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基于课程的第一堂课视角
2020-12-06田琼周基
田琼 周基
摘要:课程的第一堂课是一门课程教与学的起点,更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开端,受到学校、教师及学生的高度重视。文章分析总结了我国高校课程第一堂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从新的视角挖掘凝练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为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协同育人;第一堂课;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程教学也是一样,课程的第一堂课是课程教与学的起点,是师生建立联系的重要开端。从教师角度来看,第一堂课是展示自我的最佳时机,他们会将个人与课程整体安排进行全面细致的介绍,会把课程的计划与考核要求进行明确,进而获得学生的认同,达到教与学的协同发展;从学生角度来看,第一堂课是他们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是学习动力激发的最佳时机,更是学生对教师与课程认同并主动深入持续学习的分水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施,并强调“高校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因此,将“课程思政”从课程的第一堂课开始,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新视角,更是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一、课程第一堂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在我国高等学校课程的第一堂课中,历来备受学校管理者及师生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学校教学相关部门会提出明确要求,并开展实时督查与评价。学校教师会精心备好第一课,在教学内容上,他们会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核心知识进行概括性阐述,让学生知道课程的基础概念和内容体系,同时在全面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考核要求提炼出课程的重点、难点与关键点,使学生能较好认知课程的整个知识脉络;在教学方式上,他们会将教学与学习方法进行介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会结合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地位以及学好本课程的重要社会意义来激发学生学好本门课程的兴趣;在其他方面,绝大部分教师会将个人最好的外表形态与精神状态展现在第一堂课上,以增加教师及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提出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与应遵守的规则,达到教与学协同并进。学生则是把课程的第一堂课看成非常关键的一次课,出勤率最高、学习状态最好、学习气氛最活跃等等现象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对课程的期待、对未来的规划充满了好奇与动力。
如上所述,学校、教师和学生都高度重视课程的第一堂课,那么如何发挥课程第一堂课的育人效果呢?传统的课程第一堂课中,教师在知识体系、课程意义、学习方法和课堂规则上给予重点阐述,并将个人的颜值与内涵进行充分展示;学生对学习目的、精神状态、未来期待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良好互动。但是在以往课程第一堂课中,师生虽然对课程思政相关内容有所提及,但是没有深入挖掘,对课程第一堂课课程思政育人有所考虑,但是没有形成体系。传统的课堂第一课,师生关注更多的是课程本身及课程的知识文化育人等方面,第一堂课课程思政育人的最佳时机、重要意义以及最佳路径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一堂课拓展及延伸出来的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些缺陷,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从新的视角、新的途径来进行审视与研究。
二、课程的第一堂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
课程的第一堂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方式会因学科及课程不同而略有区别,本文主要结合工科类课程挖掘课程第一堂课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课程第一堂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路径,验证课程第一堂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际应用效果。
(一)在发展史简介中树立远大志向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学科发展史,其内容介绍一般都在课程的第一堂课进行,教师可以深挖其中学科发展史的课程思政资源,引领学生了解、熟悉并研究该课程相关学科的发展历史,从中了解该领域先輩们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感人故事,理解学科发展的背景与现实意义,探寻学科内在的科学发展规律,汲取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力量。学生以此知古而鉴今,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远大的人生理想,这种方式更能引导学生爱上这门课程,更好地去开展下一步教与学的工作。
(二)用榜样的故事阐释人生奋斗意义
在课程的第一堂课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介绍该课程相关学科代表性人物。这些知名的科学家就是非常好的课程思政资源,具有巨大的榜样力量能感召鼓舞学生砥砺前行。在家国情怀上,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学习,增进民族自豪感,为生活在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新时代而感到自豪,从而自发地去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学习上,不断地培育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几十年如一日的探索研究是取得杰出成就的根本保证,让学生认识到大学的学习不可能一蹴而就,课程的学习就是积跬步、积小流的过程;在生活上,树立学生艰苦奋斗、不为物质诱惑的良好作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标准底色,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是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的前提,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三)在学科体系中建立批判性思维
优秀的教师会在课程第一堂课中,尽可能完整地把课程的学科体系与发展脉络展示出来,并适当解释学科发展中重要的学术观点与核心论断。让学生知道这个理论是什么时候产生、为什么产生、如何发展以及有什么时代与社会意义,教师可在此阶段引导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创新思维,巧用问题诱发学生质疑;铺设情境,构建批判性思维的情感场域;逻辑推理,开展批判性训练任务”等方式建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桥梁的建立,进而将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核心能力。
(四)在国内外对比中彰显“四个自信”
我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的成就,目前处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多领域的科学技术及伟大工程建设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都是我们进行课程思政良好的背景素材。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涉及的行业和产业发展成绩,用数据说话,以设问引入课堂,要学生回答“我国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有哪些值得推崇的因素?”结合专业发展与我国取得的成绩,一步步展现我国政治、制度、科技、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优势,并阐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的优越性的集中体现。进而更能使学生深刻认识并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与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使学生更加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五)在规矩意识强化中养成优良品质
在课程的第一堂课中有一个环节,基本所有教师都会强调本门课程应遵守的规则。俗话说“无规矩无以成方圆”。教师可以很好利用这个时间段加强学生规矩意识教育,从遵守课堂纪律说起,到课程学习规则,再到人生、社会规矩等等,逐步拓展规矩意识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认识到规矩意识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规矩意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路径,更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矩,反复强调恪守规矩意识的重要性,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的大学生来说,规矩意识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规矩意识体现了公平、正义、秩序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对于个体来说,规矩意识的养成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最好体现;对于单位与集体来说,规矩意识的形成是处理人与人、人与事重要的准则;从社会角度来看,规矩意识的遵守是社会稳定、和谐与发展的基础。因此,挖掘规矩意识的课程思政元素,是促进大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集体与个人发展的最好法则。
三、结语
课程的第一堂课是课程教与学的起点,越来越被学校管理者、教师与学生关注与重视。实践表明,通过视角与路径创新,在课程第一堂课中取得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良好效果。利用学科发展史简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能树立学生的远大志向,用课程相关学科代表性人物的感人事迹与高尚品德阐释人生奋斗意义,在课程学科体系与发展脉络中,梳理重要的学术观点与核心论断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本课程领域的科学技术及伟大工程建设的国内外对比中彰显“四个自信”,在规矩意识养成中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基,田琼,盛明强.工程管理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2018,7(17):101—103.
[2]曾超峰,薛秀麗.浅谈如何给土木工程专业非岩土地下方向本科生上好土力学的第一堂课[J].教育教学论坛,2017,(39):217—218.
[3]潘丽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堂课”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18,(6):88—90.
[4]罗燕琼,刘方富.运用史料教学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J].中国民族教育,2020,(5):54—57.
编辑∕李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