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文化“微传播”融入高校美育工作的建构路径探析*
2020-12-07胡盈
胡 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一、红色革命文化的涵义
在研究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特点之前,我们应该先明晰什么是红色革命文化。根据学术界的研究,红色革命文化主要被界定为两种,即广义的红色革命文化和狭义的红色革命文化。其中,广义的红色革命文化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运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总和;狭义的红色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所创造形成的以革命精神为核心,以红色革命历史、红色革命人物、红色文艺和红色遗存等为载体的革命文化。
在对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综合的情况来看,本文将红色革命文化总结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独具一格、内容丰富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遗产、历史遗存以及红色革命人物。这些文化遗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红色革命历史的积淀和情境再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光荣历程,展示了无数革命英烈可歌可泣的辉煌故事。
二、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现状
红色革命文化由于其先天的叙事宏大和历史厚重感特点,较普遍地存在于红色纪念场馆、会所以及广播电视媒体、纸质书籍中,再就是民众口口相传的红色革命旅游景区之中,大部分的红色革命文化需要依托革命时期一杆枪、几封旧书信和无数张对情景再现的图片或者表演形式实现,这些形式都难以将当年革命故事的轰轰烈烈和惊心动魄客观展示和传达。在笔者针对青年学子进行的红色文化传播及红色旅游景点的问卷调研中发现,大部分青年学子认为目前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不够生动有活力,约三分之二的青年人不愿将红色革命旅游景点作为自己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就中国目前的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个不足:
(一)红色革命文化产业实力不强
大部分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生根于红色旅游景点和各大革命圣地,而我国的旅游业及红色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晚,产品开发较为单一,多以静物展示、橱窗介绍、沙盘模拟等静态的方式呈现红色革命文化,这种呈现方式较为呆板沉闷,难以吸引大部分游客的兴趣,更难以生动展现当年那段革命历史的惊心动魄,红色革命文化旅游景点的开发培育力度不够;衍生于红色革命旅游业的红色革命文化产业就更是呈现出开发力度薄弱、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文创产品单一,红色革命文化产业园较少较偏,产业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集中于传统的纸板制造及衍生产品零售、批发;除开各大官方影视剧的制作,红色革命文化产业在艺术展现、动漫游戏等网络数字传媒领域缺少领军企业。
(二)红色革命文化网络影响力较弱
红色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是指通过现代网络技术,在各大网络平台(包括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平台)进行生动形象的、多维度、全方位的宣传和展示。从笔者搜集的资料来看,目前有一部分红色网站进行如火如荼的宣传,比如“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红色文化网”、中国红色旅游信息平台——中红网(也叫毛主席纪念网)、中央文明办创设的“中国文明网”下设的“红色文化”版块,其他大多属于一些市、县、区政府在政府信息公开网中创设的子版块。针对这些网站的浏览量和网页内容、模块分析,普遍存在网页浏览量不够、网页设计“千篇一红”的美观度欠佳的问题,难以有效吸引人们的持续关注,难以保证受众对于网络发布产品更新、推送的粘合度。总的说来,红色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主要集中于单向度的主动发布和传播,网络影响力和传播受众的参与感较弱。
三、红色革命文化网络传播的必要性
2018年8月,北京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我们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在网络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由于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红色基因的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理所当然是我国主流文化的风向标,长期以来在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纸质媒体、期刊书籍、各大官方会议和研讨中占据着重要席位,发挥着引领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以“移动互联”为特征的网络传播给红色革命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契机,红色革命文化也应顺应时代变化,从传统媒体不断向互联网延伸。
(一)有利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平台由于其上传、发布的便捷性和审核的无序性,经常出现各种异类传播思潮;甚至各种境外网站故意发布一些曲解历史、不尊重事实的报道,常年向网络用户输送负面反动思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和祖国建设的英雄事迹进行诋毁歪曲;一些博眼球、唯流量的自媒体更是在网络上虚无革命历史、贬低革命英雄人物、扭曲红色经典。这些哗众取宠的虚假、不实信息给网络用户造成极大的困扰,尤其是对青年一代,他们出生在和平年代,对红色革命文化本身的体验和认知较为缺乏,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他们对传统媒体也关注较少,几乎大部分信息获取渠道都是通过互联网。因此,红色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历史虚无主义激烈交锋的体现。
