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探讨

2020-12-06卢婷婷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复合型高职高专培养

【摘 要】本文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式、专业教学资源、实践实训平台等方面分析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现状,提出高职高专“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创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搭建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实践育人平台;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多能一专” 复合型 音乐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167-03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随着专科层次生源质量下降,加之学校办学模式固化、教学创新机制不完善,高职高专培养的音乐人才难以适应岗位需求。在国家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针对新时代教育发展以及专科层次学生特点实施有效教学,培养“多能一专”的复合型音乐人才,是高职高专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不能与岗位能力标准对接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单一、针对性不强,缺乏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能力获取、职业素质等方面的系统性设置,人才培养缺乏应用性、行业性、地方性和实践性特质,导致毕业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地方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二是课程结构与课程模块构建缺乏逻辑性,课程设置缺乏地域性特色,教学内容弹性不足,实践型课时比例偏小,各学习环节衔接不科学,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整体性认识不足,对学习内容缺乏综合运用的能力,掌握的专业技能不能在讲台、舞台等平台中充分发挥,难以转化为工作能力。

(二)人才培养方式陈旧、教学方法老套

一方面,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方式陈旧,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忽略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轻视了学生心理、生理因素的反应对学习的影响。另一方面,老套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降低,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制约。

(三)专业教学资源匮乏

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资源匮乏,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短缺,规范化、标准化教学资源薄弱,音乐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素材库、行业标准库建设缺失,影响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的推广与实施。在“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师生信息化素养亟须提升,师生教与学的能力亟须提高,且应在专业教学资源建设中予以推进。

(四)实践实训平台单一

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的实训平台搭建数量偏少、类型单一,难以体现音乐专业“唱、弹、跳、编、演”的特点,不利于“赛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导致实践教学偏理论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能力,难以实现实践育人的教育效果,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职高专“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

“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中,“多能”指培养的音乐人才具有教学能力、辅导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表演能力;“一专”指培养的音乐人才在声乐演唱技巧、器乐演奏技巧、舞蹈表演技巧、合唱指挥技巧中具有一项专长;“复合型”指培养的音乐人才既能站稳讲台又能活跃舞台,是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多面手。“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路径如下。

(一)构建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鉴于音乐职业岗位需要,构建“职业素养+综合技能+专业特长”的课程结构,构成集通识教育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为一体的模块课程,实施专业标准与职业标准无缝对接的教学内容,构建符合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定位、强化技能培养的“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课程结构上,将职业素养、综合技能、专业特长相结合。重构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课程结构,设置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强化学生专业特长的课程。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不是音乐学院的“精英”式教育,而是基础的、普及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音乐人才主要就业于小学、幼儿园、艺术培训中心、文化局(馆)、群众艺术馆、工会等单位或部门对应的音乐教师、艺术文化活动组织与管理干事等岗位,这些岗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突出专业特长、兼顾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建构中,要突出一专兼顾多能。

2.课程模块上,将通识教育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合为一体。为培养“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人才,在课程模块中设置包括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业指导、大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的通识教育能力模块,艺术概论、视唱练耳等课程的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即兴伴奏与弹唱、和声学等课程的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校内外艺术实践、艺术观摩与学术讲座等课程的实践能力模块。学生从模块中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完成必修课程,根据学习程度的异同和个人需求与发展完成选修课程。

3.教学内容上,突出地域性、特色性、职业性。开设桂北民族民间舞蹈、桂北舞蹈赏析、桂北戏曲赏析、桂北民族民歌实训、桂北民族器乐实训、桂北地方戲曲实训等课程,在教学中融入桂北民族民间音乐与舞蹈内容,形成以“桂北”为主题的系列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立足桂北、传承本土音乐文化、辐射广西经济与文化的宗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开设古琴方向、古琴演奏排练、古琴基础、古琴斫制与琴道养生等“古琴艺术”特色课程,培养古琴人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学校音乐专业建设的创新特色和亮点。教学中融入音乐教师、礼仪师、化妆、插花花艺、茶艺、舞蹈考级、声乐考级、器乐考级职业资格证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掌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并以资格证书换取学分,让教学内容与职业证书紧密结合,从而更好地实施“1+X证书”制度,实现书证融通。

