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通感引领学生走进抽象绘画的实践研究
——以《心灵的融合—律动的抽象绘画》教学为例

2020-12-07包涵

赢未来 2020年4期
关键词:勋伯格康定斯基通感

包涵

上海市南中学,上海200011

1 研究背景

1.1 基于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转型需求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格塑造及价值观念提升,其凝练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养,促使美术教师的学习观从“学科本位”快速转向“学生本位”。

美术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本质是不断改变学习观的过程,王大根老师指出:其经历了“双基—学科本位学习”“三维目标—自主建构的学习”“核心素养—真实性学习”三个发展阶段。基于核心素养的“真实性学习”的学习观,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则集中体现在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审美感受。

1.2 基于初中艺术教材拓展融汇的单元建构引导

单元建构注重单元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注重单元教学内容与单元教学活动之间的联系,以合理的资源整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单元教学设计应具备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和综合性四个特征。

《心灵的融合-律动的抽象绘画》教学是笔者根据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艺术(美术)初二第一学期第二单元《创造现代生活》第五章节《肌理与材料》拓展与融汇部分的内容而设计。该单元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发现、赏析、体验肌理,尝试运用不同材质在对比统一中创作抽象作品,以此感受抽象艺术的形式感;运用通感帮助学生在抽象绘画和抽象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并以此为切入口,尝试运用抽象绘画作品的本体语言,引领学生理解抽象绘画,并尝试运用抽象语汇表达自己主观思想与情感,在创作体验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艺术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基于初中艺术教材拓展融汇的单元建构引导,《心灵的融合—律动的抽象绘画》教学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三教时。第一教时通过寻找、发现、欣赏自然界、生活中的肌理,感受肌理所隐藏着的艺术要素:粗糙与光滑、对称与和谐、变化与统一等。尝试运用对印法、刮纸法、转印法等艺术表现方式,体验肌理作为一种艺术表达语言方式所具有的独特形式;第二教时学生通过触摸各种不同的材质,体验它们带给自己的不同质感。尝试运用不同材质组合,发现不同材质在对比并置中所产生的对比与统一艺术表达,体验创作过程中带来的意外与惊喜;《心灵的融合—律动的抽象绘画》作为第三教时在前两教时中学生对组成抽象图式的肌理和材质有所体验感受的基础上,将结合音乐与绘画共性的认识,通过通感使学生理解视、听两种艺术可以完美的组合,感受到抽象艺术创作表达的自由。

1.3 基于丰富学生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判断力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的探索,都不可能绕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关注。不然,一切探索实践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亦或是成为将学生与课堂割裂开的教师的个人秀。八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方面已经具备基本的绘画和音乐的知识与技能,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能力及较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基于学情分析,笔者认为在单元教学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与发展学生审美判断力应成为教学的目标。

1.4 基于对已有课例的反思及尝试突破教学瓶颈的设想

初中艺术教材将抽象绘画的内容安排在拓展与融汇部分。通常相关内容的教授会以抽象绘画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的“热”抽象和蒙德里安的“冷”抽象对比为切入点,以人物、作品、艺术风格的介绍等知识性传授而一笔带过;或虽以通感作为理解抽象绘画的途径,听音绘图的方式表达情感,音乐的选择通常是喜悦、悲伤、激昂、舒缓等词汇可描述的“具象”的或“有调性”的音乐。为此,学生理解与表达抽象绘画的深度略显不足。

笔者认为初中学段抽象绘画教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如何理解抽象绘画和如何欣赏抽象绘画,通感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1)如何理解抽象绘画。抽象艺术的产生是艺术家进行艺术探索的结果,是艺术家追求主观情感与思想在艺术创作中更自由、更独特、无束无缚表达的结果。通感让抽象绘画的理解能够借助视觉符号和听觉产生联想。康定斯基的绘画作品摆脱了具体形的束缚,采用视觉艺术中点、线、面、色等纯粹的造型语言进行创作;勋伯格的作品打破传统有调性音乐,开创了自由无调性与十二音作曲法,两位艺术大师都在创作中尝试摆脱已有的“具象”表达模式,运用最纯粹的艺术语言表达主观情感,让艺术创作达到更自由的境界。他们孜孜以求,创新求变的研究与实践也大大推动了抽象艺术的发展。(2)如何欣赏抽象绘画。抽象绘画的欣赏强调审美主体的参与,抽象绘画作品中的点、线、面、色的排布、组织、变化通过视觉节奏和韵律传递给观者,同时审美主体在欣赏作品时又融入自身的主观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其间,审美通感的作用不可忽视。抽象绘画打破具体形象的束缚,给学生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运用通感引领学生走进抽象绘画的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 艺术通感是引领学生理解抽象绘画的阶梯

