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2017-01-20高舒航
高舒航
摘 要:《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千古名篇,其中所描写的世外桃源成为后代人们无限遐想的美好世界。《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陶渊明的思想世界与艺术追求,本文将就此展开解读。
关键词:陶渊明;桃花源记;桃园情怀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一、《桃花源记》的内容核心
在《桃花源记》中,作者陶渊明用优美、奇幻的笔触描写了一个和谐、快乐、美好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生活蓝图。简洁朴实、优美感人的语言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历历眼前。这里环境优美、桃林芳草、田园纵横、交通发达、风景宜人,这里的居民安居乐业、幸福快乐,皆从事农业活动,劳动所得归自己所有,衣食无忧、人人平等,“怡然自乐”。在《桃花源记》中,这一块世外桃源中的人们没有等级观念,没有军阀官僚、管理阶级、中央政府等社会性机构及人群,人与人之间没有等级观念,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不存在阶级压迫、资产剥削、少数人欺压多数人等不合理现象。桃花源里,男女老少善良好客,热情招待了意外闯入的渔夫,不仅给他提供了丰盛的菜肴,还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是个充满了人情味的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封建社会完全不同,没有阶级压迫与强权剥削,是个真正充满了人道主义的美好世界。
通过分析《桃花源记》的核心内容,不难看出,陶渊明对于这一理想社会的渴望与重视。从哲学理念中看,《桃花源记》所宣扬的场景与《庄子》中所倡导的社会愿景最为相同——没有统治阶级、百姓安居乐业。也有学者认为,《桃花源记》中所表现的理想社会与《论语》中孔子所呼唤的社会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儒教道家化”的显性表现。在道儒两家的思潮影响下,陶渊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超脱于现实之外的新天地,与创作时期的真实社会现状相比,作者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与现实产生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方式,陶渊明表达了对桃园世界的赞美,也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二、《桃花源记》的思想核心
通过对桃源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分析判断,研究者们普遍认为,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事实上是一种由小民思想推动的“小国寡民”社会。在“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导下,陶渊明想象出一个超脱历史现实、突破发展规律的新世界,经济富足、社会和谐,展现了道家思想中最高境界的社会境况。在陶渊明有限的历史预知下,其能想象出的最美好的社会愿景便是这样的小民社会、农垦持家,抛弃了世俗社会的尔虞我诈、压迫剥削,而是采用道家所倡导的“顺其自然”来进行社会稳定的维系,表现了作者陶渊明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桃花源记》里,还可以看出作者陶渊明对于社会劳动生活的赞美。在作者笔下,桃源世界里的每个人都以农业为生,劳动是每个人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精耕细作、人人平等,杜绝不劳而获、压迫剥削等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怪现状,作者歌颂着劳动,也歌颂每一个劳动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避世”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讽刺谴责。其中,最为明显的是作者对于纳税制度的愤慨。在《桃花源记》中,每个人的劳动所得都归个人所有,不需要向统治阶级缴纳税款,与创作背景所在年代的社会现状完全不同。理想主义在《桃花源记》中表现十分明显,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正是其在官场与人间煎熬数十年后离开官僚阶级,通过农垦劳动等方式自行谋生的情况下创作而成。透过《桃花源记》,不仅可以看到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更能通过这一反差看出当时社会现状中的人民疾苦与沉重税款。作为人民的诗人,陶渊明为劳苦大众塑造了一个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文章末尾还有后人前去探访桃花源的情节,这一情节表现了实现理想的坎坷与艰难,然而,作者也由此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即对追求理想的不放弃与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三、结束语
在《桃花源记》中,一个虚构的场景表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借助优美的表述,千年来读者通过寥寥文字看到了具体可感的“乌托邦”式小农社会,借助“渔夫”这一角色,陶渊明提升了故事的真实性与代入感,若有似无、不复得见的桃花源成为后世人心中的理想王国。
参考文献:
[1]朱尧华.还谈《桃花源记》之“外人”[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
[2]张振云.《桃花源记并诗》的“志怪”笔法与“田园”意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1).
[3]王晓燕.乌托邦的寻找或背离——以《桃花源记》为蓝本的乌托邦想象[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4]陈云云.浅析《桃花源记》中的“外人”[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