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本位教育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探讨
2020-12-06潘敏
潘敏
【摘 要】本文针对能力本位教育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能力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和过程不适用于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条件不满足能力培养需求、教学评价不适合能力培养引导等问题,提出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以生为本,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能力;合理规划师资与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推进产教融合;以能力结果为导向展开评价,及时反馈改进教学。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 实践教学 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1-0056-03
实践教学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能力水平,也越来越成为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从明确的实践目标出发,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升实践教学评价,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特点与适用性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CBE)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20世纪50—60年代,经加拿大教育学家创造性发展得以复兴。作为系统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能力本位教育以从事某一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为出发点来定位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管理教学过程、评估教学效果。20世纪90年代,能力本位教育被我国引入职业教育领域,后其研究范畴逐渐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特点
能力本位教育与其他教学理念比较有两点特质:一是课程的设计须使学生经由行为的能力获得预期的能力;二是能明确表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其在教学方面主要包括五大要素:一是强调目标导向,视学生能力方面的提升为课程评价的标准;二是能力中心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计划、课程设计都紧扣学生能力培养;三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担任指导者角色,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自我评价;四是科学管理教学,倡导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五是结束教学后取得相应的学分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能力本位教育的特点可总结如下:教学目标凸显职业能力,教学组织突出以学生为本,教学内容围绕能力培养,教学评价强调能力考核。
(二)能力本位教育指导实践教学的适用性
首先,核心目标诉求一致。当下能力本位教育对能力有了更多要求,目标定位不限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还包括学生实践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综合职业素养等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目标是将理论教学中传授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操作中,培养学生专业处理问题的技能技巧以及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两者的核心目标诉求都侧重于学生能力培养。
其次,价值取向一致。能力本位教育在教学上强调个性化,即从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供教学内容、环境、媒介和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的掌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灵活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手段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实现理论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同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二、能力本位教育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问题
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高职院校合并、升格而来,其实践教学在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略显不足,从能力本位教育视角出发,其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
(一)实践教学目标的能力定位不明确
能力本位教育强调在教学目标中突出完成一线任务的创新实践能力,以能力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目标对一线岗位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参考性不足,对职业能力把握不准确,能力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一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或修订环节缺少充分有力的社会调研分析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方向不明确,个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未定位为“应用型”,因此导致实践教学目标对专业与就业岗位群的要求参考不足,学生能力规格与标准不够明确,出现实践教学目标与行业需求脱节现象。二是在实践教学大纲中,能力目标表述含糊,现有目标不符合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体现不出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不同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专业基本技能与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泛泛而谈,差异性不大;没有设置各实践教学环节各教学阶段的具体目标,对整个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性与引导性不足。
(二)实践教学内容和过程不适用于学生能力培养
参照“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生为本”的指导,实践教学在内容和过程方面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适用性不足。一是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化严重,存在“为实践而实践”的问题,即在教學大纲的撰写上达到课时占比要求,但实际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中未围绕学生具体应用能力培养展开,主要表现为实验实训内容侧重于验证性实验,创新性不足;实践内容过于简单,与专业的匹配度不高;毕业论文(设计)理论重于实践,难以真正实现学生能力水平的提升。二是实践教学过程不尽合理,对学生能力水平层次掌握有限,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与阶段不够科学合理,教学方法设计不适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满足能力培养需求
教学条件是能力本位教育强大的基础性保障,实践教学条件主要问题是不能满足能力培养需求。一是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在总量和结构方面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过低,青年教师占比过高,实践教学经验略显不足,不能全面地熟悉实践教学指导要点、操作规程等;专职实践教学老师、“双师型”教师、从生产第一线现职技术人员中聘请的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需求。二是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薄弱。新建本科院校存在设备更新不及时以及现有的仪器设备老化严重的问题,实验(实训)条件与企业的技术需求脱节。三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稳定。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对企业吸引力不大,无法满足企业的预期回报,难以实现双方互利互惠;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生实践层次较低,与专业匹配度不够高,未能形成产教融合良性循环机制。
(四)实践教学评价不适合能力培养引导
能力本位教育从能力培养出发,以能力提升为目的,因此实践教学评价的标准应以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参考。据此,实践教学评价的突出问题是对学生能力水平评定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以此结果反馈引导改进教学。一是实践教学评价侧重于整个实践教学管理层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简单模仿理论教学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冗杂且过多关注教师的操作规范,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参考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没有针对性的实践能力考核,无法评判学生能力水平;此外,没有引入外部相关行业的评价,不能把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二是评价结果利用不到位,教师对学生实验(实训)报告与实习报告的批阅流于形式,缺少指导性的改进建议,教学评价没有发挥对实践教学督促作用,反馈结果难以起到引导改进实践教学形式、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方法的目的。
三、能力本位教育视阈下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
新建本科院校应突出应用性与职业性融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调研论证,准确掌握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与人才能力需求,了解其他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特点,将职业能力融入最核心的、最根本、最基础的专业应用能力,深入分解能力要素,将各专业基本技能作为指导主线,横贯实践教学各环节、各阶段。同时,突出学生主体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围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等方面的培养修订实践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课程标准,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二)以生为本,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能力
遵循能力本位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学生能力作为实践教学基础,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手段中以学生为本,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学生能力。一是在实验(实训)环节,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教学内容;在实习环节,整改内容雷同或虚设的项目,注重学生一线操作技能培养,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实习内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提高选题与实践的融合度。二是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主导者,应积极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指导学生自主操作实践项目,激发学习潜能,转向内在兴趣的深层次学习,提升学生能力。
(三)合理规划师资与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推进产教融合
新建本科院校应根据能力本位教育所倡导的产教融合理念,合理规划师资与改善实验实训条件,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运行。一是不断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引进各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践教师,有步骤地加强教师培训,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知识架构,准确把握技术更迭换代的趋势,提升实践教学技能;加大师资在实践教学科研方面的支持与投入,提升成果服务教学与产业的水平。二是合理规划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实训室建设计划和方案,积极主动开发新的实验实训项目,提高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加大财务投入,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推进实践教学管理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实现协同育人。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与不同专业差异,积极寻求地方产业长期、稳定的合作,通过解决实习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升合作深度与广度,让学生参与挑战性的工作内容,真正实现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实现校企共赢。
(四)以能力结果为导向展开评价,及时反馈改进教学
学生能力的提升是能力本位教育所追求的教学结果。实践教学评价要以能力结果为导向,以学生实际掌握的能力水平为评价教学的标准,通过结果反馈,诊断改进教学。一是教学评价要注重学的结果而非教的过程,通过严格的考试或实验实训报告等形式,检测出学生实践教学结果,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测算学生所掌握的能力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积极引入校外企业评价,参考岗位或职业的能力要求标准。二是及时反馈教学评价结果,帮助学生参照客观标准,全面了解自身的能力水平,明确努力方向。同时,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发现实践教學中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下转第70页)(上接第57页)性地改进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或教学方法,由此形成“评价—改进—提升”的闭环,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45.
[2]沈勤.能力本位教育适用性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1996(3).
[3]韦文联.能力本位教育视域下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研究[J].江苏高教,2017(02).
[4]能力本位教育[J].职业教育研究,1990(1).
[5]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22).
【基金项目】山东省本科教改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评估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Z2018X084);山东管理学院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本科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YJG2019-24)
【作者简介】潘 敏(1990— ),女,山东济南人,硕士,山东管理学院教学督导与评价中心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