2.1 关于通感、艺术通感和审美通感

2.1.1 通感

通感又称“移觉”,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的感觉结合起来,“以感觉写感觉”,通过融合、交错、彼此挪移等思维模式,人的感觉经验产生的彼此沟通、相互转化的心理现象;是借助联想、想象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感受,其与审美和艺术体验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1.2 艺术通感

艺术通感是由对一种艺术的感受激起对其他门类艺术特征的联想、旁通,或由生活现实引起对艺术的联想。在抽象绘画教学中,能否充分运用艺术通感,引领学生理解抽象绘画?欣赏抽象绘画?体验抽象绘画?这是笔者实践研究的起点。

2.1.3 审美通感审美通感是审美中借助当前对象直接刺激引起的单一感觉转移或复合为另一些感觉形成整体感受的心理现象,是审美心理形式之一。在审美中最常见的是视听通感,一种是由视觉形象转移为听觉形象,并与视觉形象复合;另一种是由听觉形象转移为视觉形象,又保留了听觉形象。审美通感可以超出对审美对象的单一感觉、感知,形成综合性、整体性的感受,丰富、强化美感;可以提高美的创造力,尤其是提高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

2.2 抽象艺术和抽象绘画

2.2.1 抽象艺术

主要指20 世纪出现的一种广泛的艺术思潮和具有抽象思维或形态的艺术或艺术作品。具体体现在公共空间的抽象雕塑,如英国雕塑家亨利·斯宾赛·摩尔(Henry Spencer Moore)在剑桥菲茨威廉博物馆陈列的雕塑作品《斜倚的人形》;美术馆的抽象装置,如中国当代艺术家张鼎曾在复兴艺术中心展出的装置作品《超立方》;空间展演的抽象光影或焰火,如中国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于2014年8月8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的黄浦江面燃放的焰火作品《上海白日焰火》;抽象绘画,如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抽象画作品《即兴10》;抽象音乐,如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音乐作品《第二弦乐四重奏》等。

2.2.2 抽象绘画

绘画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描绘具体的客观物象,而是通过点、线、面及色彩,传达画家内在的、本质的精神世界。画家以抽象思维在画面中表现精神、思想和情感,通过点的大小、深浅、疏密;线的长短、粗细、曲直;面的大小、形状、分割;色彩的冷暖、纯度、块面、黑白灰对比等对人们心里、精神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2.3 康定斯基绘画与勋伯格音乐的关联

2.3.1 康定斯基

俄罗斯画家,现代抽象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他在音乐艺术中得到美学的启发,在绘画活动中体现音乐性与精神价值。他的绘画理念为现代抽象美术艺术发展带来革新,其经典著作有《论艺术的精神》、《点、线、面》等。抽象绘画作品主要分为印象、即兴、构成三大系列,如本文涉及到的《构成8号》、《即兴10 号》等作品均为其代表作,因作品风格与荷兰画家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理智、冷静的“冷抽象”相反,故被称之为“热抽象”。

2.3.2 勋伯格

奥地利作曲家,西方现代音乐的领军人物,先后开创的自由无调性与十二音作曲法引发了20 世纪音乐的深刻变革。他的创造天赋和革新精神,不仅使他成为表现主义音乐的主要创始人,还为他在表现主义绘画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其代表作有《钢琴曲三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和本文涉及的《五首管弦乐曲》(第一首无调性管弦乐作品)、《第二弦乐四重奏》等作品。

2.3.3 康定斯基与勋伯格的关联

表现主义是20 世纪初的一种艺术思潮,表现主义时期的视听艺术有着高度一致的美学追求,相似的表现形式。这个时期音乐与视觉艺术联系非常紧密,视听艺术全方位交融。康定斯基和勋伯格是表现主义潮流中视听艺术的代表人物,两人的美学追求与创作理念极其相似,这一时期对抽象绘画和表现主义音乐的互动融合做了大量的尝试,勋伯格的主要身份是作曲家但同时也在学习绘画;康定斯基的主要身份是画家,学过钢琴,还是一位大提琴手。他们对艺术有着共同的理解,体现在审美原则方面关注“内在精神”;创作技法方面打破传统“非理性”。

