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研究

2020-12-07刘思媛卢恒吉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9期
关键词:靖西提线木偶木偶戏

刘思媛/卢恒吉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靖西的壮族提线木偶戏具有浓郁的壮族特色,提线木偶戏艺人一人分饰几角,用壮语作为主要演唱语言,演唱时多用“呀哈嗨”为衬腔。无论是在木偶服饰方面还是独特的壮式唱法方面,都体现了壮族人民的卓越风采,靖西提线木偶戏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靖西提线木偶戏起源与发展

关于靖西提线木偶戏的起源众说纷纭,靖西提线木偶戏究竟源于哪一种传说,难以定论。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靖西提线木偶戏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部将张天宗率师来到靖西旧州街定居,军营之中常表演木偶戏,后来靖西本地的艺人将木偶戏套上了壮话和本地曲调,就成为了当地的“土戏”。其二,宋代末年靖西旧州有一个姓梁的壮族人,假扮汉人到桂林考试,后被主考官发现,以壮人不能参加考试为由治了罪。回家之后他把自己的遭遇编成词,用“末伦”调来演唱,他用木头代替人,效仿京剧做出各种人物形象,给它穿上好看的服饰,木偶戏就由此产生了[1]。其三,在清朝中叶,在曼巷(今靖西新靖镇亮表村大晚屯)有一个叫岑公继柳的人,年轻时在越南老街观看了从云南请来的木偶戏班的演出,回乡之后用靖西土话模仿表演木偶戏,而后,岑公继柳便成为了靖西提线木偶戏的第一代表演师。在现今靖西亮表村民族文化广场的石碑上,也记载了岑公继柳传承木偶戏的事迹。其四,清朝时期,在靖西同德乡足表村,第一代表演师廖瑞麟、张公孟柄他们把木偶当作“演员”,以凳子为戏台,开始表演“板凳戏”,后来由第二代表演师廖绍文、第三代表演师廖植璜、第四代表演师冯正明改用提线木偶表演。以上几种说法各不相同,据靖西福巷的石碑记载和文字资料来看,起源中关于岑公继柳是第一代木偶师的说法可信度较高。

靖西的福巷(靖西亮表村大晚屯的一个小巷子)是桂西南提线木偶戏的发源地。福巷提线木偶戏从清代起,到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更替,沿袭至今。自2005年以来,福巷又把原有的木偶戏班改建成为融合多元化艺术元素的演出团队。福巷以提线木偶为主体,融入壮剧、歌舞、曲艺、山歌等多种艺术元素,积极开展了各种演出活动。

随着提线木偶戏观众的减少,靖西提线木偶戏演出的次数也急剧下降。据靖西亮表村提线木偶艺人李克文回忆,现所剩的木偶戏传承人很少,现今只有到春节才会进行演出,演出时间多为一到两个晚上。在缺乏市场、传承人减少的情况下,提线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蜗步难移。

二、靖西提线木偶戏的艺术形态

(一)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工艺形态

从靖西提线木偶戏的造型上来看,除了借助演唱者的唱腔韵味来烘托表演的氛围,更为重要的就是在木偶身形上体现出的工艺形态。

在服饰方面,通常在表演中呈现出的木偶形象的着装是整个演出中的点睛之笔。大多数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木偶服饰古老而又各具特色。一方面,依据传统形式制作木偶戏人偶服装。通常,女生多穿白色和花色的衣服,但衣服上没有龙凤彩花样式的图案。武将则戴盔披甲,正面人物则穿华丽衣服,反面人物衣着朴素,并戴皮帽。另一方面,制作者会借鉴、模仿电视里的人物来制作木偶。木偶由演唱者自己制作,衣服则由裁缝加工。制作木偶戏的过程复杂且精细。制作木偶最困难的步骤则是雕刻人物的头部,制作者先要找到合适的木头,并将其晒干保存,最后才能进行雕刻的工序。

在众多木偶戏形式下,相对其他地方的提线木偶戏来说,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木偶操作较简单。靖西提线木偶的作幅度较小,动作较少,表演形式也较为简单。

靖西提线木偶一般用柚子木或银木雕成。根据人物个性的特点,用墨描绘五官,肩架配衣服,并在衣服双袖、双肩和背部系上细绳,系上端链接挂钩把手,由表演师操纵动作唱演。人物有“文武”、“青衣”、“小生”、“须生”、“丑生”、“红脸”、“花旦”、“刀马旦”、“润门旦”等。脸谱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忠奸分明,男女老少各有特征。

(二)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戏剧、音乐形态

靖西提线木偶戏没有预编的固定唱本,表演师在演出前看小说,记住对话、情节,登台后随编随唱。戏目大都取材于古典小说《封神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白蛇传》等。近年来,表演师们演出民间故事和现代戏目,丰富了提线木偶戏的内容。如《瓦氏夫人》近年来也成为靖西亮表村提线木偶戏表演的热门剧目。

