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盛锡福的传承与坚守

2020-12-07

工会博览 2020年32期
关键词:帽子技艺

东四大街,人群熙攘,行色匆忙。一座老旧的四合院,前店后厂,上百名工人,几十年曾经在这个院子里传承着一项曾经蜚声中外的技艺——“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匠人们在这里潜心制作,仿佛外面的喧嚣,跟这里没有任何关联,时间在这里也慢了下来,给人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

老北京有句老话:“头顶盛锡福,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生活体面、讲究。当时,无论是来华参访的外宾,还是四九城里的百姓,都以拥有一顶盛锡福的帽子为荣耀。从民国开店至今,这家专做帽子的老字号已经走过了百余年历程,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也将中国传统制帽技艺完整地传承下来。

“盛锡福”的百年辉煌

1911年,刘锡三与人合股在天津估依街开了家小帽店,取名“盛聚福”,以制作、出售草帽为主。苦心经营多年后,又在天津法租界独自开办了“盛锡福”帽店,并申请注册了“三帽”商标。

刘锡三办帽厂正值民国初年,当时的人们刚剪掉清朝遗留的长辫,随之而来的就是穿戴方式的改变。摘掉瓜皮小帽,总要有新式衣帽替换。刘锡三适时引进英、法、美等国的呢帽,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其中,皮帽制作支撑着盛锡福的半壁江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锡福先后在各地设立20多家分店,王府井大街196号的北京盛锡福帽店,就是盛锡福于1937年在北京开设的分号。

1929年,在菲律宾举办的“马尼拉嘉年华会”上,“三帽”牌草帽获得金奖;1934年,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大奖。一时间,“三帽”牌帽子被誉为“国货之光”,盛锡福“帽业专家”“制帽大王”的称号享誉海内外。

1956年,王府井盛锡福帽店实行了公司合营。在这之后的二三十年里,有一款产品始终供不应求,现在老百姓习惯叫它“雷锋帽”,也叫“羊剪绒解放式帽”。

“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盛锡福的生产和经营越来越好。特别是‘雷锋帽’,有时候一摆上柜台就被一抢而空,甚至于把玻璃柜台都挤碎过。为了避免这种事儿再次发生,盛锡福帽店早上起来七点钟便开始售货,我们六点钟就到商店来进行准备。”时任盛锡福业务厂长的李家琪一脸自豪地说,“早上七点到九点,我们专门卖这个‘雷锋帽’。当时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就从栅栏门里头,一手拿进钱,一手把帽子塞出去。就这么销售,在九点钟正式开门以后,顾客也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最火爆的时候,一上午的时间,一万多顶‘雷锋帽’被销售一空。”

十八则要诀彰显企业文化

盛锡福的生产经营有严格规章制度,在《盛锡福帽庄二十五年小史》中,记载了帽庄生产经营的十八则要诀:“生意要勒紧,用人要方正,临事要责任,议价要订明,优劣要攸分,账目要稽查,用度要节俭,货物要修整,接待要谦和,赊欠要识人,期限要约定,主心要安静,货色要面验,买卖要随时,工作要精细,出入要谨慎,钱财要明慎,说话要规矩。”如今,透过这简略的文字,仍可以透析刘锡三成为“帽子大王”以及盛锡福延续至今的成功秘诀。

盛锡福经历了企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的几年中,盛锡福老店6次搬迁。俗话说:破家值万贯,而“搬一次家穷一次”使这个老店元气大伤。职工人心浮动,调走的、分流的、改行的,使得前店后厂的盛锡福,只剩下18个人。李家琪戏称:“就剩下一块老牌子和十八棵青松。”这18个人怎么也舍不得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的老厂、老店,不忍心这个老字号就这么完了。于是,他们咬牙坚持着,自己找零散加工活儿、找市场商场专柜推销帽子;他们派代表找领导,介绍老字号的盛名,推销自己的技术。终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个老字号保留了下来。1999年9月改造后的王府井大街重新亮相,盛锡福也重新开门营业,客流和销售额逐渐恢复正常。

进入2000年,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盛锡福进行了改制,注册为“北京盛锡福帽业有限责任公司”。“这是我们适应市场的一种探索。”李家琪说,改制后,公司以国有控股为主,同时融入了职工股份、社会法人股份,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企业相对有了新的活力和发展空间,业务拓展到了全国乃至海外,年销售额也从当时的200多万元增长2000多万元。2008年,盛锡福在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新西兰、黎巴嫩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海外商标注册。出口国外的盛锡福产品,还需要符合当地消费者喜好,根据不同国籍需要在产品设计中有所调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第三代传人李金善举例说:“欧洲人与中国人的脑形不同,出口到欧洲的传统‘前进帽’,我们的制帽师傅就需要根据欧洲人的脑形进行改良,在额头与后脑勺的部分加大帽子的脑围。”

弘扬中国帽饰文化传承

走进盛锡福的加工室,看到四面墙上挂满了各种皮料,如水貂皮、水獭皮、旱獭皮、狐狸皮等,窗台上则整齐摆放着一排圆木桩,它们被打磨得像一个个士兵的头盔,上面有工具留下的密密麻麻的痕迹。