3 运用通感引领学生走进抽象绘画的实践

3.1 运用通感提高学生欣赏抽象绘画的能力

3.1.1 触觉与视觉通感的建立

(1)运用触觉与视觉的结合感知肌理

教学中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不同的物品,如树叶、树皮、瓦楞纸、麻布等。通过触摸活动,说说不同的感觉,认识触觉肌理。然后引导学生创意拓印这些物品的纹理,观察比较认识视觉肌理。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从对肌理和材料质感的直观感受到肌理的制作、材料的综合应用,通过欣赏、体验、实践、感悟,发现和认识肌理与材料不仅在自然与生活中会产生视觉质感,而且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创造,还会给人带来艺术的美感和精神享受。

(2)感悟肌理形式美的抽象性,请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拓印

教学中学生尝试运用对印法、刮纸法、转印法等技法制作了肌理作业,体验了肌理的艺术语言表达,感受了肌理带来的形式美。同学们用各种方法创造的肌理美在于奇特而富有变化的形,在于有虚实浓淡变化的点,是那些长长短短,疏疏密密变化的线,树叶的形已模糊,麻袋的形已不存在,但是一幅具有形式美感的作品的美是具有抽象性的。

同学们创作出的具有抽象性的肌理作品,但还不能称之为抽象画。因为抽象绘画是作者摆脱具象束缚,主观上主动运用点、线、面、色等绘画语言表达情感的自由创作行为产生的。而肌理作品形式上虽然已经具有抽象绘画的特征,但创作过程通常是“不自觉”的偶得,其本质是不一样的。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同学们理解肌理的抽象性,开始尝试走近抽象绘画。

(3)巧用作品对比,初识抽象绘画

笔者从学生肌理作业中遴选出三幅,加框装裱,以作品的形式陈列,创设“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学习情境,请“作者”谈一谈自己创作过程和情感表达。

学生A:我用银杏的叶子作为创作素材。秋意渐浓,校园里的落叶也多了起来,而银杏叶特有的金黄颜色、形状和叶脉,为我表达对秋的“印象”提供了灵感,所以尝试采用拓印法,通过重叠和轻重变化创作了这幅作品。

学生B:我先将铅画纸用水打湿,然后将水粉色晕染上去,通过水的自然流动和颜料在打湿得纸面上自行扩散,形成了这张画的效果,画面给人以海面激荡的感觉,是一种“即兴”而自然的呈现。

学生C:我想在宣纸上制作肌理效果,因为水分太多,预想的效果没能呈现出来。但同时发现,被水浸湿的宣纸撕成条状,交错粘贴在铅画纸上,再加上色彩的晕染,产生了有起伏变化的独特肌理变化。这种反复尝试、经营画面后不期而遇的偶得给人以独特艺术美感。

分享后,将三位学生作品与康定斯基作品(印象、即兴、构成)做了比较。笔者首先介绍了三个系列作品的内涵:印象是对人和物或外部自然的直接反映;即兴是对主观激情的诠释或内在性格的偶发表现;构成是对缓慢形成的感情有意识地造型化创造。大家发现,三位同学所分享的创作过程和这三个系列作品有相似之处。此环节,笔者在学生肌理作品和大师作品两者间找到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的共同点,消除同学们对抽象绘画“不可知”的主观距离感,对抽象绘画的认识更近了一步。

(4)以冷暖感觉命名的抽象绘画种类

出示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作品,请同学们谈谈对两位大师作品的认识?在作品里找到了哪些绘画语言?在同学们的交流中,表达总结出,蒙德里安作品是点、线、面、肌理有规律的交错。构图简单、理性、冷静而有秩序,给人以冷的感觉;康定斯基作品是用线、色、形的动感、力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来表现内心的感觉、情绪、精神等抽象的内容,给人以热的感觉。这种视觉和触觉建立的通感,将抽象绘画命名有“冷”“热”之分。从画面中提炼出的抽象绘画本体语言点、线、面、色,则表达了抽象绘画是艺术家摆脱了具象的形,而自由创作的产物。

(5)借用系列作品阐释抽象绘画的情感性

图像的识读旨在辨析、挖掘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容、观念或象征意义。为了让学生对抽象绘画有一个初步的认知,笔者采用对比赏析的方法,既有抽象画家之间不同画风的对比,也有同一画家具象与抽象作品演变的对比。

