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2020-12-07

黄河之声 2020年23期
关键词:古筝演奏者乐曲

居 燕

引 言

肢体语言是指人们在表达情感时自然出现的身体动作,但在器乐演奏的范畴中,肢体语言有着非常重要的表达作用。肢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是极为讲究的,它强调逻辑性与协调性。要求演奏者在表演或练习中注重应用身体动作的使用,从技巧层面与肢体语言相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在肢体语言的运用中,演奏者的身体就是一种最有力的工具,通过身体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这让音乐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一、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分类

所谓古筝演奏中的肢体语言,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演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肢体动作去表现音乐的境界。结合古筝演奏中的技巧性表达,通过上半身腰部、背部、肩部、手臂、肘部和手腕的运动,表达乐曲中的某一演奏技巧或情绪,以此来让观众更透彻的理解乐曲的内在含义。

肢体语言可大概分为两大类:动态肢体语言和静态肢体语言。

动态肢体语言是指演奏者依靠身体的力量来表达音乐的情绪变化,这里的情绪变化不仅仅是体现在演奏者面部,更多的是结合身体的表达,通过眼睛及面部表情、呼吸等来综合。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通过手臂和身体倾斜的动态表现,帮助听众了解作品的乐感,在乐曲高潮乐段所做出的肢体配合也是推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

怎样把握好动态肢体语言呢?第一,演奏技巧的处理。比如《雪山春晓》中起始音“3”的演奏,这个音有引领作用,处理上需要细致把握,演奏前需要吸气提手,动作不可太硬。第二,节奏速度的处理。节奏速度能体现音乐作品鲜明的性格,当演奏快板乐段是,演奏者可通过左右手和身体之前的配合,完成演奏,可以从视觉上增强旋律的律动性。第三,表演者要对乐谱上的各种音符记号熟烂于心,才能更完整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管演奏的音乐是激情还是快乐,悲伤还是安静,他们都能准确把握音乐的情绪并通过动态肢体语言呈现出来,增强乐曲演奏的艺术效果。

静态肢体语言是指音乐在没有伴奏时使用的肢体语言,通常是演奏者面部所展现出来的表情和神态动作,静态肢体语言主要通过气息、眼神、脸部表情来表达感情,它与动态肢体语言是相对的。通常出现在演奏开始之前的准备阶段,帮助演奏者酝酿情绪;有时也会出现在演奏结束之后,也以延续乐曲情绪的表达。在具体的处理上也会因为演奏者对乐曲理解的差异性而有所不同。静态肢体语言可以赋予表演者更多的发挥空间,亦能给听众更多的想象空间,带动现场的氛围。

例如我们在表达感情方面,开心时笑,悲伤时皱眉,我们的面部表情会随内省的情绪有所变化,感情的表达与表情之间有着直接关系。虚伪的感情,并不具备感染性,也无法很好的进行情感传递,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观众。表演上,演奏者的面部表情随乐曲的喜怒哀乐而变化,当演奏者的静态肢体语言与乐曲完全融合在一起时,观众对于乐曲含义和思想的体会也会更加深刻。不同的演奏风格表现出来不同的艺术之美,不同的肢体语言也代表了演奏家们对统一乐曲的不同理解。演奏者肢体上所表现的优雅品性和高尚气质,从内到外都是对音乐美的诠释。

二、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具体运用

美国戏剧学家贝克说过:“行动是激发观众情绪的最快方式”,我们通常认为的肢体语言,就是通过身体上的各种动作,表达出语言的意识。但在古筝作品的演奏中,单纯通过曲谱,是无法完整的表达作品的情感的。对于观众而言,只通过听觉感受,也很难完全的理解作品的全部意义。因此,在古筝作品的演奏中就需要综合肢体语言的运用,帮助完成乐曲的音乐表达,以此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乐曲表达的情感。

(一)静态语言的运用

静态肢体的使用主要在古筝音乐的开头和结尾处,甚至在每个音符之间都会有所体现。一个成功的古筝演奏者,在开始弹奏乐曲之前,都会有相关的准备工作,如在坐姿方面,将双腿自然并拢、身体与琴之间保持两个拳头的距离、以四十五度角触弦。

