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逻辑*

2020-12-07左淑芳付晓男

山西青年 2020年1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青马中华

左淑芳 付晓男

1.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青年正面临着“拔节孕穗期”的考验,疾风知劲草的背后离不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助力。在培养过程中,应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育人媒介,加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与日俱增,造就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中的现状

随着团中央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热潮高涨。2010年,全国20多个省市相继拉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帷幕,到2015年,涉及全国大多数高等教育机构的青马工程已成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常态化、重点性工作[1]。“青马工程”相关文件的出台也意味着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乃是民族大计。

但在如火如荼的培养的过程中不少高校仅停留在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两个维度,存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的问题。纵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都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2]。所以基于理论与实践培育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高校在青马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在培养内容上补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培育具有中国气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目标。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可行性分析

(一)从滋养内容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具有融通之处

培养过程中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已是现状,拾遗补缺,能不能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着眼于二者的融通之处。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认识又可以反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马克思强调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知”与“行”关系在实践观中的体现[3]。“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与“行”相辅相成的关系。新时期,应秉承“马魂、中体、西用”原则,吸取二者精髓,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使其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同时,将所学用于实践,培养其在伟大复兴潮流中立住脚跟的能力。

2.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肯定了人的价值及其对历史的推动、社会的发展的作用,强调“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拥有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4]虽然,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着封建烙印,但其核心内容却是“以民为本”[5],将民众放在重要位置,如“水为舟楫旱为霖,社稷生民注意深”“广将求利益,苦乐救生民”。高校学生干部不仅是学生群体的典型代表而且也是“青马工程”的主体[6],其中多为预备党员、党员,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的重担。所以在培养过程中更应注重“以民为本”思想的灌输,使其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意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听取并反映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

3.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敢于斗争思想具有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包含着敢于斗争的思想[7]。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问题必须通过革命和斗争才能得到解决。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历史上,从反对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与压迫的农民起义到民族危难之际的一系列改革、革命,中华民族始终以其独有的傲骨与气概同强权、凶暴的势力血战到底。如今正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中国梦的实现需要青年在追梦路上敢于同矛盾冲突作斗争。从广大青年中着力培养出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则更应该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而该本领的增强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二)从滋养的目标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马工程”具有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青马工程”都是以培养具有修己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的人才为目标,聚焦二者培育目标,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1.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

《礼记· 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着眼于自身,不断提高自身修为,从而管理好家庭、治理好国家,实现使天下百姓饱食暖衣、安生乐业的志向,即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个人先修养身心,如此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正所谓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修齐治平、家国情怀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二者对个人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要求其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于礼,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紧密相连。“青马工程”的实施是为了保障我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提供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8]。通过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展围绕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路线方针等重要课题的分层教育、工作实践能力的分类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培育一批“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的后备军。

2.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前进、发展的前提保障。纵贯全局,无论是党中央描绘的从现在到本世纪中叶的部分宏伟蓝图,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过程中所反复强调的创新的重要性,了然于目的便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回望中华民族的发展变迁就是回顾一部创新求变的历史。从早在商汤时期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盘铭,到“曹冲称象”等经典故事的脍炙人口,再到四大发明的诞生等无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新求变精神激励的结果。“青马工程”作为团中央为确保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取得成功,而在广大青年中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点工程项目,其培育和造就什么样的人,影响重大且深远。“青马工程”需要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敢为天下先、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借助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使其在激荡的大环境中能够激发创新潜能、坚定创新信念、发挥创新胆识、释放创新激情,使其在自己的领域里干出惊天动地事[9]。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途径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工程的“任督二脉”,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打通”作用。

(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围墙作用

基于“青马工程”精英培养,以精英带动全体的性质,在培养之初就应根据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现实关切,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围墙作用抵御不良思潮,促马克思主义信仰之花开放,再以精英带动全体实现墙内开花墙外香,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带动全体青年学生的“金字塔型”格局,以走出“信仰之厦将倾,无完卵”的危境。

(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道作用

文以载道。经典著作的阅读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有效途径,是掌握基本理论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运用该理论能力的核心要求[10]。借助与马克思主义融通的内在机理,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载道作用,用中国话、中国故事去阐释和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将政治语言、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对接,用软的表达去摆硬事实,讲硬逻辑,促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好地学习、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

(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蕴文学、医学、哲学、艺术、法学等多个领域,孕育了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等瑰宝,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内向型发展等特点。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过程中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作用,如将传统文化和哲学辩证思维融入青马教学课堂、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氛围、借用科技手段搭建优秀传统文化在线学习平台等[11],避免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形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利用“土爰稼穑”的特性不但可实现,而且能够实现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源源不断的滋养。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青马中华
创新“青马工程”实践持续夯实“青马工程”广州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入高校“青马工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