出示蒙德里安以“树”为主题的从具象到抽象的系列作品和康定斯基印象、即兴、构成三大系列的抽象作品,蒙德里安的作品从写实表形到抽象达意,从关注物象的具体造型,转为关注内在情感表达。康定斯基则主张舍弃物体的形,以色彩及点、线、几何形体来构成画面,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和观念,甚至希望表达某种音乐感。这种绘画中所要表达的音乐感,或许就是我们理解抽象绘画的一条重要途径。

3.1.2 视觉与听觉通感的建立

图像识读是一个“寻求理解”的过程。图像识读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的分析与判断,进而理解作品。笔者将图像活化,制作成点、线、面变化的动画,增加识读的趣味性,以康定斯基作品《构成8》和以勋伯格《钢琴组曲》为素材制作的视音频,搭建起学生通过“通感”理解抽象绘画和音乐关系的桥梁。

康定斯基构成系列是指经过反复地推敲和长时间的制作,造型化了的内在感情的表现。《构成8》的画面体现出作者运用点、线、面、色反复经营布局的思考,追求画面的平衡与有序,通过绘画本体语言的组织、变化、经营等,表达音乐的流动性。

(1)无声视频活化图像,运用问题引导建立视听通感

笔者首先播放以康定斯基《构成8》为元素的无声视频,学生用视觉感受音乐。提问“你能从画面中体会到音乐吗?感受到怎样的音乐,尝试说一说,我们可以伴随着动画视频通过绘画语言来谈感受。”学生回答“体会到了画面的音乐感,感觉黄色有锐利感、扩张感、可能代表强音;圆形感觉是浑厚的音符;波浪线、直线代表干脆的音……”

(2)主观想象丰富音乐,运用造型元素建立视听通感

随后播放勋伯格钢琴曲音频,学生用听觉感受抽象绘画。提问“你能从音乐中想象到画面吗?想到怎样的画面,尝试说一说,用绘画语言表达点、线、面、色彩、形状;同时,说说你的情感体验。”学生回答“可以感受到音乐中的画面。画面中呈现出大小不同的点;平直、曲折、弯曲的线;有代表稳重的方形、平缓的圆形或者尖锐的不规则形状……”;最后播放配有勋伯格钢琴曲音频,以康定斯基《构成8》为元素的视频。提问“请大家谈谈你能在画面中感悟到音乐吗?在音乐中能感悟到画面吗?为什么产生这种感觉?”学生回答“能够感受到画面和音乐之间的关联,这种韵律感、节奏感,还有情感的表达……”

通过勋伯格音乐和康定斯基绘画的音配画的环节体验,同学们已经感受到抽象绘画的音乐性。抽象绘画更重视内心情感的表达,审美理念倾向“内在表现”。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现象称之为“通感”。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通感就是使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互相沟通,互相转化,更好地理解感受各类艺术形式。在这里同学们将视觉与听觉互通,为更好的理解抽象绘画插上了翅膀。

(3)运用艺术家的创作轶事佐证通感是连接绘画与音乐的桥梁

在文化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抽象绘画.伴随着勋伯格《第二弦乐四重奏》的播放,笔者对康定斯基与勋伯格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声情并茂的诵读了一段两人之间关于抽象绘画与音乐情感共鸣的书信:“在您的作品中,即便是以一种不确定的形式,实现了我一直在音乐中苦苦寻找的东西。在您的创作中,穿过各自命运的独立的过程以及每个生命的内在生命,正是我试图在绘画中找寻的......”进一步打开了学生们的感官体验,强化了“通感”的感知和对抽象作品的文化理解。

“通感”这座桥梁连接了绘画和音乐,使视听觉这两种感官有了沟通,为更好的理解康定斯基的抽象绘画找到了一条途径。而视频中的作者康定斯基和音频中出现的音乐作者勋伯格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相遇和共同艺术追求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1911年,康定斯基来到了德国慕尼黑,有幸聆听了勋伯格在新年音乐会中的曲目《第二弦乐四重奏》,该音乐不同于传统有调性的音乐,而开创了无调性音乐,通俗的讲有点类似于我们绘画中的抽象绘画,引发了康定斯基强烈的情感共鸣,两周后他将这种感受用画笔凝固在了画布上,创作了《印象3 音乐会》。两位在绘画和音乐领域的先锋艺术家之间深厚而关键的友谊自此建立。

