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皖北城乡一体化建设研究

2020-12-07孔莉许卫奇

时代人物 2020年26期
关键词:建设现状城乡一体化对策分析

孔莉 许卫奇

摘要:在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不均衡发展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引起国家重视,从而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但皖北地区一直以来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一体化进程受到户籍制度、教育水平、社会福利体系等瓶颈制约。结合皖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以宿州市为调查对象,对城乡一体化的经济、教育等方面进行实证分析,了解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如何通过突破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瓶颈制约推动皖北地区统筹发展的系列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对策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了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物质保障和制度层面的支持力度,而城乡一体化在客观上对以城乡融合为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推动性。随着国家对城乡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资源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镇与乡村在经济,教育等各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这一差距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宿州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宿州市位于安徽最北部,是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的农业大市,但区位优越,资源丰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镇规模扩大,人口加速流动,宿州市积极主动调整发展思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成效显著提高。

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经济总量增加。宿州市大力推進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提高了对“三农”的重视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农民长期增收的基础。同时宿州市还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实施精准扶贫,出台金融扶贫的措施和办法,推动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在这样的政策氛围下,宿州市城镇结构不断优化。在实践的磨练下,农民的能力和技能也不断提升,从而推动了经济总量的增加。

城镇规模持续扩容,功能不断完善。宿州市在国家资金的投入下,不断拓展建筑面积,主城区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园区建设不断加快,打造出了一批批功能完善的特色小镇。建筑面积的扩充大大增加了宿州市的接纳能力,也给了乡村居民更多向城镇迁移的机会。与此同时,由于宿州市经济开发建设的推进,城市道路增多且加宽,供水和供电能力提高,交通、环卫等公共设施迅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二、宿州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问题困境

城镇常住居民保障措施难以落实。 宿州市是经济薄弱的农业大市,城镇建设受到资金限制。首先相比经济较发达区域,城镇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对大型项目缺乏吸引力,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经济水平一直上不去,资金的制肘无法给予城乡居民更好的福利保障。其次是宿州市无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农民进入城镇以后,工资收入无法与城镇居民达到相等的水平。且城镇地区房价较高,农民购买居住房的压力较大,城镇的保障性住房也无法享受,所以很难在城镇真正的安家落户,这也是农民在城镇没有归属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社会福利方面,农村居民也无法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如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政策都对户籍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也导致社会保障均衡化难以实现。

乡村人才流失情况严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的容纳力不断扩充,同时实践的历练也让农民工对城镇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逐渐熟悉起来。种种因素推动了单向流动现象的出现,大量优质资源向城市集中, 以致造成乡村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宿州市农村中留守人员有85%为老人和小孩,中青年人员较少,大学生回乡就业人员较少。大部分大学生毕业以后宁愿去条件更好的城镇打工,也不愿意返乡留在农村。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土地附加值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对农民产生吸引力。从经济利益来看,外出打工农民的工资远远高于留守农民的平均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乡村人才群体的流失。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宿州市农村学校规模小,“空心化”问题严重。学校存在着一名教师兼任多课的现象,不仅任课教师备课任务重,教学压力大,同时也降低了课程质量,导致学生听课效率低。而城镇学校却出现了大班额现象,班级规模大、学生多必然会影响学生正常学习活动。大班额问题不仅分散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同时也制约了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且目前乡村教学模式大部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黑板教学,许多乡村教师没有经过培训,还没有熟练掌握使用先进教学设备的方法,导致大量教学仪器闲置,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影响了乡村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延缓了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进程。宿州市的农村与城镇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明显向城镇倾斜,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实施进程。

三、推动宿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实施惠农政策,推进社会福利改革。 惠农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充分考虑农民实际需求,不能脱离农村农民实际。首先要突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降低农民的进城门槛,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民进城后的安置措施。其次要加大对户籍制度附加功能的改革力度。户籍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城乡居民利益均等化,剥离户籍制度的附加功能是实现城乡居民利益均等化的有效途径。要落实同工同酬政策,禁止任何因户籍问题区别对待劳动成果的现象出现。同时还要保障进城农民工与城镇居民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扩大城镇在医疗卫生和养老保险等福利制度对农民工的覆盖面。通过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的平等权益,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培养乡村建设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流向乡村机制。要想促进人才回流,首先要增加农村引力,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土地附加值。其次要整合社会力量,改变农村人才建设的投入方式与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来适当加大推力。鼓励农民返乡,大力开展“三支一扶”计划,推动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实施。建立乡村人才奖励制度,开展乡村优秀人才评选活动,表扬乡村优秀干部、企业家和乡土人才。通过提高科技人才的福利待遇,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认同感,真正让人才留在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教育的城乡一体化的推动离不开财政经费的支持,其推动成本是巨大的。教育作为公共物品,其供给方是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绝大部分是由政府部门承担的。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完善财政对教育的投资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从而提高乡村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教师的培训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十分重要,培训水平的高低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要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第一,要建立专业的乡村教师培训中心,针对乡村教师的教学需求提供培训课程。第二,培训结束时对教师的培训成果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计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当中。第三,对培训后的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跟踪调查,确保培训有效果,并建立受培训教师与培训中心的沟通平台,教师可以得到长效的培训,也可以将实践效果反馈给培训中心,促使培训中心不断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双胜,王淑霞,吴玲.皖北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的角色转型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4(05).

[2]宋远见.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78-83.

[3]纪德奎.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研究,2018(07):79-82.

猜你喜欢

建设现状城乡一体化对策分析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实践应用探析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重大疾病保险的产品定价和产品设计风险管理对策
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共享探索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当前普通高中体育师资队伍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