中国著名的演奏家,王中山先生,他在古筝演奏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对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运用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演奏每一首乐曲前王中山都会提前让自己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之中,保证心境与曲意的合二为一,在心平静下来凝神定力后方抬手演奏,他的所有动作与神情都有所思有所想,在气氛平静的时候思考和酝酿着内心的感受,这是他演奏实践中对肢体语言的具体运用。在2008 年贵阳大剧院举行的古筝独奏音乐会上,他演奏的《酒狂》非常经典。演奏之前,王中山屏住呼吸,足足酝酿了数十秒才奏响第一个音,这一举动也深深的感染了听众。其实,他酝酿的过程也是听众酝酿的过程,这样既保证了自己的演奏效果,又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从情感的角度感染观众,相信观众的心在欣赏这首乐曲时感受到了肢体语言赋予乐曲演奏的魅力。

在筝曲《渔舟唱晚》中,描绘的是渔人在落日余晖下,荡桨归舟的欢快之情。演奏者在弹奏时要合理运用静态肢体语言,注意探索体现自己艺术个性的处理方法和音乐表演,弹奏时要注意发音柔美圆滑,动作要注意轻柔不僵硬,这样可以更好的表现夕阳下渔人安逸的心理状态。面部表情的自然放松则表现了渔人满载而归的满足之情,在慢起渐快的部分,演奏者身体小幅度的倾动,运用游弹的方法,营造出浪花飞溅,荡桨声的景象。之后,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肢体语言也有所变化,让观众体会到乐曲中优美的风光和渔人的喜悦之情,结合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可以帮助听众更好的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容和内涵。

同理,在乐曲的结尾处也要充分运用静态肢体语言,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乐曲的情感余韵,使乐曲的音断意不断,结束后依然留有余香,情感也不会随着乐曲和琴音的结束而仓促的结束。并且根据这首音乐的意境和情绪,继续陶醉在他自己创作的音乐世界里。运用肢体语言的表达来烘托氛围,引起观众无尽的遐想,以此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更好的感受古筝表演的魅力。

(二)动态语言的运用

大多数动态肢体语言,多出现在情感表达较为热烈的乐段,演奏时演奏者需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来诠释乐曲的情感。通过大幅度的手势和肢体动作等稍显夸张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用双脚支撑整个身体,身体前倾并用上腰部发力,肩膀手腕尽量自然放松,用大臂带动小臂发力,最终将着力点体现在手指上。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保证了舞台的总体呈现效果,也确保了音乐的音响效果。在乐曲的演奏中更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帮助他们了解乐曲要表达的内容,音乐的艺术魅力也会更充分体现在动态肢体语言的运用上。

如在乐曲《战台风》的演奏中,第一部分节奏快而鲜明,演奏中以热情洋溢的双手和弦拉开序幕。演奏中需要演奏者用上腰部力量带动手臂,完成演奏。在第二部分中,演奏者左手和右手在风筝码的两侧来回摆动,并且身体和头部前后倾斜,这样可以生动的表现出码头工人与大海对抗的情景。由此让观众联想到在乐曲中,人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精神,引导观众珍惜当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在感受音乐的魅力的同时,给欣赏者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精神状态。再如乐曲《汨罗江上》的演奏中,有一段旋律需要演奏者综合运用手掌手指完成演奏,通过手臂用来驱动手腕。作品主要描绘了一年一度端午节热闹非凡的场景,这部分旋律中拍击的声音仿似鼓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兴奋激动之情,因此,夸张化的肢体语言表达可以让观众在视觉上与听觉上同时感受到音乐的磅礴豪迈之气。

(三)呼吸对肢体语言的影响

随着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审美观念的提高,古筝表演不仅仅满足了人们的听觉享受,同时在视觉上有了追求。当演奏者表演的时候,呼吸调整对肢体语言有重要影响。只有通过结合呼吸的合理运用,才能使音乐变得生动活泼。古筝表演的呼吸调节与日常生理呼吸之间仍存在很大差异,即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总量。古筝演奏中的呼吸是肢体语言的生命之源,它贯穿于整个乐曲的始末,它能协调演奏者的肢体语言,有助于演奏者更好的控制演奏力度的强弱。

例如在演奏一段音乐时,开头和结尾应适当以静态肢体语言表达,可以更好的捕捉音乐中的情感,乐曲中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也可以处理的更加准确。演奏弱起渐强的旋律时,演奏者呼吸要深,演奏自由空旷的旋律时,呼吸要浅,合理的运用呼吸控制静态肢体语言,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乐曲的额演奏。此外,音乐中的柔软、快乐、愤怒、激情等不同的情绪的表达,都可以通过呼吸来控制,从而更好的把作品特定的音乐形象、思想感情呈现出来,确保在观众面前有完成、准确的展现。