(二)创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

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方式与方法要结合音乐专业特点进行改革与创新。按照理论、实践与技能相结合,方向、内容与评价相结合,专业、职业与社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大小课结合分层式等多元化培养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能力好、专业技术技能强的“多能一專”复合型特点,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1.人才培养方式。一是理论、实践与技能相结合。音乐理论课程是音乐技能课程的基础,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强化专业素质。技能课程的技能形成要以实践为基础,将合唱团、舞蹈团、古琴团、古筝团、专业技能大赛、音乐会、采风等课外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学分置换融入课程设置,实现理论、实践与技能相互交替、同步进行,以知行合一的深入融合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二是方向、内容与评价相结合。音乐专业学生个性发展培育尤为重要,要依据学生“奏、唱、跳、讲、模、编、写、演”特长,培养突出“一专”、兼顾“多能”的职业能力;用模块化的学习内容来划分职业能力,把模块学习任务落实到方向教学带动学生的专业方向能力提升;创建方向、内容指标过程性评价体系,由学生、教师、一线行业专家组成评价人员对学生岗位实习做出评价。三是专业、职业与社会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相关内容及要求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并利用社会服务任务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岗位工作环节,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的结合,帮助学生实现“书证一体”,以达到专业、职业与社会一体的深度融合。

2.人才培养方法。一是专业核心课程大小课结合分层教学。改革声乐、器乐等核心技能技巧课程传统的个别课模式,采用大小课结合分层方法教学,即大课不超过30人,小课保持1~6人,单双周交替教学,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认知程度或能力程度以学生分层、课程分层、目标分层、需要分层等方式进行教学。大小课结合分层教学,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主体学习意识,使他们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潜能设计自己的学习,也能促进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差异,从实际出发,提高教学质量。二是专业课程多元化教学。专业音乐教学要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实践单一封闭的方式,依据学生专业主修方向,结合演出、试教、职业竞赛、音乐制作等任务,运用“演学结合”“讲学结合”“工作室和学习结合”以及“项目化结合”等方式进行多元化教学,师生共同“演、评、教、学”,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行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任务驱动”“启发引导”等教学思路开展“动态交叉、因材施教”,突出技能应用、个性发展与创新潜质的培养。

(三)创建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

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支撑,建设普适性与个性化并存的专业教学资源,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库、专业课程库、资源素材库、自主学习库,搭建能学、教辅、系统化、个性化、自主化、共享性的学习平台,为教师、学生、职后教师、社会音乐教育者提供有力的帮助,为培养高职高专“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人才提供系统性的课程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和丰富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素材。

专业教学资源库通过有序整合专业优质教学资源、行业相关现场典型案例,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并辐射到艺术教育专业群中的其他专业,实现知识点的交叉访问、检索。同时,通过在线学习、在线操作、在线测试等功能,提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讨论式与参与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有效途径,为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提供有力支撑。

(四)搭建多层次多元化开放式实践育人平台

实践是形成“多能一专”复合型能力的有效路径,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平台。在实践中,人才培养的质量才能得以提高。因此,要建设具有领先性、实用性的实训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校外艺术实践与交流活动、艺术展演与赛事,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突出育人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一致性和职业性,加快学生成才进程。

1.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首先,建设规划科学合理、管理制度健全、功能性强、使用效率高的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操平台,让单一化、理论化教学转为数字化、立体化、多样化教学,满足人才培养中实训教学的需要。其次,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行业合作方式,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如建立自治区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教师科研和学生培训提供良好条件。

2.创建艺术实践中心与艺术团。构建艺术实践中心与艺术团,以服务全校师生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宗旨,以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质、提升服务社会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以展示师生专业水平、担负学校特色发展和承担学校各项演出重任为任务,打造高水平文艺演出队伍和高质量文艺节目,储备精品文艺作品,大幅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综合技能、专业特长。

3.组建竞赛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组建各类竞赛教学团队,包括自治区职业技能大赛教学团队、自治区师范生教学比赛教学团队、自治区大学生竞赛教学团队、自治区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教学团队、学校大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教学团队。实施顶层设计、目标明确、强力执行的“梯队培养”模式,通过“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赛素质、赛知识、赛技能”的方式检验学生每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检查与评价,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五)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梯队式”建设思路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承担专业教学,选派专任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工作或实践锻炼,实施专业群带头人、骨干教师、“大师级”教师培养,积极从行业、企业引进实践经验丰富、专业技术水平高的人才到学校兼任教学指导,发挥外聘教师和客座教授的作用。

总之,高职高专音乐人才培养的定位要无缝对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思路,以基层音乐教育和文化艺术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构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岗位能力为核心、就业发展为中心的“多能一专”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设专业群,优化课程设置,以“共享、融合、互选”的理念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对标行业岗位标准、职业能力、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岗位能力组合课程,建立证书与课程间学分互认的通道,切实做到书证融通、学分互通。

【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卢婷婷.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

[3]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1).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艺术教育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桂教职成〔2018〕65号);2019年度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示范课程(桂师教〔2019〕16号);2017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师音乐专业‘桂北非遗舞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GXGZJG2017B053);2019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运用桂北民歌资源,提升地方职业院校艺术”(GXGZJG2019B142)

【作者简介】卢婷婷(1978— ),女,壮族,广西宜州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复合型高职高专培养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元化设计要素分析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