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2020-12-07王晓霞

山西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感性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王晓霞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对“以人为本”概念的解读

谈到“以人为本”这个概念我想先从古希腊哲学的起源开始谈起。希腊哲学始于自然哲学,即哲学家们想要探索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这就是“自然哲学的起源”。而从苏格拉底开始,他认为研究这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他曾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人。”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苏格拉底开始研究人类本身,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教育也亦然,教育的问题也需要从“天上回到人间”,我们的教育在过去一直都是只重视人之外的一些东西,比如考试、分数、是否考上了重点大学,人的问题一直以来都被忽视,因此教育中人的问题需要被重新审视。

古代的哲学思想中也有“以人为本”的渊源。钱穆先生用中国古代的哲学语言描述为应培育学生有格天、格物、格心的能力,格天、格物都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格心则是人本身的心性。如今的教育应回到以“格心”为前提、为目的的中国古典传统。①如果用斯宾格勒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对人的第三维度的培育应当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他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说,人除了宽度及长度之外,还需要有深度,所谓深度,就是第三维度,就是人文维度。第一次文艺复兴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而现如今的教育问题则应当从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中解放出来,回归人性。我们的学生、教师,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家庭,唯一信仰的是考试,如果没有考上好的大学,人就丝毫没有价值。于是在这种极端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驱使下,我们学生的头脑被知识填满了,我们国家一次又一次的教改,要改教材、改方法,我们缺少的是知识吗?显然不是,不仅不缺,反而还太多了,我们需要为我们的精神信仰留下一席之地,那就是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重新审视人的价值。

二、“以人为本”与人文精神

在西方语言中习用的“人文”一词来自拉丁语“humanitas”,这个词既有“文化”、“教化”、“教养”、“文雅”的意思,又有“人性”“人格”、“人情”、“仁爱”的意思。

“以人为本”实际上也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②一般我们所理解的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要将系统科学的文化知识传授予学生,但这是教育的外在手段;教育还应实现其内在的更为重要的手段,那就是育人,实现人的价值,而不是仅仅满足社会或者个人的某种需要。人文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价值目的性追求。我们的教育应当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全人格的现代合格公民,这种公民需具有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曾非常明确而尖锐地提出一个问题:城邦国家“公办教育”是应“偏重于理智”还是应“偏重于道德性格(情操)”亚里士多德不反对教授儿童必需的实用知识,但是,他反对教育中的实用主义态度,强调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培育自由人的灵魂、健康的心理、强壮的体魄。他认为:“事事必求实用是不合于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的。”亚里士多德就强调儿童教育更为重要的是身心灵魂、成为合格公民,这一点而言,即使在现代的教育中也很难实现。如果教育只重科学精神,忽视人文精神,甚至科学精神本身也难以确立。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生命教育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在1917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由此开始就把美育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这里所讲的美育,应该是一种广义上的美育,而不仅仅是指一种艺术教育。我认为美育应该同生命教育结合起来,要让学生们学会如何去追求和建构自己的人生,同时也学会欣赏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觉得活着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这样他们才会珍视生命,才可能会实现人的价值。姚全兴提出“生命美育”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的另一个层面的解读。生命美育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审美生活、塑造健全的人格、提高和发展审美感受能力,通过审美活动,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使人更好地感受和体悟生命的意义。人首先是作为感性动物而存在的,因此生命美育要突出感性的作用,它应该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之上。传统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重理性轻感性的,而一个人不能只有理性,如果没有感性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人。

日本的生命教育值得我们借鉴。日本的电影《小猪教室》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电影讲述的是一位老师想让学生们理解生命的意义这个主题,于是决定和孩子们一起养一只小猪,从小养到大,然后把它杀掉,但是就在最终决定是否吃掉时,孩子们却面临了两难的问题,从心理的角度或者情感的角度来看,把猪留下来是合乎感性的选择,但是这样的话他们留给三年级的学生,但三年后,小猪依然要面临同样的问题;可是如果把小猪吃掉,孩子们又于心不忍。在这样一系列的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一定锻炼,对于道德、生命、责任有了一系列的理解,而且更加适应了现实的残酷。我在想如果这样一个主题的教学如果在中国的话,中国的老师会怎么教,而这样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在日本的有些高中还会开展这样的课程:学习用鸡蛋孵化小鸡,然后养育小鸡,最后吃掉它。初看起来,似乎是有些残忍,很多学生一开始也难以接受。但开设这门课的老师说:“我们通过养育、终结并吃掉生命这一连串的过程,是希望学生能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日本的生命教育成功在于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理性知识,而是让学生们去体验,体验后获得感悟。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日本从上到下对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视。很显然,国内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体现了对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忽视。如何培养学生从科学理性的教育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继而尊重生命,树立对珍视生命的价值观,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最好的教育,永远是通过生命影响生命,通过生命学会爱、学会善良。生命教育这一课,希望学校能给我们的孩子补上。

四、课程标准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回看我国,对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几年的课程标准中有了很突出的体现。我在研读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时发现,从2003 年的高中英语课标到2017 版的课标,最重大的改变除了提出核心素养之外,就是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2003 年课标的基本理念第一条是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到了2017 年,第一条理念变成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理念的提出意味着英语课程教学最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育人功能,育人是首位,其次才是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以及文化意识的关注。在2003 年的课程标准中,教学理念侧重于个性需求、自主学习能力、人文素养以及评价方式,而这此提出的立德树人也就意味着,国家开始意识到,没有育人这个前提,其他的教学理念都是一场空。

我想所有从事教育的人们,应该都有这样一种愿景,那就是我们未来的教育将使每一个孩子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长大,他们的个性和潜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然后会有一种更加合理地、公正地考试方式取代现行的考试制度,这就是我们心中的教育理想。读完李泽厚先生写的《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后,对他提出的一些教育观点表示深刻地认同,他提出“历史终结日,教育开始时”,③这一观点的看法就是教育将不再成为其他事务(如培育资本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专家),而将以自身即以塑造人性本身,以充分实现个体潜能和身心健康为目标,这将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终身所追求的目标。

注释:

①刘铁芳.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②周国平.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③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感性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概念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