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2020-12-07程丽云

黄河之声 2020年23期
关键词:行腔艺术歌曲旋律

程丽云

引 言

艺术歌曲,是在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兴起的一种声乐体裁形式,[1]它以具有深邃哲理性的诗歌作为素材,通过作曲家的解读和专业作曲技法的融入而成,具有高度的艺术性特征。我国是诗歌的国度,特别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古诗词为中国化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 世纪20 年代以来,随着黄自、青主等专业作曲家的创作,形成了具有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古诗词相结合的声乐形式,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运用、传承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声乐技术训练以及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这一问题阐明笔者的观点。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

(一)文学与音乐结合的意境美

古诗词作为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以及文化内涵上的独特韵味而受到了世人的代代咏颂。[2]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脉络看,古诗词是一种可歌性的文学体裁,从先秦时代的《诗经》、《九歌》到宋元时代的词调、小曲,都体现出了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结合,古诗词创作的艺术歌曲,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3]古诗词以中国文字为基础,融入了赋、比、兴等多样性的修辞手法,在表现的内容方面更是包罗万象,尤其是在诗词创作上遵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技巧,因而体现出古诗词所特有的艺术审美特征。从我国传统音乐的角度看,其线性化的旋律铺陈和标题化的主题表述,与古诗词的艺术审美形成了完美的契合性。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上,意境的体现使其最为明显的审美特征。所谓意境,指的是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分别表现出歌词中的意象和营造情感表现的氛围,其中声乐旋律以诗词意象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其音符的流动、音高的变化、节奏的律动无不与意象相连,而钢琴伴奏部分则是与声乐旋律相互交融,以织体结构与和声进行的联结为依托,为声乐旋律提供必要的情境,衬托声乐旋律的发展,在文学与音乐的有机组合下表现出了意境效果。

(二)字韵化旋律表现的行腔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与西方艺术歌曲最为明显的不同在于行腔,其原因为古诗词歌曲以汉语表达为基础,注重四声音韵,以字正腔圆作为声乐表现的最高境界。所谓字韵化旋律,指的是声乐旋律要按照字调的规律创作,在行腔上要突出字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升降起伏,以此而表现出歌唱的韵味。从黄自、陈田鹤等人创作的《花非花》、《点绛唇》、《枫桥夜泊》等歌曲即是从字调、字韵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了隽永唯美、山吟泽唱的旋律风格。其次,从演唱的角度看,演唱者通过对古诗词字韵的研究,将其与歌唱发声技巧相结合,在咬字、吐字上做到了字正、音清、韵润、腔圆的效果。无论是运用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旨在追求字正腔圆的艺术表现目的。因此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既有着科学的基础发声和巧妙灵活的技巧运用,同时又具有形神兼备、情动于衷的行腔表达。

(三)人文性价值展现的精神美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演唱方面,而且在文化和精神层次上更充满了深厚的价值。古诗词艺术歌曲融诗人精神思想与作曲家精神思维于一体,既有着来自于文化传统的人文底蕴,又有着符合时代发展、满足人们艺术体验的精神感受,我们在对古诗词歌曲的解读中,最为基础的是感受到古人对历史过往的看法和民族的情怀,其次就是作曲家个人的艺术创作思维和独创性价值。无论是聆听还是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都能够美化心灵、净化思想,追求和塑造完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也是传承古诗词歌曲的最高境界。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的目的在于对声乐艺术的传承,在传承过程中充分的展现出人们对声音美的追求和体现出声乐艺术的价值。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要求我们在声乐教学中要善于通过熟练的歌唱技术去表达自身的感受,在声音的表现中展现出歌曲中的思想概念和精神实质,从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重要性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歌唱技术训练:

(一)气息与呼吸方面

气息是声乐训练的重中之重,更有甚者言:“谁掌握了真正的气息,谁就是真正的歌唱家。[4]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歌唱表现上也主要是依赖于以上音乐要素的综合运用,同时艺术歌曲在表现上的丰富性对演唱者气息的有效控制训练又大有裨益。以王嘉实创作的《关雎》为例,歌曲整体上分为三个乐段,速度分别为每分钟50 拍、150 拍、130 拍,每一中速度下分别表现出主人公不同的情绪特点,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近似慢板的速度演唱,在气息的控制上做到运用自如、调控有度。度第一乐句“关关雎鸠”四个字主要在g1 与f1 两个大二度上级进进行,要求气息均衡,情绪稳定,接下来衬词“啊”的表现则是建构在由g1-d2 的跳跃上,并通过婉转化的行腔在五拍的b1 音上结束,在演唱时要求学生要做到一气呵成,中间不能有停顿,因此需要学生在饱满的气息基础做到前后灵活的控制,才能够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其次从呼吸的角度看,不同乐段、乐句甚至乐节的处理都需要有着不同的呼吸处理方法,歌唱呼吸主要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三种,在具体运用上应当根据音乐的进行和情绪的表现加以选择。以节奏紧凑、激烈的快板乐句为例,需要演唱者采用快吸快呼的胸腹式呼吸,以保证旋律进行的完整性。如《关雎》中第二乐段的演唱,由于速度较快,字音关系为一字一音,同时根据歌词四字为一组的结构特点,要求学生,采用两个小节一换气的方法,才能够更好的表现出歌曲的情绪特点。

