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言语行为的标记性社会功能

2020-12-06刘奕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49期
关键词:社会功能

摘 要:言语交流手段与非言语交流手段相结合,组成了人类的完整的交流系统。非言语行为是人们交流思想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社会功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非言语行为的特点及四大标记功能入手,论述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非语言行为;标记;社会功能

1.引言

非言语行为指一个人(或多个人)不利用语言形式或只利用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信息被另一个人(或多个人)接受的行为(李杰群,2003)。它主要体现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眼神、服饰、音质、声调等来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正如David Abercrombie 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非语言行为传递了交际中的信息,是重要的交际形式,非语言行为具有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功能。

2.非言语行为的特点

英国学者Desmond Morris对手势语进行全球性的考察和研究,他的研究包括手势语的形式、意义、特点和功能、地方性和共性、地理分布和使用边界,以及基本类型等。Desmond Morris关于手势语特点的看法有普遍指导意义,就是说,他所指出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适用于非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的特点可以概括为:

1)许多非言语行为是多义的:手势语的多义是普遍现象。许多非言语行为在不同文化或地区中有多种不同的。而且时常是相互对立的含义。若对这种现象不懂,置身于不同文化之中,便很容易感到困惑并产生误解。

2)许多非言语行为是跨文化的,跨国界的,甚至是跨语言社团的。

3)有些非言语行为为某一言语社团或某一文化所独有。

4)有些非言语行为在某一社团内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即存在着非言语行为的“含义重叠”现象。

5)非言语行为的地理分布是十分规则的。存在着大量的非言语带,他们各有各的特点。就是说,零星或杂乱无章的分布的情况很少见。

6)有些非言语行为特别有用,它们会很快从最初产生的社会或文化或地区传播开来,跨过几个语言区或文化区而最后成为国际性的常用行为。如V形手势行为就可能是其中一例。当然。如果这一手势不太有用,它就传播不了而始终局限在某一语言区或文化区。

3.非言语行为的标记性功能

英国社会语言学家R.A. Huson指出,非语言行为可标示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或与结构以及内容情感等。

3.1 非言语行为的社会关系标记功能

正像言语行为一样,非言语行为也同样是人际交往时双方社会关系的标记。它标志交际者的“权势”和“平等”关系。在交往中,往往能从人们的衣着、表情、手势、体态、姿势和眼神等看出某人的社会地位、性别、出生、教育等情况。譬如,交际者的“权势”和“平等”关系可从交际双方的身体距离推测出来。身体距离的远近最容易看出交际双方的关系之疏密及社会地位等。相对地讲,关系越密切,越平等,交往时身体距离越近,如夫妻或朋友之间交往,体距保持在亲密和私人关系范围内。相反,上下级关系的人们在交往时,身体距离较大,往往处在社交关系或公共关系的距离范畴之内。如同言语行为一样,非言语行为是社会关系、社会地位的某些标志。

3.2 非言语行为的会话结构标记功能

关于言语是如何组成连贯的语篇的研究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会话如何开始、如何结束,人们如何依次发言,也涉及到如何占有发言权、压制别人或不让别人发言、话题转换等。在很大程度上,会话的组织是靠非言语行为完成的,而且作为话语结构标记的非言语行为,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注重对非言语行为进行文化对比研究的原因。

通常,会话以问候语或寒暄语开始,不同文化中也可以分别由相互握手、拥抱、鼻子接触等不同的行为来完成。相同的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常常表示不同意义,如握手对英国人来讲是“某种关系被赋予新的开端”,但在中国文化中它却是“亲密关系”的表示。

3.3 非言语行为的语义标记功能

人们在交际时常使用非言语行为表示交际内容,可以说非言语行为是语义的标记。非言语行为可以用来表示同意、赞赏、拒绝、不同意、欢乐、反感、狠裹、禁忌、个性、是或否、胜利、失败、恐惧、羞涩、致意、关系、身份等等。然而不同文化之间非言语行为的表达意义功能差别很大,有时会有很多变异,而且往往相同的非言语行为表示完全不同的意义。同一非言语行为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非言语行为则可能表示相同的意义。

3.4 非言语行为的感情标记功能

非言语行为在这一方面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眉目传情就是明显一例。表示诸如兴奋、愉快、悲哀、惊讶等感情的非言语行为往往是共同的,其表示行为的发生多是生理决定的。然而不少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会因文化而异,它们是约定俗成的结果。某些非言语行为,如目光语、面部表情等往往可以表达人们深层心理状态或情感图。

4.结语

言语交流手段与非言语交流手段相结合,组成了人类的完整的交流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非言语行为传递了人们交际活动中大部分的信息,是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不可缺少的信息载体。非言语行为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人们进行交往不容忽视的重要手段,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其特殊意义,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Leathers,D. Successfu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Macmillan,1986

[2] Knapp,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n Human Interaction [M].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8

[3] 关世杰. 跨文化交流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胡文仲. 文化與交际[M]. 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5]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6] 李杰群. 非言语交际[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杨真洪. 非言语行为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

作者简介:刘奕(197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语言文学学院 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互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社会功能
浅析音乐的美育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壮族(布偏)天琴文化的社会功能探微
浅谈爱德华·邦德《李尔》中的“布莱希特式”
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社会功能探讨
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
当前我国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社会功能分析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以数据新闻获奖作品探析数据新闻特征
浅析维吾尔族乐器独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