(二)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媒体中的红色革命文化由于其发布的官方化和叙事宏大,呈现出难“走下神坛”的特点,人民群众主要是被动接受,了解政府机构和权威部门发布的红色革命理论和红色革命人物宣传,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可也是呈现自上而下的学习趋势。在网络时代,红色革命文化的网络传播则打破这一藩篱,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自发在网络学习、了解红色革命遗址,认识红色革命英雄事迹,遥远的故事和人物从红色革命场馆和纪念会所被具象化,走近人民群众身边,他们的精神和事迹转化为具体的图片、音频和生动感人的故事和视频,比在纪念场馆和会所呈现更强的视觉冲击,更引人入胜,更能启迪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思考与感恩;也打破了必须到纪念会所、场馆才能学习到红色革命英雄事迹的藩篱,网络受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瞻仰。
四、网络视阈下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实践和创新路径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更迭,给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输入提供了多元化的渠道。既然红色革命文化在互联网的传播如此重要,是大势所趋,那么应该如何依托新媒体开展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呢?应做到几个转变:第一,转变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输出方式;第二,转变传播人员的传统思维、创新传播理念。从传统的媒体传播到网络传播红色革命文化,应发挥网络空间的特点和灵活性,将宏大叙事以知微见著的讲述,以贴近生活的“网言网语”进行诠释和演绎。
(一)搭好网络平台
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除了搭建红色网站以外,还需要多视角建设传播平台,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这也顺应了目前的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在网络时代发展初期,通过各大网站和论坛等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在电脑中通过输入网址或者点击链接等方式进入某一网站;而现在的移动互联时代将更多的讯息短、平、快地反映至移动通讯工具之上,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网站等了解各种讯息。因此,红色革命文化传播的方式也须应时而变,应势而新,遵循网络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覆盖网络受众。具体来讲,包括建设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微视频平台账号等新媒体应用以及学习研究宣讲平台,在各大平台上运用评论、访谈、新闻报道、故事分享、短视频传播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持久的宣传;同时线下组织经典诵读、文艺展演、红色歌曲传唱、微党(团)课等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在各种演绎过程中进行网络直播或者摄像剪辑,形成新闻报道或者故事综述,直接或者间接发布于网络媒体上,加大线上与线下的互动,增强活动的参与度和红色文化的激励性。
(二)讲好红色故事
“共青团中央”在2019年7月通过公众号发布了多个小故事,分别是《这座“红军坟”里安葬这一位“小神医”!他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长征中有一个“绝命后卫师”,你可曾听过他们的名字?》、《两次感染,三次截肢,他拖着一条腿走到了陕北》、《“红色特工”冷少龙:曾被家人误解,32岁英勇就义》等红色故事,选题非常小,但是行文流畅,真挚感人,能真实从个例着手反映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布的每一篇红色故事,跟帖留言、点赞的群众均有十万多人,很好地实现了教育意义和效果。过于宏大叙事的艺术表现形式容易让人感觉内容空洞,红色革命文化传播者应学会“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里做文章”,深入细致地对细节进行描述,选择小的题材,让理论说教变成有趣的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进行网络图片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影像资料的整合,把革命历史、革命人物事迹以点及面的讲好,以小寓大,知微见著,让红色革命故事和革命人物更有血有肉更饱满。
(三)说好网言网语
在进行网络资讯、网络访谈、网络案例、网络专栏、微党(团)课、微视频等方式实现信息的全面覆盖的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传播理念,拒绝说教色彩浓厚的传播方式,多用“网言网语”,由灌输式的传播向双向交流对话式的叙述,制作一些生活色彩浓厚的表情包和图片,通过加入一些短小精彩的视频和情景模拟再现,更好的适应网络受众短、平、快的阅读习惯和传播特征;另一方面,红色革命文化传播者及时关注点赞率、阅读率和转发率等有效数据,对受欢迎程度高的作品进行分析总结,总结其传播语言特点和文化输出方式,调整传播思路,保证网络受众与传播媒介之间的粘合度和持久度。
(四)挖潜红色素材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除了挖掘历史上有名的红色人物和红色故事的素材以外,每个传播者还应结合地域实际情况和受众本身,挖潜更多身边的红色素材,“讲故事”从“讲好身边故事”开始。因为,各大媒体中广泛传送的红色革命经典大多是同一时间段洗礼式的推送,网络受众容易出现麻木无视的情绪。身边的、熟知的红色革命文化经典和人物能唤起网络受众的记忆,让他们更有代入感和身份认同感,更愿意聆听,在心灵上进行情境的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