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与工作要求的匹配分析
2020-12-07胡吉明李宇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胡吉明 郑 翔 李 鑫 李宇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当前我国档案学教育发展势头良好,然而档案学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满意度不高、职业认同感较低、大量跨专业就业等现象,市场上档案工作岗位与高校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针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工作要求存在差异甚至不匹配的问题,我国学者进行了诸多研究,主要集中于我国档案学课程设置、档案学专业人才需求等方面[1],但从文本内容视角对二者差异的探索较少。因此,本文将我国高校档案学本科的课程培养方案与招聘信息中的工作要求进行对比,从文本内容和主题分布的角度探究二者的匹配程度及差异所在,试图为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
1 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大陆开设档案学本科专业共计35所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保留专业类课程作为数据分析样本;以智联招聘网(侧重企业)和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侧重事业单位)为数据来源收集档案工作招聘信息724条(截至2019年10月31日)。
参考有关学者对档案学本科课程类目体系设置的思路[2],结合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档案高等教育指南》(2016)中的分类方式,从课程方案和工作要求中筛选关键词,并在NVivo工具中对关键词和主题节点编码。经多轮档案领域专家咨询后,确立符合上述样本的主题分类体系,包含4个一级主题类别及22个二级主题类别。
2 档案学本科生课程设置与档案职位工作要求的主题对比
2.1 热门主题分析
本文根据帕累托法则对课程方案和工作要求的热门主题(前80%,共15个)进行对比分析。第一,课程方案的热门主题。该类主题分布更加均衡,高校本科课程较多侧重于保管与保护、档案信息化、档案学历史文化与概论及信息管理和信息知识素养。第二,工作要求的热门主题。该类主题主要集中于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知识。整理与编目、办公基础技能、参考服务和文秘知识占比最高,表明当前企事业单位主要将档案学基础性技能及服务能力作为录用标准。第三,二者的共同热点主题。文秘知识、科技档案管理、信息政策、档案学历史文化与概论和档案信息化是二者共同的高频主题,除档案信息化外均属于专业理论知识这一主题类别。这体现出高校和招聘单位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视。同时,虽然招聘要求更少涉及新兴主题,但实际工作中对工作人员档案信息化能力和知识储备仍有一定要求。
2.2 工作要求与课程设置的主题差异比较
本文选取具有显著差异的前10项主题(差值绝对值高于3.96%)进行分析。
当前招聘信息中的工作要求和高校课程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应用知识和通用理论知识方面,而专业理论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中存在显著差异的主题较少。高校课程中,整理与编目、办公基础技能和参考服务等主题占比远低于工作要求,需增加相应课程,以提升学生能力。此外,高校应增加网络安全、保密意识和加密技术等课程,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工作人员保密素质的要求。高校课程在档案保管与保护、档案编研与宣传教育、档案信息化以及通用理论基础类主题的占比远高于工作要求,特别是在信息化知识与技能方面。
除上述主题外,用人单位普遍对档案专业人才提出信息素养以外的其他软性技能要求,大多为社会招聘的通用要求,包括口头表达、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客户关系维护、责任心、抗压能力等。而在课程方案中,仅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设置了“交际礼仪”课程。
2.3 课程设置与工作要求的主题匹配分析
本文对课程方案与工作要求的内容进行了主题编码和占比统计,将课程方案和工作要求表示为22个主题维度的向量,采用余弦夹角计算二者的相似度。计算发现,课程方案和工作要求的相似度为0.611,表明当前我国档案学本科生教育较大程度上满足了就业要求,较为契合当前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但仍存在近40%的差异,这也体现了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的特色。
2.4 我国档案学本科课程方案的特色分析
首先,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重视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诸如档案学概论、中外档案事业史、管理学原理和信息管理基础等课程,虽然在工作要求中一般不被体现,但却是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课程。其次,相较于专业应用知识,高校更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而工作要求在二者上的侧重较为平衡。再次,高校的档案学教育对学科发展前沿涉及较多,领先于工作要求,即工作要求对传统档案提及较多,而对电子文件、数字档案馆等前沿内容提及较少。
3 我国档案学本科教育优化策略
3.1 加强“应用型”档案学专业课程教学
当前我国高校档案学本科课程方案与研究前沿的结合较为紧密,但同时也应兼顾社会工作的需求与变化[3]。首先,应加大信息安全和信息政策的课程教学比重。信息安全和信息政策在当前的工作要求中颇受重视,但在课程方案中占比较小。我国高校应增加信息安全及信息政策类课程。其次,重视档案基础性工作知识的课程设置。招聘信息中对整理与编目、办公基础技能和参考咨询等档案基础性工作能力的要求较多。高校应继续重视此类课程的教学,增强实践和理论的紧密结合程度,如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加强档案学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构建教学融合平台,培养适应社会档案工作所需的创新实用复合型档案人才[4]。第三,适当增加软性技能培养的课程。招聘单位除对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设置要求外,对一些软性技能也提出了要求。然而高校课程中对软性技能课程设置不多,这主要与档案学传统教学惯性和办学成本有关。高校可尝试以选修课或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软性技能”并培养档案人才良好的职业素养。
3.2 转变档案工作单位的刻板印象
综合来说,当前工作单位对档案学教育的认识较为浅显和滞后。如招聘信息中所反映的能力要求整体上相对简单和保守,特别是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总体偏低,这与当前档案信息化的大趋势不符[5]。同时,档案保管与保护的工作要求也偏少,这主要与用人单位对高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了解和认知不足有关[6]。目前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档案保管与保护方向的课程教学,对传统实体档案和电子档案保护等理论、方法与技术均有所涉及,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当前高校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档案工作,但具体领域或具体环节还应由工作单位继续组织培训学习。用人单位应改变上述刻板印象,积极认可档案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充分挖掘和发挥档案人才的工作能力。
3.3 优化面向“数据”的档案学本科教育
伴随着档案信息化系统的大量应用,我国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产生了巨大变化,而本文所收集的招聘信息也普遍反映了这一现象。数字化档案已越来越广泛地在各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深入挖掘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带来了机遇。对“档案数据”的概念理解、组织与管理、开发与应用等问题,档案界的专家学者与工作人员开展了广泛讨论,应在档案学本科教育中,整合大数据、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服务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最新成果,建设“档案数据”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档案数据”的利用意识与开发技能;同时不断探索“档案数据”教育的新路径和新模式,真正做到档案学专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前沿和工作要求的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