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陈田鹤儿童歌曲
2020-12-07刘青山东理工大学
刘青 (山东理工大学)
20 世纪三十年代,教育当局制定了《部颁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要点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及说明。针对教学内容的缺乏的情况,许多音乐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编写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行列中。1934 年“中英庚款董事会”悬赏,征求一部小学唱歌教科书,此时在上海国立音专半工半读、并被当时称之为黄自四大弟子之一的陈田鹤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一系列的儿童歌曲,选词和创作歌词由廖辅叔担任。陈田鹤在写完《米色白》时曾对廖辅叔说过,“他一面写,一面流泪,也许这引起了他对辛酸的童年的回忆吧”,由此看出陈田鹤对儿童歌曲创作的一片热情。
一、陈田鹤儿童歌曲的创作成就
陈田鹤创作的儿童歌曲,主要集中在1934 年至1936 年间。歌曲大多为廖辅叔作词,陈田鹤谱曲。1934年创作了《晨歌》、《春天的歌》、《棹歌》等。1935 年创作了《米色白》、《萤火虫》、《植树节》等。1936 年创作了《亲爱》、《雁子》(江定仙词)、《三只小猫》等。
这些歌曲都刊登在杂志《音乐教育》中,使用了五线谱记谱法,配有钢琴伴奏,并附有“歌曲说明”,详细的指出歌曲的“适用年级”、“曲趣”、“曲旨”及“教法要点”。1935 年由江定仙、陈田鹤、刘雪庵共同编写出版的《儿童新歌》里,也录入了陈田鹤谱曲的五首作品,分为带有钢琴伴奏的正谱和简谱两种谱例,并由萧友梅、黄自及编者分别对此书作序。萧友梅对他们创作的儿童歌曲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
二、丰富的题材与创作手法
在当时小学唱歌课的教材要求作品需适合时令性;适和儿童生活;能激发儿童情绪;富有民族性。而这些要求在陈田鹤和廖辅叔创作的歌曲中都有所体现。
陈田鹤创作的儿童歌曲中有赞美大自然的,如《春天的歌》、《春游》等;有歌唱小动物的,如《小鳄鱼》、《萤火虫》等;有鼓励小朋友热爱劳动的,如《米色白》、《种花》等;还有让小朋友养成勇敢、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的,如《棹歌》、《好国民》等。题裁广泛,都是让小朋友热爱生活,养成好习惯的学校教育歌曲。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旋律时,陈田鹤运用各种写作手法与技巧,十分贴切的符合了歌曲的意境,及表达了歌曲的内容。
《晨歌》在力度上由弱到强,逐渐由强到弱结束全曲。巧妙的运用强弱记号,把“天慢慢变亮了”“慢慢的叫醒孩子们”,到鼓励孩子们“今天的事情今天做”的主旨恰到好处的表现出来。《春天的歌》节奏型上运用附点八分音符,在旋律进行上运用七度或八度的音阶下行,使旋律更富有跳跃性,表现出了愉快的情绪。《棹歌》旋律从最低音小字一组D 到最高音小字二组D,不断的上行至下行,波浪式的旋律线,并在6/8 拍的节拍下,生动的刻画出不断起伏的波涛,告诉孩子们要不怕困难,“放胆进行”。
三、陈田鹤儿童歌曲的伴奏风格
陈田鹤创作的儿童歌曲注重钢琴伴奏部分的写作,运用不同的伴奏形式,反映出不同作品的形象和意义。
在描写奋勇的情绪时,如《好国民》,使用了4/4 拍进行曲的风格,钢琴伴奏的右手部分采用了柱式和弦与双音的连接,左手部分采用了八度双音的连续进行,使音乐更加有力的表现出“振起精神”“要做好国民”,热爱民族的精神。
在描写活泼可爱的情绪时,如《小鳄鱼》,旋律多运用八分音符的连接,更具有跳跃性。在钢琴伴奏部分,在和弦及双音的连接上都标记了跳音记号,音乐更加短促、轻盈,生动的刻画出小鳄鱼“翘尾巴”、“爪子摆得开又开”的形象。
从1935 年对歌曲《米色白》、《萤火虫》等歌曲的创作开始,陈田鹤在钢琴伴奏部分改用了复调的伴奏形式,右手部分重复了歌曲的主旋律,左手部分为第二旋律。这样编写让儿童能更好的接受,避免儿童抓不住主旋律或者跑调。为了切合歌曲的意境,丰富歌曲的音响效果,钢琴伴奏的右手部分也不全是单一的主旋律进行,陈田鹤在稍后创作的《春天》、《蚂蚁》等歌曲的钢琴伴奏中,右手部分就使用了带有主旋律的和弦与双音的进行,左手部分仍为第二旋律,与主旋律形成呼应。
四、陈田鹤儿童歌曲的调性色彩
陈田鹤儿童歌曲调性的使用上也较为丰富,根据歌曲的不同情绪和内容,选择了响应的调性色彩。如《春游》的旋律在降D 大调上进行,音乐更加含蓄柔美。《米色白》运用降A 大调,表现出朴实的田间劳作。而表现积极向上、进行曲风格时,如《好国民》、《木马》等,则多使用F 大调和G 大调。陈田鹤在创作时还经常使用五声调式写作,如《种花》用羽调式描写了儿童在花园种花嬉戏的快乐场景。陈田鹤儿童歌曲都为单一部曲式,调性明确,基本没有转调,乐句也较为规整,在调式上使用西洋调式的基础上融入大量的中国风元素,让旋律富有很强的民族性,更适合本地化,也易于儿童学习与演唱。
总的来说,陈田鹤儿童歌曲在当时有重要的创作意义,无论是从旋律技巧的使用上还是在钢琴伴奏部分的编配上,都切合了儿童歌曲创作的要求,使孩子们在演唱这些歌曲时,都能从中体会到各种美好的情感。而在今天看来,不管是陈田鹤对儿童歌曲的创作时的那份热情和严谨,还是在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对儿童们的爱和对他们未来美好的期待,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辈们不断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