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学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以古朝代为例
2020-12-07王昭瑜
王昭瑜
(江西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2)
从文艺学的发展来看,文学与音乐互不分离,唇齿相依,文学是姐姐,音乐是妹妹,而孕育他们的便为人类的历史活动。可以说文学与音乐是结合体,比如“吭呦吭呦”派,这是鲁迅笔下的,并且在聂耳笔下,结合劳动号子的群众歌曲,是相伴而产生,相辅佐而发展。世界各地的音乐和诗歌可以说是同伴,两者没有区别。诗歌分为诗和歌,即文学和音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事实相互依存,实现了彼此的成就。长期以来,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文学。当然,文学是深刻的,它也离不开音乐。音乐使文学更深、更丰富。时光飞逝,从最为原始的古代文明到我们现如今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学者以及专家们对音乐与文学的探究也在不断深刻变化,各种说法也层出不穷,但是关于二者结合的论点却不断减少,这样便可以下定论此研究在逐渐成熟。可是,根据《诗经》记载,自古以来,音乐与文学相互制造、不可分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词语和音乐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具有不同的审美功能和价值功能。据史料记载,这种音乐风格在当时尤为流行。《尚书顺典》说:“诗抒心志,歌常言,声依永恒,和谐。”所以说,诗乐舞在当时是不分彼此的。隋唐之大曲、唐诗、有出处的,都没办法离开音乐。音乐与文学从古至今就有一定的缘分,以下就是依据。
一、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中的文学与音乐
(一)诗乐同根同源
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反映了两者的相互影响,而且表明两者是同源的。许多学者和专家认为,它们不仅是同源的,而且是同时产生的。汤姆森在《诗的起源》中说:“……简言之,舞蹈、音乐和诗歌三种艺术同时开始。它们的起源是集体劳动中人体的节奏运动。前者发展为舞蹈,后者发展为语言。 一开始就是标识节奏的无意识的呼喊,后来发展成为诗歌和共同语言的语言。”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有5000多年的历史,可是诗歌起源于何处何时,因为缺少具体的文献记载,所以也不得而知。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中歌谣,它非常典型,也是考究对象,那就是《弹歌》,是用来反映狩猎生活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据说是黄帝时的音乐,但无法证明。因此,诗歌来自同一文明。
(二)《诗经》与《楚辞》
先人在建立农业社会的时候,主要以宗法制度为核心,而且因为黄河流域,《诗经》由此孕育而生,那么这个社会需要有自己的生存规则,伦理道德以及扼制某些个人的非主流的浪漫幻想。所以,因为“生存的社会条件”这种情况,便形成了《诗经》独有的风格。《诗经》分为“风”“雅”“歌”三个部分。没有确切的说法,在我翻阅的文献中看到《风》《雅》《颂》归类于音乐,其中《风》归类于地方之乐,《雅》归类于宫廷之乐,《颂》属于宗庙之乐。在这一层次上,《诗经》与音乐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长江流域源远流长,孕育着灿烂的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合并了许多大小国家并壮大起来。楚国神鬼文化或者人文,都体现出较高的审美倾向,“楚辞”的这种说法,第一次是见于《史记·张汤传》。它指的是楚的歌曲,后来指的是新诗,具体指的是战国楚诗人屈原作品所代表的“南曲”。它与《诗经》有很大的不同,特别是在艺术表达上,它的发展归功于楚国文化。特别是富有楚国民族特色的民歌给了楚辞发展的动力。九歌的诞生是楚辞的成熟代表。楚辞的发展是以楚的民歌为基础的,虽然是这样,也不可以把楚辞等同于楚国民歌,而是更多的归功于屈原,屈原结合民歌和自己较高的文学修养,产生了真正的楚辞,因此,屈原是楚歌的代名词。
(三)汉代中的文学与音乐
汉武帝创立乐府之初,为“定郊祀之礼”才创立的此机构,以此“采诗夜诵”,“所谓夜诵,在这里是指入夜的祭祀节目之一,唱诵俗乐民歌来娱飨神灵”。汉代乐府作为汉宫建立的重要制度,是音乐创作的重要源泉。所以,汉乐府歌功颂德,给文人诗歌编配成曲是其很重要的工作。乐府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所谓的“俗风情”,是乐府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收集地方的民间歌谣成为汉乐府的另一项工作,从当时的地域来看,收集的地域非常广泛,北起匈奴之地,南到长江之南,再到黄河之滨。韩乐夫所收集和创作的诗歌能够在音乐中演唱。
