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提升路径探究
2020-12-06李海燕李梦凡
李海燕 李梦凡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帮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学生群体的变化,发展型资助成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必然趋势,将“三全育人”理念引入资助工作中,将极大地有助于我国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完善。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高校发展型资助的优化路径,有利于构建更为科学有效,更具人文关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全育人
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是国家帮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教育、完成学业的有效途径,是国家发展教育事业、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建立。此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及其他辅助措施。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全年资助普通高校学生4 817.59万人次,资助金额1 316.89亿元,比上年增加166.59亿元,增幅14.48%。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转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特征的不断发展变化,现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在运行中也显现出了许多问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相较之前有所下降。与投入成本相比,现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一、当前高校资助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理念缺乏人文关怀
一方面,是重视物质而轻视精神。當前高校学生资助主要以奖、助、贷、补等方式为主,主要目的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不足的问题,但这种经济资助为主的体系既没有关注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认知偏差等心理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生家庭经济困难带来的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也容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只是重复、机械地申请和获得资助,甚至容易让部分学生形成“等、靠、要”的惯性思维,高校学生资助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
另一方面,是重视供给而轻视需求。当今社会形势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匮乏,更多的是心理问题和综合素质的不足,由于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同,单一实施奖助贷等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相较于其他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需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更具适用性的技能锻炼平台和更多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机会。
(二)资助体系欠缺全员投入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应用,高校资助工作势必趋于精细化和个体化,资助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将会大大提高。目前大部分高校资助体系的执行主体是各高校学工队伍,然而学工队伍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建设等工作的主体,本身工作量大且烦琐。且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岗位的师生比基本在1:200左右,辅导员与学生的配比比例决定了以学工队伍为主的资助工作体系无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面面俱到的管理,且受限于专业水平等客观因素,学工队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帮扶力度有限,资助的育人功能效益不明显。
(三)资助机制弱化育人功能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资助工作中,资助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当前大部分高校资助制度设计中的育人功能还不够突出,有些高校采取无偿资助的方式,对受资助学生的职责未加以规定,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和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心理健康,也不利于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有的高校采取勤工俭学方式,但是所设计的岗位多是打扫卫生等知识含量较低的工作,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另外,一些高校在资助监督和评价过程中,主要评价指标是经济补助力度,而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资助过程中的自我成长与发展,更很少提及学生的心理、人格和技能等综合素质指标。
为解决当前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凸显高校资助的育人功能,发展型资助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在资助工作中必然要选择的资助模式。
二、三全育人及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特征
(一)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其中,“全员育人”是指从主体来说,高校中的所有部门、所有教职工都负有育人的职责。“全程育人”是指从时间上说,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成长的全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指从空间上说,强调育人要体现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
1.全员育人
就高校资助的主体而言,为达到资助育人的最终目的,高校的所有部门和教职工,包括学工队伍、专职教师和后勤工作人员等,都应该承担资助育人的职责。在高校资助育人的制度设计中,应当体现所有部门和所有教职工通力协作的过程。
2.全程育人
高校资助工作要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整个过程,从新生入学前的准备到毕业离校后的就业,资助工作者要正确认识和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切实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面临的不同问题,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加行之有效的支持。
3.全方位育人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是要帮助受资助学生全面、长远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受资助学生在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