(四)肢体语言运用力度把握

对演奏者来说,能否合理的运用肢体语言是一种考验,拿捏的分寸体现出演奏者的修养和水平。如果在演奏中,用力过猛,就会让观众跳脱出作品的意境表达,即使技巧再好,也会影响自己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因此,力度的把握不仅仅是停留在技巧的使用层面,在静态肢体语言的运用中也要有准确的把握。如果加入适当的肢体语言,就能帮助演奏者的演绎更贴近作品,更好的帮助观众理解乐曲的内涵。换言之,演奏者只有通过合理且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才能更好的把握音乐情感、塑造音乐形象。

例如乐曲《汉宫秋月》中,需要用揉、吟、按、滑等技巧的表达来表现古代女性的悲剧命运。面部表情上的轻微皱眉来表现乐曲哀婉凄愁的情绪风格,但表情也要把握好“力度”。演奏中,腰部前后或左右的倾动,吸气时胳膊肘的提起等等,都将深宫高墙内宫女们的凄凉怨恨表现的活灵活现。它是提高作品表现力最直接的途径,补充作品的语言信息,为作品树立形象,将作品藏于深处的细微情感诠释的淋漓尽致。在演奏过程中将肢体语言搭配整个乐曲的情绪,统一于乐曲的演奏之中,这对作品的灵活性表达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更好的带动观众的情感体验。如果一段音乐没有掌握好肢体语言的“力度”,那么无论表演者的表演水平多么精致,音乐作品都会失去合理性。

三、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对音乐内容的呈现

乐谱只是作曲家谱写在纸上的音符,并不是音乐本身,必须通过古筝表演者的演奏,将乐曲音符变为声音。但由于记谱法的不完善,谱难尽意,音符表达的局限,乐曲不可能完全表现音乐内容和表达音乐的内涵。如何赋予音乐生命,更好的诠释音乐内容和内涵,就是古筝演奏中需要探究的首要问题,要让音乐充满灵性,就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作才能发光。这就需要演奏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加上适当准确的肢体语言,才能完整的表现出乐曲的内容和内涵,给乐曲添加丰富的色彩。

(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与观众之间的良性互动也是极为重要的,观众与演奏者本是互不相识的两个体,古筝曲谱是没办法直接让观众感受美感,更无法让观众体会音乐艺术的底蕴,唯有演奏可以将两者进行沟通,因此,演奏者是美感的传递者,是音乐艺术的传播者。

在古筝演奏会上,大多数观众都对曲目较为了解,但也存在少部分观众对曲目并不了解,仅依靠演奏也不能够直接吸引他们,这就需要演奏者的舞台表演。由此一来,恰当的肢体演奏动作有利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更有利于演奏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推动古筝演奏艺术的传播。卓越的表演技巧和充满丰富情感的肢体语言,可以表达隐藏在音符中的价值和内涵,使观众在演奏会上获得满足感。

(三)提升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作品由一张张曲谱构成,乐谱本身无法传达给观众曲目的深层内在含义,只能通过技巧性的表达结合肢体语言的运用,才能完整的呈现作品,演奏者演奏乐曲时,更多的应该是作品内涵的再现,肢体语言的运用就等于是给作品穿上了五颜六色的情绪外衣,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作品,给乐曲带来第二次生命,具有更多的感染力,表演者通过肢体语言表达他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让作品添加了大量的“人情味”,赋予作品时代感和表达能力,增强作品的实用价值。

(四)对音乐美的诠释

音乐是一种流动的抽象艺术,是生活的艺术反映。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它积累了历史的本质。音乐本身无法直接体现自己所描述的对象,但音乐中通过肢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对象形体,表明体现音乐美不仅仅只是在听觉上,也在肢体上。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应注重如何“奏”,肢体才显得自然且不做作,以达到给观众传达视觉上的舒适和震撼。优秀的演奏者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演技”来将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以真实的情感和气力作依托。表演者的每一次表演都致力于呈现出乐曲最恰当的艺术表现,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这也是一种音乐美学意识。

结 语

肢体语言对于音乐作品的完整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演奏技巧不一样,它是演奏中对于演奏技巧的补充,是情感的传递者,是演奏者与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之一。本文的写作让笔者对古筝演奏中肢体语言的运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给予古筝演奏者一定的理论参考,让他们了解肢体语言不只是固定的模式,他会随演奏者风格、音乐作品的风格而不断变化,人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更好的完成作品的艺术呈现。

猜你喜欢

古筝演奏者乐曲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始乱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第一次弹古筝
古筝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我的古筝之旅
浅析钢琴演奏过程中如何放松
悲伤的乐曲
器乐演奏者艺术修养的重要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