二、唐诗宋词中的文学与音乐
(一)唐诗中的音乐
唐代的诗,大多现在都出现在之上,失去了“读”和“吟”的部分,更多的诗去“看”。“看”唐诗是因为我国的汉字确实具有象形的特点,可是,它还有“声”的特点。唐诗可以与“有声”的艺术相等同,不分彼此,与音乐联系很大,比如唐诗“唯见长江天际流”,看到这一句,似乎所有的景象都浮现在眼前,于是就算是无声的唐诗也胜似有声,这也可以说是“声”和“音”的情感源头,这是近体诗,拥有固定格式且讲究声韵,而唐代的律诗、绝句都是整齐划一的句式,内容都可以与音乐合二为一,故而也可称为“词”。在唐代时叫作‘曲’。
(二)宋词中的音乐
五代编纂了唐代五代词的选集,表明宋词的兴起不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高峰。宋词和唐诗相比较来看,与音乐的关系显得更紧密,唐诗可以入乐而歌,而宋词与唐诗不同的是,它本身就可以当成是歌词,那么自然可以入乐而歌,这个歌词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词牌而填,音乐家为保证音乐更加优美,经常喜欢加上“泛声”,这些泛声有声却无词,有时想要与音乐的曲调,节奏,节拍相和谐,也可以对诗歌的词曲进行添加删减,。
宋词非常能体现音乐的影子,符合对音乐的考究,比如词和曲的关系必须大致保持一个字或词对一个音符的对应,出了词的声韵,也必须保证音乐与词的和谐流畅。宋代学者胡云一首先提出了“音乐文学”的概念,并说:“如果音乐死了,那么那种活跃于那种音乐的文学自然就会停止。”与音乐相关的文学是音乐文学,也就是有价值的文学。
三、元代戏曲中的文学与音乐
(一)元曲中的曲牌和宫调
“曲调”即“曲牌”,元曲中的散曲和杂剧共用一套曲牌。据《中原音韵》中记载,曲牌数有335支,《辍耕录》(元陶宗仪)中记载曲牌数多达516支。“曲牌”不仅仅是文学的概念,同时也是音乐的概念。“曲牌”从文学样式上提供了格律,从音乐范式上规定了音数、节奏等等。从现存的元散曲大致分析一下不难看出,此时的“曲牌”只是提供了一个文学的格律框架,其内部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调整,这便是趋向了音乐的状态。此处需要强调的是,“曲牌”不仅仅为元曲(散曲和杂剧)提供了音乐的形态,同时也规定了宫调,其中属双调的曲牌多大101支,为七个常见宫调之最。另外,也存在同一支曲牌所属不同宫调的情况,但是这种曲子的内容却完全不同。
(二)元曲中文学贴合音乐
元曲的音乐文学的形式可以看作是元杂剧。宋金文词和民间抒情词是元曲的文学母题。在古诗文体中,诗歌的风格可以说是在发生变化,元曲是这一变化的延续,它在音乐上更为复杂,分为北境和南方,南曲是在南方流行歌曲的基础上制作的,虽早在两宋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但因文人参与进来而得到兴盛,虽然始于元中后期,在明代尤为兴盛。元曲主要以北曲作为主流,元曲之源可以说就是元曲音乐的源头。北曲的直接起源是过去,所以曲源于词能被大众所接受。陶宗一说:“晋初,乐府像宋词。前述唐宋歌曲是劳动人民创作的许多民歌之一,是人民群众自己选择、补充和推荐的。这些歌曲流入城市后,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并为他们的曲调填入新词。这是宋代的“语气”。可是,自从宋词的创作越来越僵化,知识分子不得不另找途径,把目光投向民间,进一步吸取养分。而元代的散曲,起始就是文人在当时写的曲子词。虽然真正的民间音乐很少被记录下来,元代大部分,散落音乐的形式及其在元代音乐和文学中的地位,我们可以知道,大曲在元代音乐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依赖于文学中的新音乐。
四、结语
在我国历史上,二者之间的共生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的某些共同特征上,如音乐节奏的共同性和语言的节奏,这种共生在音乐与文学之间一直存在;其次,音乐与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主要是体现在他们二者的形式和内容上。
诗歌和音乐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那就是民间,二者在相互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诗歌影响了音乐在表演、风格及曲调都从简单到复杂,越来越完美,而诗歌在音乐影响下,实现了从二言到五言的丰富完善,并且形成了富有各个时代不同特点的文学体裁,而就如现在,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也一直如胶似漆,无法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