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文艺理论关于艺术创作的浅析
2020-12-07王蔓蕾海南大学
□王蔓蕾 海南大学
每一个从事文艺的人都希望做一个能被大众所认同的文艺工作者,做出能让大众欣赏的作品,而不是想做一个孤独的“艺术家”。他们需建立在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基础上,跟紧社会发展步伐,了解社会需求,并随着人们审美欣赏水平的提高,做出被人欣赏的艺术作品。
中国社会是跟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不单单是社会制度、经济、上层建筑这些方面,艺术的发展也要跟紧马克思主义,不能做漫无目的的艺术。
马克思文艺理论要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艺术创作不做“大”“白”“空”的东西,没有马克思文艺理论、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的艺术是无法被大众所承认的艺术。在过往的艺术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思想超前的艺术家所创作出来的艺术,因为思想超前,没有立足于自己当时所在的社会,而普遍无法被世人所接受,只是过了许多年后,随着社会进步才被现代人所接受。笔者认为,这样的艺术状态在现代社会是不主张、不提倡的。笔者相信,每一位从事文艺工作的人都希望做一个能被大众所认同的文艺工作者,做出能让大众欣赏的作品,而不是想做一个孤独的“艺术家”。
一、艺术创作
(一)创作灵感来源
艺术创作的开始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有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我们确实需要天马行空,但我们需要的是有社会依据的创新与想象。艺术的来源应该是我们每时每刻所在的生活现实。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种尺度来进行生产……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进行创作时,我们应该从身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物、人物中寻找灵感,对于这样的素材,我们能充分消化,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与创作基础。就算我们要创作的东西是一些历史性的或者伟人型的题材,不是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我们也要充分去学习和了解这些历史故事,抑或人物故事,真正理解其中的来龙去脉,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不会浮于表面,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
(二)创作对象的变化
就中国画的创作来说,我们从古代看到今日,画作中主题的变化都在讲述一个个鲜明的时代。从古代的帝王画像、劳作与山水图画,到改革开放时期毛主席画像与描绘时代美好的作品,再到现在各种艺术的大熔炉。对于社会的发展进步、时代的变化,我们从艺术作品中就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所以艺术的发展方向,始终紧跟社会的发展方向,而描绘对象也始终是社会的主旋律,不能背道而驰。无论艺术描绘的对象如何变化,都要始终跟紧时代步伐,不要落后于时代。
(三)创作技法的进步
在古代,我们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会比较单一,与当时社会形态有关。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进步,而在艺术创作上更甚,有质的飞越与突破,从单一变成了多元化。例如,中国画由以前仅局限于宣纸与笔墨到现在的各种媒介、综合材料,都可以成为表现中国画的载体,使中国的这一传统艺术也能与世界接轨。这也说明我们社会的接受程度、包容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这也是马克思文艺理论所要求的。
二、艺术的需求
不谈经济需求只谈艺术是不现实的。文艺工作者从事文艺工作的最终目的还是经济需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了解时代动向?如在战争时期,做一幅花好月圆主题的作品,是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的,这样的作品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是不会有人去欣赏的。在现在这个和平年代,这样的作品受众面就会相对广一些,因为它没有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相去甚远。我们在进行文艺创作时,要了解我们的受众面,了解受众对文艺的需求。即使现代这个科技发达、进步的和平年代,也仍有很多人对艺术没有需求。
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的同时,要牢牢抓住受众面,艺术毕竟还是少数人的艺术,我们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能接受自己所创作的作品。但仍要建立一个受众群体,这样,自己的艺术才不是孤立无援的,只要有需求、有受众面,艺术创作才能源源不断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