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模式下的中国文化艺术传播

2020-12-07鄢红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艺术传播中国

【摘要】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积极进行文化的传播具有突出的现实作用。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具体传播进行分析会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中国社会受到了极大冲击,这种冲击在文化艺术传播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社会以及普通老百姓对文化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积极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保护,由此,我国传统文化呈现出全面复兴的大好局面。从文化传播效果来看,接受群体越广泛,参与传播人员越多,文化艺术的传播效果会越好。互联网的普及拓宽了文化艺术传播的渠道,实现了受众群体的增加,所以,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开展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具有突出的价值。文章就互联网模式下的文化艺术传播做分析,旨在指导实践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中国;文化艺术;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在目前的社会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且表现出了突出的价值,所以,当前各个行业均在积极地基于互联网布局自身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做分析会发现,在文化强国战略下,文化产业的涉及范围和发展规模有明显扩大,这种情况一方面实现了我国的产业规模化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另一方面实现了文化艺术等的传播。产业进步和文化艺术传播使得社会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艺术等也有了显著的改观,这于我国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建设价值显著。就实践研究来看,要进一步实现文化艺术传播,利用互联网是非常重要的思路,所以,基于互联网应用讨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播有突出的现实价值。

一、中国文化艺术传播的价值分析

从目前的研究分析来看,中国文化艺术传播有三方面的显著价值,以下是對价值的具体分析。

首先,文化艺术传播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受到了战乱的影响,文化传承也没有中断,所以中国成为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文化的国家。从现实分析来看,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底蕴,如果没有文化做支撑,民族特色性会削弱,中华民族的民族符号和影响力也会明显减弱。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文化强国战略,目的就是要让国人更加重视本国、本民族文化,从而使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有进一步的提升。当然,文化发展首先需要强调传承和保护,文化艺术的传播使得文化受众群体不断扩大,这对于我国的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文化艺术传播对于民族文化自信建立有积极的影响[2]。从现实分析来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社会受到了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即使在今天,西方国家文化、思想对青少年的影响依然存在。从研究结果来看,西方文化、思想之所以能够在我国大行其道,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人的文化自信没有得到构建,他们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是落后的,所以青少年要学习西方文化和思想。从实践研究来看,老百姓的文化自信力弱,对本民族的文化有认知误解,主要是因为文化艺术传播的广泛性不够。在过去,文化艺术的传播集中在读书人群体,而社会中的读书人群体所占比重是比较少的,老百姓对我国的文化艺术不熟悉、不了解,所以其才会有错误的认知。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教育普及程度在不断提升,文化艺术的传播和渗透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随着文化艺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本国文化的先进以及曾经的辉煌,所以民众文化自信空前提升,其重塑民族文化自豪的想法日渐强烈。

最后,民族文化艺术传播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有积极的作用。[3]文化产业的核心是“文化”,只有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提升,其才能够进一步认知文化产业的价值,如此一来,文化产业的市场推动力才会有效提升。我国的现代化发展需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需要强调第三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增加社会第三产业的比重,这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有突出的效果。总之,强调民族文化艺术传播的现实价值是非常显著的。

二、互联网在文化艺术传播中的作用表现

互联网在目前的社会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且表现出不俗的价值,积极讨论互联网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这于互联网的推广应用和应用专业性提升有积极的意义。就文化艺术的具体传播来看,有效利用互联网可以实现传播效果的提升。总结目前的文化艺术传播,互联网在其中的应用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互联网拓宽文化艺术传播的渠道。[4]在过去,承担文化艺术传播的主要组织是为政府文化宣传机构或者是民间的社团、协会等,这些组织机构作为文化艺术宣传的主体,在具体文化艺术宣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比如宣传的内容单一、宣传的方式老旧等。从文化艺术传播实践来看,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栋梁,所以在宣传中需要关注针对青少年的宣传。但是,相关组织在文化艺术宣传实践中,所确定的内容、方式均不是青少年所喜爱的,因此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互联网是现阶段青少年接触比较多的事物,基于互联网开展文化艺术传播,不仅渠道有所拓宽,教育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第二,互联网使得文化艺术宣传的丰富性显著增加。[5]从现实分析来看,文化艺术存在着地域性特点,所以在传统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利用中,相关组织机构所宣传的文化艺术内容都是当地的。民众或者是青少年想了解外部环境中的文化艺术内容,只能靠电视或者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零星宣传。在网络普及的情况下,不管是什么地区的人员,只要是想了解其他区域的文化艺术内容,都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查找。可以说,网络使文化艺术内容实现了汇聚,利用互联网,文化艺术宣传不仅实现内容的多元,还打破了文化艺术的地域限制。

