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审美导向,坚持人才为王
——论正午阳光公司的成功要素
2020-12-07谢炜
谢炜
2019年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大江大河》《都挺好》两部作品合力斩获“最佳电视剧”“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改编)”“最佳女配角”“最佳美术”“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七大奖项,成为本届白玉兰奖最大赢家。有业内人士戏称:本届白玉兰奖,是全国的制作单位,为一家公司捧场。尽管这仅是一句戏言,但在当下影视寒冬中,正午阳光公司在电视剧领域的一枝独秀已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其作品整体质量之高、数量之多,令人惊叹,观众更是给出了“正午出品、必属精品”的评价。
为什么“正午出品,必属精品”?又为什么全国数以万计的影视制作单位,只出了一个“正午阳光”?
有关这个话题,评论、解读文章处处可见,但几乎所有视线都聚焦在具体作品与具体人物的解读剖析上。讲解原创小说、文学剧本的精彩动人,解读导演二度创作的专注细腻,至于演员表演的敬业传神,更是围绕在作品周围长盛不衰且愈演愈热的话题。
须知,电视剧是一门产业,需要政策、资本的支持,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条、多工种分工协作、流水化作业;决定单部作品成功的要素固然是主创人员的才华、专业与勤奋,但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连续不断地出产精品,必然不能仅归结于个人因素。理解“正午出品、必属精品”的奥秘,应从分析支撑其创作的要素、动力和导向入手。
一、脱胎于“山影”,养育、架构顶级制作团队
影视行业的核心资产是“人”,主创队伍决定了影视制作单位的出品成绩与发展前景。公开资料显示,正午阳关公司由侯鸿亮领衔,聚集了孔笙、李雪、简川訸、张开宙、黄伟等多位导演。以各自作品取得成绩来衡量,上述几位导演均可到达国内“一线”地位。
这支顶级团队不是从天而降,应从历史沿革、现实架构两个层面分析成因。
(一)山东影视行业四十年养人、育人结出硕果
正午阳光公司脱胎于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正午出品,必属精品”这个称号,由“山影出品,必属精品”演变而来。公司核心成员侯鸿亮、孔笙、张开宙等,均是山影老员工;李雪、简川訸、孙墨龙、黄伟等,则是在山影团队中逐步成长、终挑大梁的年轻一辈。
分析正午团队的成长经历,有三点格外引人注意:
1.老山影“以剧养人”“以剧留人”的育人模式
正午团队的核心骨干,是在数十年间,几十部精品剧中历练成长起来的。在1995年拍摄的《白眉大侠》剧组中,孔笙是摄像指导,而侯鸿亮刚刚入行,在剧组中管理器材设备。20世纪90 年代末,两人均因没戏可拍而暂时出走,伴随着21世纪初“鲁剧”再度强势崛起,两人先后回归,带队制作了《闯关东》《温州一家人》《钢铁年代》《父母爱情》《生死线》《北平无战事》等一系列精品大剧,正午团队中的年轻骨干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快速成长。
这充分说明,策划、制作源源不断的优秀项目是发现人、培养人的最好办法,“无戏可拍”“无好戏可拍”是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2.老山影务实、灵活和开放的用人机制
如前所述,侯鸿亮、孔笙均有“出走回归”的经历,这“一出一进”,看似简单,实际却是体制内影视人才难有的际遇。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要么在体制内安心工作逐步转岗,要么一去不回与老东家就此别过。对照与孔笙同时代的著名同行,如郑晓龙、赵宝刚、康洪雷、高希希等,无一不是出身于体制内影视制作单位,又无一不在成名以后自立门户,尽管他们个人取得的成绩与孔笙导演不相上下,但如今他们个人名下的公司,与今日之正午阳光和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相比较,无法同日而语。这“一出一进”,反映了山影生产用人机制的灵活开放,充分尊重影视行业、影视人才的流动特点,允许他们对接市场,大胆试错。
3.“鲁剧”继业传承的优良传统
张新建、孔笙、李雪三代导演的成长经历颇有意味。
张新建导演1981年分配至山东台,1990年出任《孔子》导演;同年,孔笙进组任摄像助理,两人的合作关系一直持续到2006年拍摄的《闯关东》;同年,李雪进组担任《闯关东》摄像,2015年独立执导电视剧《伪装者》。
从这三人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鲁剧团队四十年来的继业传承。孔笙导演则把这个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李雪、简川訸、黄伟等均是在他的团队中从一线干起,直至独当一面。如今“明星导演”的资源如同“明星演员”一般稀有,天价请来名导却产不出对等精品也是屡见不鲜,正午阳光的经验表明,与其“重金求导”,不如“耐心育人”。
