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几点思考

2020-12-07郑智博

时代人物 2020年25期
关键词:经济危机

郑智博

摘要:该文叙述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在新的环境下,与新的时代进行的碰撞。简述了“按需分配对个人的不可求,以及未来每个人的共同富裕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关键问题的矛盾。利用抽象法和数学法形象的描述了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并鼓励当代青年深入理解共产主义,立志为建设国家添砖加瓦。

关键词:按需分配;可微可导但不可求;经济危机;生产和分配

自从1840年《资本论》诞生以来,共产主义历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和谐社会,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人的思想。到了21世纪,新的中国社会主义形势下,国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同时高度发达,老的思想已经不能跟新的社会形势相匹配。很多人生在红旗下,长在资本里,对我国的社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产生了怀疑,那么如何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引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从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着手,以新的视角来解析未来共产主义理论。

一、不知足常乐是按需分配的常态

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标准。按照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在生产力极度发达之后,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接着就可以进行按需分配了,所谓人们需要什么,就可以拥有什么。那么假如我们到达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就有什么,人们知足常乐。而人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就会有惰性,就会止步不前,可见一个需求得到满足的社会,是一个停滞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发展的社会。这与马列主义哲学当中所说的社会是发展的是相悖的。那么一个动态的社会它必然是一个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人们才会去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物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说知足常乐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而不知足常乐才是按需分配的常态。

二、现实中绝对意义的按需分配是不可求的

我们国家70年建设历程,从五十年代的土豆加牛肉到七十年代的自行车加缝纫机再到现代小康社会的汽车加房子,我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可见所谓等生产力极度发达之后,人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社会是不存在的,因为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会不停的改变,用马列主义哲学的方法解释就是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是唯一的、变化的、发展的。而现实当中的需求和供给是不等的,根据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事物具有多样性,具有唯一性,客观事物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所以現实当中绝对意义的按需分配是不可求的。也就是所谓“达到共产主义阶段以后大家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这样的表述是错误的。

三、按需分配可以用微积分来描述:它可微可导但不可求

那么如何正确理解按需分配呢?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符号和几何图形与文字一样具有严格的逻辑性 ,让我们用数学来简单地描述按需分配。首先我们以需求为y轴即竖轴,以生产力为x轴即横轴。当x=y时,我们划一条射线,该射线是以原点为起始点,45度角的射线。射线的方向是第一象限方向无限延长,按需分配的理想模型即生产力=需求.当然,实际上的生产力不可能等于需求。所以我们设定一条生产力曲线,它随着需求的发展越来越接近x=y即越来越接近按需分配的理想模式。但是射线和曲线永不相交,也不相切,因为需求永远是大于生产力的。所以当曲线越来越接近射线的时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无穷小,我们称之为按需分配不可求。用现实生活中的形态来描述就是当生产力发展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就会越来越平均,也就越来越趋向于按需分配的理想模型。所以按需分配可以用数学中的微积分来描述,它可微可导但不可求。当然,此时的微积分并非要人们去寻找某种具体公式,恰恰相反,按需分配是一种折中主义的产物,它是以数学的概念来表述,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按需分配的波动形式。

四、什么是可微可导、如何可微可导、现实中的可微可导

什么是可微可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同样,生产力也决定着需求,需求反过来也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力,也就有什么样的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同时,根据需求的发展我们的生产力跟着增长来满足需求的需要。那么如果在某一时期需求太高,生产力达不到要求怎么办?这就要求节俭,毛泽东认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节俭是美德,节俭可以使某段时期的需求降下来,或使与生产力不相符合的需求目标为之改变,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同样,在某一时期,如果我们的需求目标与生产关系相符,那么我们也可以加快进程,在达到供需平衡的边际效应之前,又快又好的完成需求目标。按需分配即是根据生产力和需求之间的关系有计划有步骤的(通过市场或计划)对生产力进行协调,通过这种协调不断地改进生产关系,使之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这种不断改进,不断协调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可微可导。更加具体地说,可微指的是可分析、可探讨、可计划,即根据需求来大致判定需要生产些什么或如何生产,以及在任何节点上我们都需要分析、探讨、计划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导指的是可引导、可解决、可发展,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又产生新的需求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问题。

如何可微可导。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曾经碰到过很多发展的问题,甚至是阻碍。而面对这些问题和阻碍不分辨真假就匆匆忙忙的去做,往往事倍功半或南辕北辙。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曾经说过:“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我们面对一切困难的方法论,面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唯物主义者更加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生产力的发展。在面对供需矛盾时,无论是供过于求,还是需求不满,都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寻找问题,最终找出解决的答案。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是市场无形的手来调节社会矛盾,这样的方式太过于消极,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即经济危机。所以当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生产的时候,我们对整个国家的生产生活会进行更多的调控。在革命年代,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一篇充满调查分析的开山杰作,在时代变革的关头,邓小平推行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为关于真理的大讨论一锤定音。这种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本质是对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的一种可微可导,《矛盾论》的诞生,更是贯穿整个可微可导的方法论和指导思想。

