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贵州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20-12-07何莎莎
【摘要】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当中,苗族文化是重要的分支。苗族民间音乐也是民族民间音乐当中的一朵奇葩。社会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文化的交融也在加快,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也因此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对苗族音乐传承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传承机制,增强苗族音乐的影响力并积极创新。要将苗族音乐元素和现代音乐元素进行融合,从而创作出真正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苗族音乐,使苗族音乐获得更好的发展与传承。本文以贵州苗族民间音乐为例,探索分析与苗歌相关的民族文化,分析苗歌歌曲的特征,分析探讨保护苗歌的方法与途径,以期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贵州;苗族;民歌;传承发展;创新;民族音乐;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贵州苗族民歌简介
根据传统的分类以及实际的作用,贵州苗族民歌具体可分为飞歌、酒歌、鼓歌等不同的类型。以歌曲形式作为依据,则可以将其分为古歌、酒歌、劳动歌等。在查找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之上,结合实际的考察情况,按照苗族民众的风俗习惯,可以整体将苗族民歌划分为下述类型。
(一)飞歌
飞歌是苗族歌曲当中最有特色的一类歌曲,也是苗族民歌艺术当中的珍宝,一般在迎送宾客或者召唤情人时演唱。飞歌的种类十分丰富,根据其用途又可分为喊歌、山歌等。在不同场景中演唱的飞歌,节奏和形式也不同,比如,在野外演唱的飞歌,声调相对较为高昂,节奏也比较活泼,演唱时的音域也比较宽广,乐句结尾处的织体以单声部和多声部为主。单声部织体通常采用男女声对唱的形式,感染力极强,一般在迎送宾客等场景中运用。演唱者通常根據现场的情绪即编即唱,内容以表达感谢和颂扬为主。
(二)情歌
在贵州苗族民歌当中,情歌的种类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其称谓也不一样,具体包括“野外情歌”“坐姑娘”“采花”等。情歌的演唱者以未婚男女为主,歌曲的内容多为表达爱慕之情。单就其中的“游方歌”而言,其风格特征也有着极大差异。黔东南一带游方歌的曲调细腻婉转,特别是反排乡地区的苗族情歌可谓远近闻名。歌词以押调体五言或者七言为主,部分采用叠句或者长短句,还有部分歌词则属于即兴创作,曲调相对比较简单,以一段体为主。歌曲的内容通常只有一个乐句,但是,为获得良好的收尾效果,通常会在结尾部分再加一到两个小节。如果乐句当中含有过渡音,通常会选择假音演唱,同时,对音乐的强弱变化及气息运用有着较高的要求。当情感表达结束时,音乐的节奏会放缓,节拍也会更加自由。
(三)风俗歌
风俗歌具体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活风俗,另一种是节日风俗,根据其用途又可分为孝歌、出嫁歌等。生活风俗歌通常也被苗族人称作酒歌,酒歌最主要的作用是在婚庆或者节目时,人们饮酒之际表达祝福之意的歌曲。老一辈的苗族人通过酒歌曲调传唱各种悠久的历史故事,或者歌颂先辈的丰功伟绩。酒歌旋律变化幅度较小,风格一般比较庄重,具有明显的朗诵特征,同一乐句往往会重复多次,仅仅因歌词变化而进行轻微的调整。台江施秉地区广为传唱的龙船节歌是苗族最富特色的节日歌曲,此类在比赛中演唱的歌曲也称为龙船歌。龙船歌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歌曲在比赛举行前演唱,节奏轻松而活泼,通常由一人领唱,众人齐声合唱;另一类则由围观的群众演唱,风格通常比较热烈。
(四)叙事歌
叙事歌也称为劳动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劳动当中创作的歌曲,歌曲内容以反映劳动及生活为主,在世代传承中,劳动歌得以不断发展。贵州一带广为流传的叙事歌,主要取材于真人真事,由集体创作而成,通过口头吟咏的方式得以传承。叙事歌的篇幅通常都比较长,题材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在历史不断发展的同时,叙事歌的内容和类型也更加丰富,主要是在提炼歌曲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命名。以故事歌的内容作为依据,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古歌,内容以各种神话故事为主;第二类是苦歌,主要反映劳苦大众所承受的种种压迫与剥削;第三类是斗争歌,主要讲述人民对封建统治势力的反抗斗争。
(五)仪式歌
仪式歌主要包括苗族人民在各种仪式活动当中演唱的歌曲,具体又可分为开禁歌、鼓歌等,其中以祭祀歌最为著名。苗族人民信奉神灵,尤其注重祭祀先祖。苗族民众每年冬天都会进行大型的祭祀,同时演唱祭歌来酬谢神灵,感谢神灵所赐予的福祉。苗族传统节日多,其中西松是比较重要的节日,通常在每年秋后举行。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为大型的祭祀,每隔十二年才会举办一次。活动的内容主要是杀牛祭祀先祖,同时邀请好友们一起聚会,唱歌跳舞,增进情感,使家庭生活更加幸福。
二、贵州苗族民间音乐传承存在的困境