第三,互联网使得文化艺术宣传的带入性明显增强。[6]在传统文化艺术宣传中,文化艺术的受众群体其没有很好地参与感,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能够进行文化宣传的人员肯定是专业的。在互联网环境下,不仅是专业的组织,平凡的个人也可以成为文化艺术宣传的重要主体。个体的平凡性使受众群体产生了共鸣,所以会有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受到感召和影响加入到文化宣传队伍当中,如此一来,文化艺术传播实践效果会更加突出。总之,互联网有效加强了文化艺术宣传的实践效果。

三、深化互联网利用,加强文化艺术传播的措施

从上文的具体分析来看,文化艺术传播对于我国的整体进步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互联网的有效使用对文化艺术传播加强有突出的现实作用,所以,在文化艺术宣传实践中,需要基于互联网应用积极规划和制定加强文化艺术传播的措施和方案,这样,文化艺术传播的实践效果会更加突出。以下是基于实践总结的基于互联网加强艺术文化传播的措施。

(一)强调互联网的分析

在文化艺术传播中,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模式,首先需要对互联网的具体特点等做分析。从目前的分析来看,互联网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互联网具有开放性。[7]所谓开放性,具体指的是互联网的操作与利用是开放的,即文化艺术内容的发布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文化艺术内容的接受者和学习者也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这样一个开放的网络环境,内容发布者和接收者、学习者实现了内容的发布与传播,从而达到了文化传播的目的。另外,互联网环境和时空环境不同,其具有信息内容存储功能,所以网络上进行相关内容的上传后,只要内容删除或者是下架,都可以被搜索到,如此一来,传统文化艺术传播方式的时空限制会被打破。简言之,开放的互联网大环境为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网络环境中,文化艺术的传播持续性表现强烈。

二是互联网具有联通性强、覆盖范围广和传播速度快等显著特点。[8]所谓联通性强,主要指的是互联网可以实现跨市、跨省、跨国家的内容传播。就具体的分析来看,互联网的联通性一方面表现在网络构建方面。完整的网络为联通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表现在联通设备方面。就实践来看,网络连接不仅可以实现网络终端联通,还可以实现移动终端联通,这使得网络连接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明显提升。就覆盖范围广而言,目前,我国行政村中有95%已經实现了网络覆盖,城市网络覆盖率更是达到了100%,所以说网络的覆盖范围非常广。不仅如此,网络还有非常快的传播速度,这种传播速度实现了信息的同步传递。总的来讲,网络的特点为文化艺术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网络文化艺术宣传平台

利用网络进行文化艺术传播,可以进行文化艺术平台打造或者是网络节目的制作。[9]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平台打造需要强调如下工作:(1)强调平台定位。网络文化艺术传播平台,其基本目的是宣传文化艺术,所以其定位必须要明确。举个简单的例子,要打造具有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传播网络平台,需要对平台的潜在受众群体进行分析,然后基于受众群体对文化传播的具体内容进行确定,从而设置相应的单元模块。比如,某网站立足于传统文化艺术,构建了曲艺单元、器乐单元、文化现象解读以及技艺欣赏和体验等不同的内容,在曲艺单元,该平台主要是播放各类曲艺形式视频,比如京剧、昆曲等;在器乐单元,主要是进行传统民族乐器的演奏视频播放,同时,定期邀请器乐演奏人员到网站直播间进行演奏。文化现象解读主要邀请知名学者多讲座,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总的来讲,通过平台的定位,实现平台的科学建设,其可以在文化传播实践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重视平台的宣传。从现实分析来看,文化艺术类的网站在开始的时候会比较小众,因为接触相关内容的人比较少[10]。基于这样的情况,网站经营者以及网站相关爱好者需要积极地进行网站的推广和传播,利用社交媒体以及公众账号等不断增加平台的曝光率,使其被更多的人所熟悉。大众对网站的了解增加,对文化艺术内容的了解也会增加,这样,文化艺术传播的目的便可达到。

