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艺术特征

2020-12-07王文彬

北方音乐 2020年14期
关键词:织体乐段钢琴伴奏

王文彬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在欧洲盛行一种用来表达人内心世界的抒情歌曲,称为“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的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以词谱曲,演绎时歌声与钢琴伴奏水乳交融,简洁含蓄,意境深远。该体裁形式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早期雏形是学堂乐歌,其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是学堂乐歌的经典之作。

1917年,刘半农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教授,后来由于业绩卓著,被公派赴欧洲留学,但刘半农却喜忧参半,因为当时家中经济拮据,父母双亡,孩子年幼,不得已只好与妻女一起赴欧留学。1920年2月7日,刘半农一行乘船自上海南下,历时四十个昼夜,于3月17日抵达欧洲。他起先在伦敦大学学习,因当地物价高昂,又去往物价较低的法国,转入巴黎大学学习。

身在异国他乡,刘半农一面艰难维持全家生计,一面刻苦努力读书,此间他亲历了海外侨胞备受欺凌的惨状,一次次联想起自己幼年的悲苦记忆,这种种的磨砺无不刺痛着他的内心,故而学业之余他创作了一首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困苦及无尽乡愁,著名的白话诗篇《情歌》又名《教我如何不想他》由此产生。

1925年,刘半农与赵元任相继回国,都于大学任教。这段时间里,赵元任将《教我如何不想他》谱曲,呈现出一首旋律清丽婉转,风格亲切自然,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的艺术佳作,令人听之唱之都感动不已,受到广泛的赞誉。除此之外,作品通过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描写,营造出极具诗意的动人场景,对祖国、爱人的无限思恋跃然纸上,温柔缱绻中不乏大爱情怀。以下,笔者将根据自己在对音乐的学习、理解、演唱中的思考,从旋律艺术特征、歌词的艺术特征、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等不同角度对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进行探讨。

一、旋律的艺术特征

(一)作品曲式结构分析

《教我如何不想他》采用了艺术歌曲常用的中板速度,运用变化分节歌形式的结构创作而成,76小节。除了歌唱主体部分,还包括前奏、间奏和尾声,围绕着如何不想他的主题,展开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绘。《教我如何不想他》全曲建立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范畴内,E宫的主调式。另外,作曲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点明主旨“教我如何不想他”。

首先,开始的前奏是由连续三度音程构成的E-#G-B三音音型,明确了全曲E宫五声民族调式的主调式。

第一段,对春季的描绘,一幅安详温暖的画面。该乐段为4+4+6的非方整型的句式结构,主调为E宫五声调式。而后出现的间奏与前奏相比,虽然旋律做了较大变动,但保持了基本的节奏和句法特点。

第二段进入“夏季部分”,该乐段与第一乐段句法结构完全相同,但调性由E宫五声调式转为B宫六声调式。其中乐句“月光恋爱着海洋”与“海洋恋爱着月光”相呼应,勾勒出夏天似爱情般柔和甜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恋情怀。第二段结束在B宫六声调式上,然后,第二次间奏又回到了E宫五声调式,这一间奏是由第一间奏移低四度重复而来,而后保持原样重复了前奏,种种变化推动了情绪的跌宕起伏。

第三段描写了秋天的景物,与第一乐段相比,句法结构完全相同。该乐段对鱼儿、落花的近景描写,取消了附点节奏,加入休止符,凸显了“慢慢流”的画面感。“燕子你说些什么话?”由同主音的e羽调式转入最后中心句“教我如何不想他”的G宫调式,仿佛被燕子从梦中拉回现实。秋天寂寞苍凉的环境下隐含作者激动澎湃的心情,从侧面反映出了词作者飘忽不定的异国生活。第三间奏保持了G 宫五声调式,由第一间奏移高三度重复而来。

进入第四段,开始于e羽调式后转到E 宫调式,2+2+6非方整型的句式结构。通过对“枯树、冷风”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环境的悲凉。诗人把所受的痛苦与煎熬和对祖国的思念化为美好的希望与憧憬在曲终宣泄。尾奏由第一间奏变化重复而来,以P的力度结束全曲。

(二)作品和声分析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创作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的七声调式,体现了“中国化”的和声特点,是中国艺术歌曲完美结合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结晶。作曲家在和声织体的安排上可谓别具匠心,对于作品中主歌与副歌部分运用了不同的和声织体层次安排。

例如“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这一段的伴奏织体和弦由三层旋律叠加而成。三个声部与声乐旋律结合,节奏错落有致,和声氛围浓厚,使作品的主歌部分具有极强的艺术气息与画面感。副歌部分,和声织体以柱式和弦为主,和声最高声部与旋律声部相一致,起到衬托作用。

另外,笔者选取作品第一乐段“春季部分”的结尾,Ⅰ-Ⅱ-K46-Ⅴ7-Ⅰ为此处的和声进行。可以看出,在中国五声调式的旋律基础上,运用了古典和声的典型终止式进行编配,充分显示出赵元任在作曲技法上的“中西结合”。

