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文化综艺的新生
——以《乐队的夏天》为例分析网络综艺相对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创新之处
2020-12-07李雪琪中国传媒大学
□李雪琪 中国传媒大学
随着生活习惯的快节奏化,电视综艺节目对固定时间与固定地点的要求已和时代脱轨,碎片化传播环境让观众更愿意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观看节目。电视综艺节目因为平台受限,长期处于一种“被接受”的状态,而网络综艺是观众主动选择的结果。
音乐类节目作为最早的综艺类型之一,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感染性极强。而在近几年的此类综艺市场中,却再无像《中国好声音》一样产生“万人空巷”效果的优质产品,音乐类综艺节目不知不觉陷入“瓶颈期”。但在去年夏季,由爱奇艺和米未传媒联合出品的原创音乐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打破了僵局,体现出了观众的呼声:拒绝内容同质化,支持新鲜创新力及追求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圈层垂直类综艺兴起——由大众变小众
电视综艺节目往往只关注了纵向节目开发,却忽视了横向发展。视频网站爱奇艺作为三大主流视频平台之一,在2019 年先后推出《中国新说唱》第二季、《我是唱作人》和《乐队的夏天》等综艺节目,音乐类型节目的“扎堆”形成横向的聚众效应。
年轻用户的选择让圈层垂直类综艺节目成为市场主流,内容上细化分类令传统电视综艺节目所追求的“大众化”逐渐被“小众化”所替代。“圈层”即由拥有相同爱好的人组成的部落,圈层综艺是集中于狭小范围内的某一种文化,极具独特个性。《乐队的夏天》属于圈层综艺,是一档以乐队文化为核心的原创音乐综艺节目,它紧靠年轻人的喜好,在视听语言上自觉划分出受众群体。
在纵向开发中,爱奇艺制作出真人秀衍生节目《乐队我做东》,于《乐队的夏天》第三期播出后上线视频平台,节目通过“饭局”谈话和真人秀的形式展现乐队成员在生活中的模样,于轻松语境中展现他们的真实想法与特别态度,加深观众对此群体的了解,其成为《乐队的夏天》的补充说明。而线下活动以巡演为主要形式,其热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退,2020 年《乐队的夏天》北京站巡演票在几分钟内被一抢而空,这足以说明该节目在IP 效应上的成功。
二、平民化主持风格与多元嘉宾主持群像
在电视综艺节目里,主持人往往是一个独立单一主体,起到串联作用,推进节目进程,总结节目内容。在这一呈现过程中,观众难免将主持人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两者之间的距离感会削弱节目内容直接、有效的传播效果。网络综艺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相对丰富多变,在服装造型、语言、主持状态等方面更显开放活泼。
主持人马东在第一期节目中向观众进行自我剖析和定位,其因五音不全而自嘲是“音痴”,并说明“超级乐迷”的新身份。在现场活动区域布局上,主持人与现场“大众乐迷”为同一视角,坐在表演舞台对面,共同欣赏乐队演出,并代替电子屏幕之外的普通观众表达内心情感。在与嘉宾、乐队选手互动环节,马东频频令自己陷入尴尬境地,且并不对此进行专业性救场,理论上这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对主持人的要求,但实践结果表明,马东被损得无可奈何的样子更惹人喜爱,娱乐效果大大提升。主持人身份的弱化,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符合青年受众群体对网络综艺节目情绪释放、审美快感的需求。
《乐队的夏天》还设置了“超级乐迷团”,使主持人与嘉宾形成嘉宾主持群像。每位嘉宾都是信息的输出者,引导着舆论的走向,其在自我表达中,无形地成为节目进程的推动者和现场氛围的调动者,达成音乐文化知识和综艺娱乐效果的共同输出。
三、跨媒体传播与多平台互动
观众互动的概念一直存在于综艺节目中,早在2005 年湖南卫视的选秀娱乐节目《超级女声》便造就了一场全民短信投票的盛况。如今,手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作为物质基础,可以让观众通过简单且廉价的手段参与节目互动。传播媒介的改变与信息传播速度的快速提升,意味着网络综艺节目需要更及时、有效地走进观众视野,增进交流。
网络综艺节目相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更具跨媒体传播意识。《乐队的夏天》从赛制和微博话题两个方面为其他综艺节目提供了参考。赛制规定,观众可通过爱奇艺泡泡App 和优酸乳乐队轰趴小程序双平台为喜爱的乐队助力,他们的喜爱与否关系到乐队的去留。观众的反馈信息决定了节目走向,信息在不同媒体之间的流动,促使社交平台信息热度反哺节目点击量。数据显示,截至第10 期节目,其共收获全网热搜热榜195 个,其中获微博热搜49 个。
小众文化综艺《乐队的夏天》的成功破圈离不开节目内容在乐队情怀的输出和对乐队文化的及时解读。在如今综艺市场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内容产出仍是重中之重。网络综艺作为后起之秀,应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学习电视综艺节目的制作经验及基本创作规律,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打造真正属于中国的原创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