(三)做好网络舆论引导,强调文化内涵的解读与分析

在互联网模式下进行文化艺术传播,还需要强调舆论的引导工作。通过舆论引导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内涵的解读和分析中,这样,文化内涵在大众间的传播会更加广泛。[11]举个简单的例子,李子柒视频作为学生考试的材料出现在试卷上引发了家长的不满,其认为“网红”出现在试卷上会带偏学生的价值观。此话题出现后引发了一众网友的讨论,有的网友表示李子柒所拍摄的视频展示的是中国农村的美好与祥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另外,视频中,李子柒与奶奶的生活体现的正是我国传统的孝文化。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李子柒视频的三观很正,其不可能带偏学生的价值观。也有部分人表示,李子柒视频中制作的美食价格昂贵,是普通人消费不起的食物,而且其是网红,出现在试卷上不够正能量。这部分人支持家长的态度,认为李子柒在试卷上出现是不合理的。针对此现象,我国的主流媒体等对其进行解读,认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李子柒将中华文化,尤其是农村文化带向了世界,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所以其出现在试卷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从这个案例分析来看,虽然争论的重点是李子柒该不该出现在试卷上,但是从内容解读来看,其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是否有资格出现在试卷上。答案是肯定的。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基于网络上的热门话题,进行文化内涵解读与分析,并做好舆论引导,这样,文化传播的实际效果会更加突出。正所谓“理越辩越明”,当没有人关注文化的时候,其到底是什么样的,知道的人比较少。基于互联网引发相关的讨论,使人们从各个角度对文化的具体内容进行解读,这样,不仅文化解读更加深入,文化传播的范围也会显著扩展。总之,重视网络现象中的文化解读,这对于文化传播有突出的价值。

四、互联网模式下的中国文化对外输出

在互联网模式下,加强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这对于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有积极的作用。就互联网模式下的中国文化对外输出来看,需要强调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文化发掘与保护。要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必须要强调文化在本国的发展和传承。只有本民族对文化加以重视,其输出才会更具底气。(2)需要强调民族文化的精髓解读。中华文化流传几千年,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在文化对外输出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去粗取精,这样,外国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了解会更加全面、正确。(3)积极利用网络环境进行优秀的文化输出力量培植。就目前的分析来看,李子柒的视频使人们对中华田园乡村文化有了新的认知。部分生活在中国的国际友人,他们的短视频以及社交平台传播了我国的饮食文化等。积极培育文化传播的网络力量,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效果才会更突出。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艺术传播对于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关注文化艺术的传播工作。互联网为文化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渠道,而且为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开展打开了思路,所以,分析研究基于互联网的文化艺术传播具有突出的现实价值。文章在文化艺术传播价值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互联网在文化艺术传播中的具体作用,并就文化艺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传播实践工作开展分析,旨在为实践工作开展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李韵柔,张郁卿,吴泳钧,等.茶产业+互联网商业模式研究分析[J].价值工程,2018,37(22):24-27.

[2]张宗伟.浅谈新时代的中国高等电影教育[J].当代电影,2018(12):15-18.

[3]王宁宁.“互联网+”语境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6):165-166.

[4]许多.探究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消费新模式——以舞台剧《战马》为例[J].区域治理,2018(41):257-259.

[5]钟晓红.新媒体视野下艺术院校古筝课教学模式现状分析及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52):87-89.

[6]尹艺珊.互联网背景下演出市场的发展趋势[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8-69.

[7]潘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高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南方论刊,2018(10):104-106.

[8]李国聪.“重工业电影”的崛起与中国梦表达[J].当代电影,2018(1):100-104.

[9]鞠高雅,林一.“文化杂食主义”视角下的网络舞蹈视频与“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分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4):71-77.

[10]王亚全,王海燕,朱鹏.中国文字艺术在动画作品中的应用与再生[J].中国电视,2018(4):105-108.

[11]尹艺珊.互联网背景下演出市场的发展趋势[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68-69.

作者簡介:鄢红(1985-),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现任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师,讲师,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艺术传播中国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研究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浅谈紫砂《如意仿古壶》的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