现实中的可微可导。现实中如何可微可导,就其根本意义来讲,就是在现实中如何解决矛盾。我们国家最典型的可微可导就是现实中实行的五年计划,每过五年就对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规划性的要求,并对国家社会的生产关系发展做出指导性的意向。正如恩格斯所说:“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在这里这种“经常变化和改革”,指的就是我们面对国家的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我们国家把它规划成五年一个小阶段,并通过实施五年计划来达到改革和发展社会的目的。从1953年起,我们国家决定开始实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提出过渡时期总目标,希望通过几个五年计划把我国从农业国家建设成工业国家以及新民主主义国家建设成社会主义国家。那么过渡时期都有什么样的问题和困难呢?1农业上面临需进行土改打破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恢复农村经济的问题。2工业上缺乏大型机器设备和现代工业技术。3在各条建设战线上缺少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干部。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国家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帮助农民解决农具、种子、肥料、牲畜等问题,争取引进了苏联援助,建立了156个大工业项目,通过抽调、配备、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人才到国有工业部门以及其他需要人才一些部门来实现我们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通过解决这些矛盾,实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初步解决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

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对按需分配的启示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这个矛盾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循环产生经济危机,从1788年-2008年资本主义世界共产生23次经济危机 ,假如我们通过经济危机把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分分阶段的话,以美国为例,从第16次美国1907-1908的经济危机(美国信贷危机)到第19次美国1972-1974经济危机(第一次石油危机),在此期间美国共经历了4次经济危机,可以分成四段,这四段都经历过矛盾的出现、矛盾的积累、矛盾的爆发、矛盾的解决、矛盾的新发展。而第23次美国2008经济危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展到高级阶段已经不仅仅是生产上的过剩,它还可以表现为货币过剩。(货币本身也有供給与需求,利用货币本身的供给与需求端的矛盾,造成的信用危机,我们称之为货币危机)。可见,美国的经济危机表明,不仅仅美国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可微可导,就是它分段了,它也需要可微可导。当资本主义社会学会更好地可微可导的时候,它就必须去解决它的主要矛盾,当这个矛盾解决的越好,它就越远离经济危机,它越远离经济危机,它资本主义本身就离社会主义越来越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就会进入社会主义”,也不是一句空话了。总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矛盾也必然会积累到一定程度直至最终爆发,而社会主义高于资本主义的地方,就是在于它并没有无视(资本主义无形的手即市场经济调节的力量),它还通过主动的力量来干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按需分配。而按需分配即便是不绝对避免了经济危机,也至少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几率。我们不能预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何时灭亡,但是在经济危机的逼迫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进化,这是可以预知的。

六、生产和分配的融合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写道:“在共产主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达到按需分配,需要有一个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生产力随着劳动能力的增长而增长,在所有人都掌握一定的新型劳动技能以后,我们就可以 骄傲的宣布我们的社会又向共产主义迈进了一步。那么这种新型的劳动技能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生产和分配的融合。没有生产也就没有分配,在过去的年代,总有一种先生产,再分配的肤浅的想法,在当今世界,我们进入了社会大生产,在这种生产力之下,生产是为了符合生产关系的分配而生产,而分配是为了更好的生产而分配,生产和分配成了一体两面的一种关系。不再是两种状态,生产和分配渐渐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既是生产,又是分配的状态。就像手机和电脑,它们既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助手,也是我们平时的工作工具。这种生产工具的普及,即象征着我们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也象征着我们的生产资料分配的大众化。通过这种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我们就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共产主义社会是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在不远的将来,说不定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一个机器人助手。

最后我们来重新定义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是运动的、发展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按需分配是一个阶段,也是一个目标,作为一个动态的目标它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向前发展,并作为一个向前的目标不断激励人们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通过调查、分析、计划来解决不断产生的矛盾,并通过解决矛盾达到提高生产力及协调生产关系。按需分配它可微可导但不可求。

参考文献

1.张图南.图解萨缪尔森经济学[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版第26页

2.曹前发.学习毛泽东勤俭节约的思想与风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

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110页

4.恩格斯.恩格斯致奥托﹒冯﹒伯尼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8页

5.孙乐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年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28-131页

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12.9版第364-365页

猜你喜欢

经济危机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与警示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从产业发展看日本1920年经济危机
企业如何应对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后好莱坞电影女性形象的转变(2008—2016年)
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从何而来
经济危机对阿拉伯剧变的引发作用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住房贷款)风险防范分析
经济危机下航运公司如何做好船员管理
论经济危机防控中政府履行道德责任的必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