(75):50-51.
[6]李姝丽.运用高中地理活动性课文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7]耿夫相.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中国教师,2012(11):65-67.
[8]于庆军.陶行知的书法教育思想对地理教学的启示[C]//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08:175.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