(一)市场经济带来的冲击
从某种程度上讲,大部分听众听到的苗歌都属于再创作歌曲,并非原汁原味的苗歌。以前民歌研究者和创作者前往苗族聚居地考察和采风时,还可以听到当地民众所演唱的民歌,尽管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障碍,但音乐表达并不会受影响。为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政府也会邀请当地民众表演,但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苗民在表演时通常并不使用过去的苗歌,而选择演唱创作的民歌。在苗民们看来,新创作的苗歌旋律更加动听,也更易于与旅游者相互交流。此外,很多苗族青年受现代音乐影响,更愿意学习创作苗歌。长此以往,如果越来越多的苗民选择学习演唱创作苗歌,传统的苗歌就会逐渐被人们遗忘。与此同时,现在贵州一带的民族节日活动大部分都是由政府组织,原本自发集会的氛围逐渐淡化,过去的游方形式更是荡然无存。时间一长,唯有年老的苗民和长期从事苗歌研究的学者才知道原生态的苗歌。现在即使有研究者去贵州一带采风,热情邀请苗民演唱苗歌,很多苗民虽然愿意演唱,但是开口所唱的歌曲仍然以创作苗歌为主,除非采风者特意要求演唱传统的苗歌,否则无法欣赏苗歌真正的风采。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苗歌创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苗族音乐的传播,同时也导致苗族音乐的本性被大幅度削弱。
(二)不专业的舞台表演加工
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的同时,为进一步突出旅游项目的地方特色,组织者会邀请专业团队的演员演出节目。在贵州苗族舞蹈当中,有一种特殊的舞步,每进三步便要退两步,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生活的艰难。但是,舞蹈编剧为获得更好的舞台效果,将其改为每进三步只退一步,这种做法虽然增强了舞蹈的美感,但却丧失了舞蹈本身的意义。单就舞步而言,只是省略了其中一小步,但是这一小步却充分体现了苗族祖先们为后代谋求更好生存条件而付出的诸多努力,代表着甘于牺牲与奉献的崇高精神。舞台化的节目已经逐渐偏离苗族民间舞蹈原本的初衷,就连当地民众也纷纷发声,说这已经不是苗民的舞蹈。
(三)外来经济文化的冲击
现代多媒体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贵州一带少数民族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对各个民族的民族音乐造成极大影响。贵州苗族民众善于通过歌舞表达情感,而歌舞也因此成为苗民生活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过去苗族民众还会自发地组织集会,或者通过游方的形式,寻找令自己心动的伴侣,善于唱歌,或者善于吹奏乐器的男子,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女孩。年轻男子如果想得到女孩的喜爱,从幼时起就要跟着长辈们学习演奏乐器,演唱各种苗歌。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同时,新的网络传播形式不断涌现,贵州苗族青少年们更倾向于电视播出的各种娱乐节目,更关注繁华的大城市生活,或者是自己喜爱的影视明星,已经无暇顾及本民族的传统音乐。
三、如何实现贵州苗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一)通过媒体鼓励原生态创新
自从央视举办的青歌赛设置民歌原生态唱法后,各族民众纷纷开始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独特的价值。各个地区也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挑选出最出色的歌者,传承并发扬民族传统音乐。贵州一带少数民族众多,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并且举办了许多大规模的音乐比赛,使贵州民间音乐获得更好的发展。作为贵州一带最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苗歌已经获得很多创作者的认同,为促进苗族音乐的发展与传承,人们开始尝试运用苗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新民歌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强烈的节奏,旋律欢快动听,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而且富有鲜明的时代感。比如贵州苗族歌手阿幼朵,在央视举办的青歌赛中,凭借一曲《太阳鼓》和甜美的嗓音获得了广大观众的青睐,而人们也通过她的歌声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苗歌作品。媒体传播无形中扩大了苗歌的影响力,让更多观众开始真正关注苗族音乐,深刻理解与苗歌相关的传统文化。
(二)创新舞台表演,走出国门
舞台表演同样也是传承贵州苗族音乐的有效方式,比如极富苗族风情的反排木鼓舞。在1986年举行的全国性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反排木鼓舞凭借优美的舞姿获得无数人赞赏,并且成功引起国际人士的关注。1989年贵州省民族民间艺术团受邀前往美国华盛顿参加由多个国家共同举办的国际艺术节;1998年澳大利亚等国通过表演的方式将贵州苗族音乐和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进行融合,使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得以互相交流,在借鉴学习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极大地增强了贵州苗族音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将学校作为保护传承基地