靖西提线木偶戏形成自成一派的表演戏台形式。表演时,在露天空地用木板等围搭舞台,台内挂上幕布作为舞台背景,表演师傅在幕后面从上方探出木偶操纵唱演,演出时表演师一人分饰两个提线木偶角色和用两种唱腔唱出台词,这是表演师们的基本技能。木偶戏角色出台以及“千军万马”均由表演师一人操作演唱,既有类似旁白的情节叙述,又有现场动作的精彩表演。

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唱词语言,均用壮族民间诗韵格律。属板腔体和联曲体结合形式。在访谈老艺人时了解到,木偶戏的调子是由演唱艺人研究,将普通话变成本土方言,再做出更改。其音乐和唱腔分为:开场曲、平板调、平高调、叹调、彩花调、喜调、诗调、哭调、扫板、高腔等,又是穿插巫伦调、下甲山歌等。一般表演用叹调最多。

靖西提线木偶戏的演唱歌调具有独特且色彩鲜明的艺术特征。提线木偶戏演出也经常使用下甲山歌调,其流行于靖西县城周边以及东南部的水稻耕作区,使用的语言是德保、靖西土语的靖西下甲佯话[2]。

表演时常使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马骨胡、二胡、三弦、秦琴、木叶、锣、钹、镲、木鱼、鼓等。有时演奏还会佩戴刀、枪、剑以烘托表演的氛围,且每到一个片段开始或结束都会敲锣来过渡到下一个表演片段。

三、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功能

戏剧表演和创作与其所在地的社会、自然和人文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靖西提线木偶戏作为南路壮剧的代表之一,有着浓厚的壮族特色。

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剧目内容主要取材于各类历史、小说、民间故事以及本地人自己编写的壮剧,如《杨家将》《瓦氏夫人》等。靖西提线木偶戏采用当地方言进行演唱,当地观众对戏剧内容易于接受理解。村民们在观看提线木偶戏的同时,也了解历史,丰富知识。

提线木偶戏作为当时颇受欢迎的一种戏剧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观众进行道德的宣传。靖西提线木偶戏的表演剧目如《三国演义》《昭君出塞》等,内容本身就有教育民众的意义[3],劝人为善、教人忠贞等道理出现在提线木偶戏的表演中屡见不鲜。借戏剧表演的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对观众进行伦理道德的宣传教育。

据靖西市文化馆馆长莫福校介绍,靖西提线木偶戏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在解放前后时期。当时的媒体发展远不如现在,电视、电脑、手机的使用也并不普遍。在科技欠发达的年代,人们的娱乐形式也不如现在多姿多彩,而在靖西,提线木偶戏就是人们消遣排忧主要方式之一。在没有电视的地方,提线木偶戏就成了电视最好的替代品,人们可以通过观看木偶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共鸣,

四、靖西木偶戏的传承现状

提线木偶戏作为一项文化艺术载体,一直广受群众的喜爱。但随着时代变迁及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些古老的艺术文化也濒临传承的困境。

靖西提线木偶戏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戏剧文化特色,延续着700多年的历史。如今,文化主流更新换代的速度日趋益增。靖西提线木偶戏面临着多重方面的传承及发展的阻碍。

靖西市博物馆馆长卢山和文化馆馆长莫福校介绍,目前博物馆收集和考察木偶存在的困难之处是:一,如今提线木偶戏不再是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所以收集到的木偶资源极少。表演木偶戏的艺人相对以前来说较少了,较难收集素材。二是保存情况。只有在节日、在逢年过节艺人们才会偶尔表演提线木偶,所以提线木偶现在保存的现状不完整。且新做的木偶比较少,基本上延用旧的,而旧的保存不当的话,造成一些腐坏、损坏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三是观众减少的原因,靖西提线木偶戏的一般表演仅仅是几个偶人在台上操控,不如其他地区的木偶能够做出各种各样比较精彩或者高难度的动作,且当代青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本土的文化没有多大的兴趣。

靖西亮表村提线木偶戏艺人李克文回忆到,靖西木偶戏生存现状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当地流传木偶戏传承人难以传宗接代。从靖西文化馆馆长莫福校的访谈中了解到,亮表村的封建迷信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靖西提线木偶戏的传承。

结 语

靖西提线木偶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壮族的文化瑰宝,在壮族语言文化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价值。针对当今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困境现状,重视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传承势在必行。政府部门应提高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视度,定期拨款给与靖西提线木偶戏艺人补贴和完善提线木偶戏设施。除此之外,靖西提线木偶戏还需融合现代化的表演形式,增添木偶戏的趣味性从而激发观众的观影兴趣。靖西提线木偶戏的发展和传承单靠个人是无法实现的,还需社会各方力量的支持。

猜你喜欢

靖西提线木偶木偶戏
传统戏剧——木偶戏
数不清丝线的提线木偶
陕西合阳提线木偶戏发展思考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木偶戏
泉州提线木偶动作形式探微
罗常乐作品选
一天早晨
法治化背景下靖西文化建设研究
广西靖西麻鸭获“地理标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