(二)咬字与吐字方面

中国声乐艺术的审美体现和未来发展与语言的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声乐表演风格是历代中国声乐艺术家的追求,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必须通过严格的声乐教学作为唯一的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咬字和吐字技术的传授。所谓咬字,指的是歌词中的每一个字的声母部分,要求为字清、字正,根据声母的特点找准舌位、齿位,在汉字声母发音上,主要有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等不同的类型,只有了解并掌握声母的发音位置,才能够做到咬字清楚。在教学中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地域方言的影响,在咬字发音上还存在很多咬字不准、发音不清的现象,这对于声乐的表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运用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辅助学生训练字音,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可以起到纠正学生发音的目的。所谓吐字,指的是字的韵母部分,不同的字在韵母上分别有着不同的结构,韵母的构成主要由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中国汉字在韵母上有着丰富的变化,有的三者兼备,有个则只有韵腹,而不一定由韵头和韵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字都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每一个字的韵母构成,才能够做到吐字准确,归韵完美。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在声乐表现上讲求字韵,因此对学生提出很高的字韵要求,这也是实现声乐演唱“声字结合、字正腔圆”的基础。

(三)行腔与情感方面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行腔能体现出我国传统声腔的特征。[5]在教学中,行腔与情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行腔既有着专业声乐技术的支持,又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够达到情感表现的目的。以戴于吾创作的《钗头凤》为例,此曲表现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一种深切缅怀之情,而这种情感在歌曲的开始处就已经明确的体现出来。第一乐句“红酥手,黄藤酒”以委婉缠绵、起伏曲折的旋律表现出对恋人的不舍和追忆,其中在行腔上一字多音的对位、颤音式的润腔手法把内心的波澜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乐句在演唱时不仅要求学生又具有深沉的气息和低落的情绪,还要求做到依字行腔,如“手”、“酒”这两个字为上声字,相对应的旋律为小三度、大二度的上行,在演唱时要有滑音式的润腔效果,以此体现出声调的特点,并在归韵的过程中保持好母音的口型状态,达到腔圆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在行腔方面的技术,同时又丰富和训练的学生的情感表现,明显的体现出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中的重要性。

从以上三个方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内容对于训练学生的歌唱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古诗词艺术歌曲不同于西方艺术歌曲和传统民歌,它兼具了美声唱法中宏亮、壮美的音色和传统民歌唱法中纤细、圆润的音色,这也明显的体现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音训练方面有着高度的价值;其次,针对当前声乐专业学生在演唱技术方面存在单一化的问题,笔者认为,对声乐专业学生的培养既需要运用美声唱法中技术训练的合理性成分,同时有需要从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对学生施加影响,这样才能够起到传承、发展和创新的作用。所以,通过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可以更好的解决以上问题。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选择歌曲时应坚持的原则

从当前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的现状看,业已呈现出繁荣的趋势,这对于传承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和促进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当然,在声乐教学中,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歌曲运用到教学中,所以应当具有选择性。笔者认为,在选择歌曲时应当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从最为基本的歌曲入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演唱技术,为能够演唱中型、大型艺术歌曲奠定基础,在这些歌曲的教学中,做到技术训练为主,情感培养为辅,只有让学生掌握波要的歌唱技术,才能够有助于学生情感思维的培养;二是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原则。声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高水平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促进声乐艺术发展的高素质声乐人才,无论是表演专业还是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必须达到适合舞台表演的目的和要求,因此在选择古诗词歌曲时应当注重歌曲题材的舞台表演性。

(二)声乐教师应当具备的素养

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中,对声乐教师也提出了必要的要求。从当下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师的资质看,大多受到了学院派的影响,尤其是美声唱法的教师在专业上接触较多的是西方声乐作品。因此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方面,声乐教师必须具备以下三个素养:一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修养。古诗词题材丰富、形象多样、情感真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同时古诗词又包含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旨趣和审美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对古诗词进行深入的解读才能够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主题精神,以便于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讲述和说明;二是对歌唱语言的修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以汉语语言为基础,注重字韵、字音的表现以及腔字结合,所以教师个人在平时的练习中需要对古诗词歌曲中的语言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汉语发音的规律以及在歌唱中表现要有着充分的把握,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重点解决。

(三)声乐教学中与钢伴的结合

钢琴伴奏是艺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歌曲“艺术性”的重要内容,从钢琴伴奏的作用看,除了营造歌曲的情境之外,还在于对演唱者给予情绪表现上的支持。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中,如果缺少钢琴伴奏的作用,则难以带动演唱者的表演情绪,从舞台表演和听众欣赏的角度看,人们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感受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钢琴伴奏,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应当重视钢琴伴奏与演唱者的结合。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配备钢琴艺术指导,并严格的按照既定乐谱进行伴奏。从当前声乐教学看,还存在者即兴伴奏的情况,严格来说,这种情况不利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所以应当积极的进行改善。从这一角度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也应当注重对钢琴伴奏技能的修养,这也体现出当代及未来声乐教学综合性的发展方向。

(四)演唱技术与表演辩证统一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最终在舞台表演中得以实现,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充分的考虑到演唱技术与舞台表演的统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由于客观上的扩招政策而造成的生源质量是当前声乐教学中的一个显著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在专业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修养,所以在入学之后把关注点都置于演唱技术方面,较多的忽略了对舞台表演能力的培养。针对上述情况,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声乐教学与表演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声乐艺术的目的,才能够有序的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传承和发展,体现出古诗词艺术歌曲教学在声乐艺术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性。

结 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表演方面都体现出了高度的审美价值,由此在作为声乐专业人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去传承和发展。声乐教学作为古诗词艺术歌曲传承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必须要充分的认识到当前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主客观问题。从对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特点和教学意义的角度看,它体现出了高度的意境美、行腔美和精神美,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述和精神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行腔艺术歌曲旋律
古诗词声乐作品演唱中的依字行腔——以《幽兰操》为例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春天的旋律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夏夜喜脱贫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探索女高音在演唱山西民歌作品的咬字行腔
南路山东琴书的“曲、文、腔”艺术特征
7月,盛夏的旋律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