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间文化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2020-12-07
最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也指出,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应充分结合社会资源,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与优秀,并通过各种活动加深他们对优秀作品的理解。这样,将民间文化与幼儿教育进行结合具有积极影响。
一、学说童谣,创设趣味情境
童谣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生活与文化的结晶,同时也与美术、文学等内容息息相关,在呈现视觉美感的同时,也可以为听觉带来享受。为此,笔者将童谣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相结合,把歌声融入到幼儿的游戏中,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愉快学习。为幼儿创设情境的第一步是合理筛选素材,这些素材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音乐作品的魅力,其内涵应含蓄,内容要丰富,可以充分调动幼儿“说”“唱”的积极性。例如,童谣《两只老虎》《狗与猴》等,这些童谣歌曲中的小动物是幼儿较为熟悉的,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此外,还可以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童谣,此类童谣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学习难度较小。例如:《小红帽》,用童谣的形式来帮助幼儿理解主要内容,教师在指导中可以以生动形象的语气来吸引幼儿,进而为其注入“说”的动力。
二、相关游戏的开展
此外,大部分的童谣都是伴随动作与游戏进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中应引导幼儿体验并表达歌曲情境中的真情实感,在教学活动中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指导孩子们学习《小蜜蜂》时,笔者运用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幼儿的说唱能力。我一边朗读儿哥一边示范游戏,紧接着让掌握游戏规则的孩子也来示范。之后,在幼儿掌握歌词的前提下,教师再以歌曲的形式指导幼儿进行游戏。这样一来,幼儿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会歌谣,也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我组织学生开展“猜谜语”的游戏。在游戏开始前,我先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接受能力挑选较为简单的谜语,例如:红彤彤,挂天上,送温暖,万物生。在指导孩子们掌握游戏规则后,游戏开始。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积极回答问题,很快猜出了谜语的答案,即太阳。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创造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组织教学活动
从大体角度来看,民间故事是语言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它的题材广泛、内涵丰富,用象征性的手法讲述故事。教师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与民间故事进行结合,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够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其词汇积累,进一步实现幼儿综合素养的发展。例如,我在班级上组织民间故事演讲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我先组织学生搜集传统故事的资料,可以从老人口中得知,也可以在父母的帮助下上网搜集资料。随后,我指导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梳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接下来,我组织幼儿开展演讲活动: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开展民间故事演讲活动,表现棒的小朋友可以获得一朵小红花还有一颗糖,大家一定要积极参加哦。有一位小朋友讲到了《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在他讲完之后,我对他进行了鼓励:“讲的真棒!”紧接着说道:“那么请你仔细想一想,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他思考片刻道:“老师,我觉得这个人太贪心了,兔子撞到树桩这种事不容易发生。”我说道:“非常正确,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不可抱以侥幸心理面对生活,我们要主动努力。”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孩子的资料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自信心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并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实现了自身思想认知的发展。由此可见,民间文化与幼儿教学的整合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发展都有积极影响。
四、结语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经过长期的、日积月累而提升的,教师应注重“传承创新、多元整合”的教学原则,在指导中积极探究幼儿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已经成为教学重点,而幼儿阶段作为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更应侧重其整体发展。我们借助民间传统文化这一教学资源,充分结合各种民间活动,实现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这样充分挖掘更多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而为民族文化传承以及幼儿综合发展做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