(二)制片人+导演为核心的团队建设
分析正午阳光公司核心成员的构成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由制片人、导演为核心的团队组合,侯鸿亮领衔制片团队,孔笙、李雪、简川訸、张开宙、孙墨龙等均是独当一面的优秀导演。这显然不是人情私交可以解释——侯鸿亮与演员靳东、编剧高满堂等都保持了良好的私交——这体现了公司团队建设的思路。
在影视剧生产中,最可把控的是拍摄、剪辑环节。剧本成熟的前提下,成熟制片人、导演完全有能力精确把控周期、成本,而一定周期、成本的投入,必然对应相应的演员阵容和呈现质量,我们通常所说的影视生产的工业化、流水化,主要就是指这一部分生产环节。
文学原创与剧本改编无法实现流水化量产。再优秀的作家和编剧也无法同时保证生产周期的稳定与质量的上乘。这是文学创作高度依赖个人状态的特性决定;个体的作家、编剧无法成为影视公司稳定输出的要素,把控文学源头的最好办法,是将目光投放在广阔市场之上,随时选择与调整。
艺人经纪与影视内容生产相关却不等同。艺人经纪横跨影视、综艺、广告、短视频、电商、公益等多个行业门类,对于专注于内容的影视公司来说,旗下演员一旦成名,将面临档期调整、利益分配等多重矛盾。2017年9月,正午阳光公司宣布取消艺人经纪业务,正源于这种根本性矛盾的难以调和。
因而,成熟制片人加成熟导演的团队,是影视内容公司的最佳组合,保证了生产环节的稳定、高效。但这并非意味着文学与演员可以被忽视甚至被排斥。事实上,优秀作品无一不建立在优秀文学剧本与扎实的表演呈现上。但与作家、编剧和演员的合作,不是揽入麾下就一劳永逸,更不是花钱可以一砸了之,而是需要在深谙影视创作规律的基础上,既给予指导,又提供服务。
二、承继“鲁剧”底蕴,建立“审美优先”的创作导向
一般来说,体制内影视单位的创作导向为“得奖优先、兼顾经济”,民营单位则相反,多为“经济优先、兼顾得奖”。正午阳光公司是一个真正的异类,是目前唯一一个明确建立起“审美优先”创作导向的制作公司。
在“审美优先”导向指引下,影视剧的立项来源于制片人对文学内核的发现与共鸣,而不是对热点的追逐;剧本打磨不吝工本、精益求精,决不允许粗制滥造、仓促上马;演员物色以其对作品的契合、认可、投入为标准,而不追逐明星流量;制作尽可能以优美呈现为第一要务,而不为了压缩成本偷工减料——这是源源不断出产精品的根本保证。
在健康的环境中,无论是“经济”(赚钱)还是“得奖”,都必须以作品具备高度审美价值为基本要求,然而毋庸讳言,当下的电视剧环境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审美”与赚钱、得奖在许多时候殊途异路,对于许多制作单位来说,坚持审美导向,意味着要承担巨大风险,事实上,之所以正午阳光能够以此为立足根本,同样有历史机遇、现实基础。
(一)背靠老山影,自带巨大品牌价值
2011年正午阳光公司成立之时,天然带有让资本、市场反向追逐的明星光环。该团队基本为原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的核心班底,这支队伍在山影的庇佑下,已经创作了一系列传世佳作,其巨大的品牌号召力让他们成为“乙方中的甲方”,在其他同行苦苦追逐播出平台赏识、政策资本支持之时,侯鸿亮等主创却无需为此烦恼,能够将全部精力集中在艺术创作上。
侯鸿亮在剧本创作、拍摄制作环节的不惜成本、精益求精早已是业内佳话,而他在发行环节的坚定立场更让无数同行钦佩:2011年以来的“正午作品”:《伪装者》《琅琊榜》《欢乐颂》《都挺好》《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大江大河》等,原创性极强,几乎每一部都在故事讲述、人物塑造或表现手法上有独特创新。尽管创新是创造审美的必然要求,但没有先例的创新是发行大忌,会遭到普遍质疑;恐怕也只有正午团队有如此底气,一再抛出让购片部门没见过。却难以割舍的剧集作品。
(二)主创人员独到的审美见解与自觉的责任担当
同时也应看到,没有业绩支持的品牌效应无法持续,无视市场的自我表达也终将自吞恶果。正午作品每每不走寻常路却又总是收获成功,这不得不归功于以侯鸿亮为代表的主创人员的艺术水准与责任担当。
以《欢乐颂》为例,侯鸿亮对剧本情有独钟,然而在开机前的研讨会上,该剧“多线叙事”的讲述方式遭到普遍质疑,甚至有播出平台明确反对,在编剧袁子弹发愁之时,侯鸿亮却力排众议筹备开机。《欢乐颂》最终取得收视、口碑双丰收,五位主演因此剧的热播而登上当年春晚的舞台。
侯鸿亮曾对采访者讲述自己的创作心态:“你传递出去的东西没有美感,它不对,它影响的就是我们下一代人,甚至说我们的受众,他们的审美取向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我们这个行业应该承担的责任。”——这可说是“审美导向”在历史视野下的郑重表达。
三、结语
不唯经济、不唯奖项的正午阳光,却收获了异常丰厚的市场回报、并几乎包揽下国内分量最重的各大奖项,这是影视寒冬中让人温暖的一缕阳光。正午阳光的成功充分说明,影视制作的成功,需要历史的积淀、现实的机遇,也离不开主创人员孜孜以求的努力,而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影视行业自有其内部规律,短时间内,或许会被其他因素干扰,长远来看,回归“审美导向”,坚持“人才为王”,才是坚守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