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让生活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源泉
2020-12-07郭亮
郭亮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并结合生活体验逐步形成独特的见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本文围绕如何联系实际生活教学进行阐述,旨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生;生活;实践;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的教育是有内容、有内涵的,是要和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我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此,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来说,教师也不能只是依靠空头说教,需要在教学中增添丰富的生活色彩,使自己的教学具备实质性的内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发掘更好的教学素材。
一、以生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明确的肯定和重视,教师的身份角色也被重新定义,不再像过去那样严密控制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是把课堂的主人公身份让给学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这样,师生之间也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不会再出现紧张的局面。当教师以“辅导者”“引路人”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自然就会被教师的教学魅力所吸引,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自觉地进行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好“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例如,在进行《我在长大》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应当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如让学生把自己以前的照片带到课堂上,展示给全班同学观看,并结合照片上的内容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趣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热烈而融洽。此时,教师再适时地说出自己童年生活的情况,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是谁?这样就能引出“感恩父母”的主题,让学生对这一话题产生深刻的感受。
二、链接社会,充分认识生活的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主旨,就是要带领学生提前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的教学必须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建立起积极、正面、向上的价值观,从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例如,在谈到闯红灯的话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现象,或者学生自己有没有闯过红灯。除了要让学生认识到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遇到病危的病人急需送往医院抢救,那么应该闯红灯吗?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到,平时我们应当严格遵守“宁等一分,不争一秒”的信念,但当遇到意外或特殊情况时,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变通,并且要更加小心翼翼,将闯红灯的危险系数降到最低。这样一来,就能加深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从而增强他们理性思考的能力。
三、捕捉生活,感悟现实社会中的道理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能指望通过理论灌输就可以说服学生,而是要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让学生悟得深层次的道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内容,并融合成合适的教学素材,让学生感受到实质性的内容,运用生活案例来增强理论知识的说服力,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更专注的状态投入学习中。例如,在进行《集体荣誉靠大家》的教学时,教师发现有的学生上课时总爱开小差,交头接耳地讲话,导致被值日老师扣分。此时,教师就应当意识到这是一个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就这一问题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进行讨论,而学生会表现出极高的热情,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许多好的建议。教师对学生的建议进行点评,并肯定其中可行的部分,然后告诉大家:“班级的荣誉要靠每一位班集体成员的努力,哪怕是一个人的懈怠都会对集体荣誉造成损害”。不难看出,教师选取了校园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引导学生进行亲身体会和思考,这样就能收获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开展实践,延伸道德与法治课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利用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和启迪,借助各种有利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促使学生用心去感受和体会,从而达到自我领悟、自我解放的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除了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还应当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冲破课堂与实践的界限,获得与社会亲密接触的宝贵机会,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想象他们的难处》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迈出学校的大门,到社会上看一看“他们”的难处具体体现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路上行色匆匆的上班人群,观察沿街乞讨的乞丐,或者让学生戴上黑墨镜体验盲人的生活感受并和自己平时的生活进行对比,学生会因此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触动学生的内心,使其懂得珍视生活、珍爱生命的道理。由此可见,教师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到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让他们学会思考问题,还能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最终让学生明白“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试”的道理。
五、引导探究,努力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改自实施以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应该由教师的告知变为学生的探究。探究教学活动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所以,在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传统的讲授模式,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乡”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创设“家乡丰富的物产”情境,把学生家乡的物产进行一一的介绍。这些物产是学生熟悉的事物,而学生谈到这些物产都津津乐道,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接着,布置学生课后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物产的资料,从而感受家乡生活的富裕、感受幸福生活的美好。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同时,很多学生想办法介绍家乡的物产,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一份力。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开阔了学生知识视野,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六、课外活动,促进课堂生活化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比较强,需要积极地开展课外活动。教师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同时,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让学生的道德品质真正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应该适时地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课外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小学生的生活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合作》时,教师可以在初步了解课本知识的基礎上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如让学生以分小组的形式开展种树活动,在劳动中让学生懂得集体合作的意义,同时,也能提高植树活动的效率。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经常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这有利于学生在获取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实践证明,课外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开展,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生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应当积极从中汲取有价值的内容,整合成理想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更良好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教学实际需求,掌握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并融入生活实际元素,从而达到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红英.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7(8).
[2]马睿睿.如何提高小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度[J].课程教育研究,2016(8).
[3]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2).
[4]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
[5]陈芳.开展实践活动 培养品德少年——基于实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考[J].教师,2018(6).
[6]周安妮.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究[J].读天下(综合),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