最后,纵观全曲,四次出现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乐句中,钢琴伴奏采用了相同的和声织体,保持了结构的统一。但是,作曲家为了避免音乐的平淡,在结构以及情绪需要上,以“起、承、转、合”为基础,采用了E-B-E-G-e-E的调性变化,围绕“思乡”这一主题,充分显示出曲作者“中西交融”的作曲技法。

二、音乐与诗歌交融的艺术特征

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寓情于景,倾诉对祖国的情感。那时的词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对祖国的依恋无时无刻不伴随左右,对祖国当时千疮百孔的关心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微云飘动,微风轻吹,诗人的发丝在微风中凌乱,天空晴朗,那飘动的微云怕是寄托了诗人的思念吧,那微风也在撩拨着诗人的心。清冷的海洋却温暖的月光,月色与海洋相互交织。在这个美好甜蜜的夜晚,诗人心中无限萦绕的情感高涨,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爱。水面的落花,水底的游鱼,强烈的画面感,时光飞逝,岁月荏苒,诗人托飞燕带来祖国的讯息,激起诗人心中最深的思念,带给诗人深深的触动。枯树在冷风中摇动,残霞染红天际,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对祖国热切的思念以及那不能归国的失落之情。除此之外,那一片片的残霞带着冷色,也冰冷着诗人对祖国一腔热枕的心。

《教我如何不想他》每一段的开头都运用修辞手法对景色进行渲染,引起我们无穷的想象。诗词本身也用到了听觉描写,使景物形象生动鲜明,诗词语言也通俗简洁,整体节奏流畅,格式整齐。整首歌词唱下来,开始就像是在吃莲雾,清爽如沐春风;接着像啃甘蔗,渐入甜蜜的滋味;然后像吃了一嘴的桑葚,唇齿留香,标记了时令的颜色;最后像腌过的梅子配饭,就算在异国他乡,一粒家乡的梅子,不仅望梅止渴,同时也生津回甘。

三、钢琴与声乐合作的艺术特征

钢琴与声乐是“水与舟”的关系,相互对立统一。听众在聆听一首歌曲时,往往只关注它的歌词部分,却忽略了它的伴奏。很难想象,如果一首歌曲只有干巴巴的歌词而没有伴奏,那将是多么的枯燥无味。《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钢琴伴奏本身具有非常动听的韵律美及难以言喻的语言美。整首旋律朴素流畅、平静之中透着激情。在感情表达上,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每一段的结束句的伴奏、曲调大致相同,使全曲风格比较统一,全曲的民族色彩显得浓郁。

开篇演奏者与演唱者一起进入冥想的状态,这时前奏进入,想象自己站在一望无际绿色田野中,青草、泥土的味道交织在一起,清风徐来,那种美好、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钢琴优美柔和的音色缓缓流淌出来,提示演唱者速度与音准。前奏结束处的渐慢标记使演奏者与演唱者一起呼吸,共同进入主歌部分。

进入主歌部分后,两者互相倾听。《教我如何不想他》的钢琴伴奏织体多以柱式和弦为主,且声乐的旋律与伴奏高声部与走向一致,演奏者给予演唱者音准提示,同时协调好钢琴伴奏音量,将钢琴与声乐的音色发挥到极致。第二段感情逐渐热烈,钢琴出现渐强标记,与第一段形成对比。第三段的转调,使声乐与钢琴共同营造出戏剧感,让听众仿佛从梦中惊醒,那种无奈与惆怅,产生强烈的共鸣。最后以清冷的小调开头又转回大调,伴随着“想他”的决心更加坚定,在逆境中渴望美好。但是,应注意高潮部分演奏者需要给演唱者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展示其技巧。钢琴伴奏运用丰富多彩的和声及贴切的调性,赋予了整首歌曲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也带给倾听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首作品中,注重钢琴旋律和人声旋律的配合,它们两者的感情走向始终是同步的,所以必须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以此才能更好地营造意境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部作品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后世影响来看,在中国的现代艺术歌曲中都属于诗与音乐完美融合的经典之作。细腻柔美、意境深远,情感朴实而真挚,体现了词、曲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无与伦比的创作技巧以及深厚的文化修养。笔者从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作品诞生的背景、钢琴伴奏、旋律、歌词的艺术特征进行阐述。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内关于《教我如何不想他》的研究成果贡献力量,此外也加深自己对这首歌曲的理解,更好地诠释此作品,同时也为其他演唱者提供帮助和参考。

猜你喜欢

织体乐段钢琴伴奏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浅谈莫尔吉胡《弦乐四重奏第1号》第二乐章的织体运用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作曲技术理论中多声部音乐织体的探讨
乐队艺术:语言规律与教学探索(二)——多声部织体中复调元素的认识与处理
浅谈舞蹈基训课的钢琴伴奏
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乐感的培养与钢琴伴奏的实践学习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