苗族民歌是先辈们用心血凝结而成的宝贵财富,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在校学生,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通过此次研究,笔者指出,作为传统的精神文化,应当将苗歌引入校园,从广大学生着手,进行引导和教育,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民族文化资源不断流失的问题,才能为民族文化提供保护。在贵州一带,立足于学校,保护传承苗族民间歌曲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比如凯里学院音乐学院,针对民歌传承设置了专业的课程。据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学院派演唱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两类,关于原生态唱法的内容则少之又少,凯里学院之所以设置民族文化的传承班,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原生态唱法。此外,还可以聘请民间艺人担任教职。比如台江县的大部分学校已经开设了与苗歌相关的课程,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使学校成为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基地。
(四)积极开展相关的搜集整理工作
要想促进贵州苗族音乐的发展,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在苗民聚居地建立专业的研究机构,这样有利于研究者搜集与苗族音乐相关的信息,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为更好地整理与搜集贵州当地的苗族音乐,首先,研究人员必须深入苗民聚居地,与专业人士沟通,了解与贵州苗族音乐相关的历史文化,整理与贵州苗族音乐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真正理解贵州苗族的民间音乐。其次,研究者要认真分析贵州民族音乐素材,关注当地苗民的生活。无论是节日当中,抑或是生活当中的音乐,研究者都必须准确地做好记录,尤其是大型节日活动中的歌舞表演,最能体现贵州苗族音乐的特色。
(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贵州苗族音乐不仅是当地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研究当地民族文化新的切入点,无论是开展保护工作,还是着手开发,都需要政府的引导。要想在学校教育当中引入苗族音乐,需要政府组织人员编写相关教材;当地民间表演团体外出表演时,也需要政府负责安排。贵州苗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都需要政府部门、学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参与。学校教育可以让更多人真正理解与苗族音乐相关的知识;研究机构则需要深入苗族民众聚居之地开展相关的调查工作,分析贵州苗族音乐传承及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促进苗族音乐发展的同时,政府还必须认真分析当前存在的不足,要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尊重苗族人原本的传统和习俗。政府应当积极鼓励苗族青年学习本民族音乐文化,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本民族音乐的价值,不能一味追求现代音乐,而忽略了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现代音乐文化只是平时生活当中的点缀,本民族音乐才是根本所在。身为苗族青年,要尊重理解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相信在政府的支持与引导之下,苗族音乐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肖育军.贵州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以黔东南苗族民歌为例[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张应华.贵州苗族音乐學校教育传播及其文化背景[J].教育文化论坛,2012(4).
[3]黄冰漫.贵州苗族“飞歌”的传承及保护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4(9).
[4]高妮娅.苗族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4(12).
作者简介:何莎莎(1993-),女,江西九江,博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美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