康定斯基的作品《印象3 音乐会》以不同的色块和线条的组合,将听觉感受转化成视觉化的方式来表达音乐会的氛围。不同大小的色块和粗细长短的线条组成的画面让人联想到音乐中各种乐器的音色和旋律,而色块的大小、明暗和排列又赋予画面一种节奏的律动感。画作感觉表达了人们听完音乐会后脑海中的景象。

3.2 运用通感引导学生体验抽象表达的实践

3.2.1 理解表达点、线、面、色变化产生的音乐性

(1)点的形式美感

教学中笔者选取康定斯基作品《几个圆圈》,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学生说:“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疏密不同、深浅不同的圆;也可以把圆看成一个个点……”。还有学生说:“最大的蓝色的圆感觉冷静,里面黑色的圆深不可测;最大的圆与各个小圆从大小、冷暖色都形成鲜明对比;大小圆互相交错……”有学生补充说:“给人感觉沉稳的音律里有不断跳动的小音符,好像大提琴声音的低沉里加入了小提琴、三角铁等声音,充满神秘感”,交流之后,同学们总结出可以用抽象的“点”的形式去表达思想情感,通过“点”的形状、大小、深浅、疏密、聚散、重叠等形式,表达抽象绘画的形式美感。

(2)线、面、色彩的形式美感

选取康定斯基作品《即兴10 号》,该作品现藏瑞士巴塞尔贝耶勒艺术基金会。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总结出线的长短、粗细、直曲;面的大小、形状、分割;色彩的块面对、纯度、冷暖、黑白灰对比以及它们的疏密、聚散、重叠等形式都可以表达内心情感和音乐性。如:康定斯基把色彩当作音乐中的音响。他谈到他最喜欢的蓝色时说:“在音乐上淡蓝相当于长笛,深蓝相当于大提琴,如果更深的蓝色,则是低音提琴了。一般说来,从蓝色的深沉和庄重这点上说,它和管风琴非常相似”该作品是康定斯基彻底摆脱具象的束缚,笔下的点、线、面、色彩获得空前解放,突破了视觉艺术受控于肉眼所见的瓶颈,开辟出更广阔的心灵空间。

3.2.2 聆听心声,绘出感受

“图形”和“影像”是图像的呈现方式,前者着眼于“形”,后者着眼于“像”;前者可以理解为事物或对象的形状、形貌,后者则是人的视觉系统所接收的、在大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或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色彩。

聆听心声,绘出感受。课堂作业的设计,笔者创设情境,播放交响乐团演奏视频,请同学们当一次康定斯基,聆听勋伯格《五首管弦乐》,尝试运用点、线、面、形、色等绘画语言表达和诠释自己情感体验。本着创设情境,“像艺术家一样创作”的美术课堂教学体验,同学们将前课制作的拓印作品作为创作的媒介(为了让学生能够尝试、体验康定斯基油画创作的媒材,教师专门准备了小的油画框,先请同学们在上面用拓印的办法制作肌理作为底纹),伴随着交响乐团的演奏,使用大号勾线笔表现点、线、面的结构,再用丙烯颜料赋彩,学生身临其境,自然而然的打开思维、充分自由的表达,如艺术家一般将内心感受通过艺术活动的构思物化、活动外化为一件件作品,在体验实践中感悟美、理解美、创造美。

4 结语

在康定斯基的论著中,特别指出音乐与绘画之间存在某种特定关系,他提出:虽然各类艺术均出现表现形式的差异化,但是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譬如声音展示内容、方式展示内容、色彩展示内容,以及语言展示内容等。艺术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能够打破各种表现方式的束缚,能够展现出艺术的共性表现特征。康定斯基对于艺术的解读,以及对于“通感”的运用,为我们理解、赏析、表达抽象绘画提供了有效途径。

教学层次感的“厚度”与人文性的“温度”,以学生本位的学习观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真实性学习,进而找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勋伯格康定斯基通感
说通感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收藏康定斯基
种族身份、道德主体与救赎的哲学意义
——评《勋伯格与救赎》①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勋伯格:伟大的音乐革新者
从d小调弦乐四重奏谈勋伯格的早期创作观
浅谈抽象主义先驱瓦西里·康定斯基与包豪斯的艺术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