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2020-12-07阙晓鹏

魅力中国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心语代指桃花源记

阙晓鹏

(什邡市师古初级中学,四川 什邡 618400)

一、作助词用

(一)结构助词。和现代汉语中的“的”相同,主要是处于定语以及中心语中间,同时也是定语的标志。大多数“之”其后面的词以及词组都具备名词性的,“之”的产生将前后连接成为一种偏正联系的短语。因此有的会将其译为“的”,有一些则可以直接忽略不译。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例如: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蒲松龄《狼》) 译:禽兽进行欺骗的手段又有多少呢?。

②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他们)观赏自然景物之后的感情 。

③忘路之远近。(陱渊明《桃花源记》)译:不记得路的远近。

(二)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

当主谓短语在句里可以将其当成主语和宾语或者是单独分句的时候,“之”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说明此时“之”其之前和之后的主语以及谓语组成的就成为了一个短语,而变成整体句子的成分,一般都是将其当成主语和宾语以及状语。主要的作用是将其使用在主谓之间,起到的是消除句子独立性的用处,因此可以不译,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忽略。其主要被分成以下的几种情况。

1.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3.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四)宾语前置的标志。主要的作用是突出宾语,有的时候还会使用“之”把宾语在动词之后拽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上面的动词中“有”和宾语“陋”、许“何罪”,借“之”的帮助,可以将宾语“陋”“何罪”在动词“有”后面被拽到动词之前。而这一“之”则仅仅起到的是宾标志,因此并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如果按照现代我们汉语中的说法来说,“何陋之有?”可以被译为“有何陋?” “宋何罪之有?”则可以被翻译为“宋有何罪?”。

(五)定语后置标志。一般的情况下,古代汉语里定语所处在的位置和现代汉语里的是基本相同的,其主要是被使用在中心语的前面,可是为了提倡定语,有的时候还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定语以及中心语彼此之间使用“之”对其给予连接。翻译的时候则需要把后置了的定语调整至中心语的前面。

(六)“之”用在方位词之前,代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界限,因此可以将其译为“的”“以”,也可以并不做译。这样的例子还是有比较多的,例如:

①数日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译:几个月之后,仍然会偶尔有人进谏。

②局促一室之内(《满井游记》)译:拘束于一间房子之内。

③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满一年之后。

二、作代词用

(一)人称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他们”,“他们”,“它”,“他们”。作为对象以及单独的语言,并不是主题。例如:

①具答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人非常全面的对其进行了回答。之:代指桃花源人。

②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代指道的君主。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左秋明《曹刿论战》)译:所以战胜了他们。之:代指齐国军队。

(二)指示代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他们”、“她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① 渔人甚异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渔为非常惊异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的情景。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陱渊明《桃花源记》)译:听说了这件事。之:代指桃花源事。

③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列子《愚公移山》)译:还不能挖掉魁父这样的小山。

(三)作动词用,作谓语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

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译:他停止耕作,到田埂上休息。

②杜少府之任蜀州译:到蜀州上任。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译: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

结束语

文言文是大多数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拦路虎”,可是虽然文言文在学习中看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是实际上文言文的学习并不是无法跨越的阻碍,只要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选择准确的学习方法,在加上教师的合理教学与有效点拨,初中生一定能够克服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的难题,领悟我古代文学精髓。

猜你喜欢

中心语代指桃花源记
微信表情符号成为“呈堂证供”引热议
浙江桐庐中学 晏铌 老师答疑
新语
新语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论维吾尔语中心语及其维汉翻译的作用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