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ET 理念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设计*
——以“自我意识”专题为例
2020-12-07汪祝华
盛 烨 汪祝华 张 涛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41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政工作领域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要充分发挥十大育人体系作用。其中,探索课程、实践、心理三大育人体系如何有机结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课程”必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可见,体验与行为训练的“实践”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本文基于SET 教学理念,以“自我意识”专题为例进行实践教学设计,以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教学基本情况
本课程面向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所有大一新生开设,共32 学时,其中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为5:3。本文提及的“自我认知”专题为4 课时实践课。教学以期达到目标是使学生:①了解从哪些维度更好的认识评价自己。②能客观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激发自我优化、自我完善的强烈意愿和积极心态。③能针对自身实际情况,有效提出悦纳自我、优化自我的具体方案和可行性策略。
二、设计思路
从“自我认知”到“自我评价”再到“自我调节”,贯穿一条主线:自觉经验—参与体验—分享体会—整合经验—内化经验—形成品质。在此过程中,运用教学视频、案例资源等,激发学生活动中的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相应的情绪和情感,引起学生身心活动的变化,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分享,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对话式”协作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效果。
三、实施过程
课前,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 人,注意将同寝室学生分到不同小组,有益于在之后的课堂中创造出新的人际情境,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与他人。同时,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课前任务,学生观看动画短片《生之爱》,并在讨论区发表观后感,进行初步讨论交流。视频中的幼苗象征了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它对自我的未知与迷茫、对他人的模仿、不断受挫,都是大学生现阶段自我意识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由此引发学生实现情感上的共鸣并对自我进行觉察和思考。
课中,根据自我意识的内在理论结构,层层递进,以“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为重点,设计四个实践活动。
(一)我的自画像
体验:学生在音乐中放松,进行主题联想,并画出想象场景中代表自己的植物及其周边环境。
分享与合作:①围绕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在小组内充分展示和交流;②共同完成“自画像”上传网络教学平台的任务;③商议选择其他组“最想了解”的作品;④向其他组解释分享本组成员作品。
(二)我是这样的人
体验:①10 分钟内用20 句话对自我进行描述;②对自我认知的内容进行正负标记,觉察自我评价水平。
分享与合作:①分享任意三句对于自己的描述,真诚的开放自我;②组内充分交流,重新形成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③小组接受教师考核,即任一成员完整复述其所在组其他成员的姓名及分享的三个自我描述。
(三)他人眼中的我
体验:①依据日常生活经验,描述他人可能对自己的评价,即“我在你眼中的样子”;②组内成员间真诚地写出对他人的认识和评价,即“你在我眼中的样子”;③比较发现自我和他我之间的差异。
分享与合作:对组内其他成员认真、真实地评价反馈,并分享自我和他我之间差异所带来的体会与感受,加深情感联结,形成社会支持力量。
(四)我最欣赏的自己
体验:对人、对事、对己和成绩四个方面进行自我欣赏与表达,发现自身的优势,增进自我体验,增强自信心。
分享与合作:组内和组间依次分享“最欣赏自己的外表”、“最欣赏自己做事的态度”、“最欣赏自己对待朋友的态度”、“最欣赏自己的性格”和“最欣赏自己的一次成功”,互相给与积极关注与热烈掌声,在自我认可和互相鼓励中形成良好氛围,促进对自我的积极悦纳。
四、效果与反思
本次实践课以经验为起点,以过程为重心,以活动为核心。教师主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贯穿“分享-体验-合作”教学理念,引发学生感知、记忆、情绪情感的产生和行为的投入,对自我展开充分地思考和探究,达成预期目标效果良好。
本课程作为通识课,目标的设置以大学生群体心理发展需求为基础,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尤其是对于自我意识中强烈自卑或者自负学生的辅导力度不足。所以还需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提供个体心理辅导服务,借助团体心理辅导、素质拓展活动、社团活动等,充分发挥心理育人体系的综合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