“这叫做盔头,每一个盔头就是一种帽子的样子。盔头都是手工做的,差一点都不行,用久了木头会裂、会糟,还得做新的。”李金善告诉记者,自己虽然已经退休,但每天还是会到小屋来,研究帽子的新样式。“做一顶帽子需要几十道工序,配皮、挑皮、选料、配活儿、裁制、缝合……这都是大项,细项就更多了。”李金善告诉记者,挑皮刀要锋利,起刀、进刀、止刀要稳准;配活儿要求毛的倒向一致、长短粗细密度一致、颜色软硬一致;裁制时也要根据皮料摆放合理,人字刀、月牙刀、梯子刀等种种刀法千变万化、应用灵活;缝制时要求顶子圆、吃头均、缝头匀……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标准,缝头、针距都有具体的数字标准,同时像内衬、里子这些看不到的部分在制作中也是精益求精。李金善表示,正因工艺考究、外形美观、穿戴舒适、表里如一,“头顶盛锡福”才成为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一种象征。

“盛锡福皮帽制作工艺流程虽然复杂,但这是历代制帽师傅长期积累得出的技术成果,并且这些手工工艺具备机械制造无可比拟的优点。”李金善以皮帽制作的第一个环节举例。盛锡福对皮毛质量的把关最为严格,他刚入行时,就常跟着师傅去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采购。分辨皮毛质量的学问很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磨练,才能培养出好眼力。而采购之后的剌皮子过程则是考验制作技艺的重要环节,“过程枯燥,工作量极大,针扎到手指是常有的事……”李金善说,学习和制作皮帽的过程是辛苦和困难的,而盛锡福正是在一代代人的坚守中走到了今天。谈工艺兴奋,说传承感叹,这是许多大师的共同点,李金善也不例外。他说:“我带出来的徒弟只有两人。虽然有很多人来跟我学,但是大部分没坚持几个月就走了。”李金善有些感慨,这个工作枯燥,环境较脏,又不能很快赚到钱,许多人耐不住这份寂寞,“尤其是对于男孩子来说,每天拿着针线,很多人觉得不是那么体面。”

如今,随着大众审美的变化,帽子的功能也由原来的保暖为主变为以文化礼品、装饰为主,继而在皮帽的花色、样式、材质、工艺上的创新则是盛锡福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更新对皮帽款式设计的知识是李金善每天必做的功课。他说,如今的许多帽子都需要创新。以“雷锋帽”为例,其帽胎做得较以前软,填充物由棉花改为轻薄的人造棉,人们戴着既轻薄又舒适。同时,盛锡福的顾客群体也在年轻化。李金善拿来一顶“菠萝花帽”,这是他近些年设计的一款花形似菠萝、样式时尚的女帽,由水貂皮制成,美观且舒适。这些尝试、创新都非常受顾客欢迎。

多年来,盛锡福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皮帽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如加大对传统技艺的挖掘力度,在日常生产中通过摄像、录音等手段,对制帽技师的工艺流程进行记录;改善工厂生产条件,定制新的手工模具;发挥老师傅“传帮带”作用,加大对青年技师的培养力度,扩大掌握技艺的骨干队伍。

2010年,盛锡福曾耗两年筹建了“盛锡福中国帽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以中国冠帽文化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等演变过程为主线,共设置有盛锡福发展历史展厅、皮帽制作技艺传承人工作室、民族帽展厅、古代冠帽展厅等。在博物馆显要位置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一顶20世纪50年代盛锡福为周恩来总理制作的毛料圆顶帽的复制品。李金善不无自豪地向记者讲述着它的来历:1955年的一天,盛锡福的老师傅李长华去“红都”办事,遇上了服装店的经理。他拉着李长华说:“正要找你呢。我们为周总理作了一套米色中山装,剩下一小块布料,你看能不能做顶帽子。”李师傅又惊又喜地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参考服装款式,根据所剩布料,为周总理精心设计制作了这顶圆顶帽。后来总理秘书打来电话说:“总理戴上帽子感觉非常舒适,表扬盛锡福啦!”再后来,周总理穿戴这套衣帽出席过许多会议和活动,这套衣帽现存于江苏淮安的周总理纪念馆。在博物馆中展出的当年周总理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的照片中,周总理戴的就是这顶帽子。后来,总理在视察王府井大街看到盛锡福老店时,特别指出:“要保持和发扬老字号的产品特点,更好地为首都人民服务。”

展区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56个民族的帽样,不同的少数民族帽子则有着不同民族文化的寓意。苗族银冠的银饰制作有银花、银蝶、银鸟、银兽和银铃等,与银凤钗、银花插一道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云南彝族的鸡冠帽饰样式奇特,造型似鸡冠,体现了滇中南彝族崇拜雄鸡的信仰。清朝时期的官帽帽盒采用牛皮材质,表面采用精美压花工艺,木质帽盒上则采用髹漆工艺,更为精致的还有用金丝描绘的古典名著典故。

百余年间,盛锡福所经历的创业、传承、发展历史,直观、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帽饰文化的历史发展痕迹。其制帽相关的复杂、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标准体系,构成了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的内在生命力。可以说,盛锡福在传承发展制帽技艺的同时,也积淀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帽业历史文化。

猜你喜欢

帽子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痴迷雕刻技艺的“葫芦李”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帽子脏了
Hat 我戴上了这顶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