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简短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2020-12-06邱桂娟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精卫填海语文要素文言文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为例,论述教学文言文的方法,提出紧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挖掘教材文本资源、培养迁移运用能力来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建议,以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 《精卫填海》 神话故事 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091-02

从三年级开始,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每一个单元的导语中都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故事)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除了《精卫填海》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其他几篇课文都属于现代白话文。基于单元语文要素的前提,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精卫填海》这样的简短文言文呢?

一、紧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一)紧扣单元主题

《精卫填海》一文仅有35个字,要想把这篇简短的课文教学到位,需要教师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实施。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本单元是以神话故事组织起来的,由白话文和文言文构成。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很多神话题材来源于古代人民对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的推理和想象。

(二)凸显语文要素

1.“了解”和“把握”

教师还要让学生围绕语文要素,学会抓住语文要素的关键点。如让学生认清“了解”和“把握”的对象分别是什么。以《精卫填海》一文为例,要让学生明确对课文结构只需要有基本的了解,而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则要求掌握。如教师可以用问题“这篇简短的文言文的事情发展顺序是怎么样的?谁能很快地梳理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一旦弄清楚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接下来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就会水到渠成。

2.“感受”和“想象”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神话故事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感受”和“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神话中的想象是什么样的,然后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写一个关于想象的故事。如《精卫填海》中具有想象力的描写内容是:长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在学生对这一充满想象力的画面有所感受之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编写大海和精卫之间的对话内容。于是,学生间就出现了精彩的对话:

生1(扮大海):你这只可恶的小鸟,你为什么要往我身上扔石头、树枝?

生2(扮精卫):因为我想把你填平!

生1:你为什么要填平我?我跟你有仇吗?

生2:因为你淹死了我,为了不让你再夺去别人的生命,所以我要填平你!

生1:填平我?休想!我这么大,你填得平吗?

生2:我就是填一百年、一千年,也要把你填平!我填不平你,还有我的子子孙孙。

……

这样教学,很轻松地就达到了让学生先感受再想象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刚才的对话内容写下来,也就能轻松地完成第三个语文要素“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的教学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在语文教学中,了解和把握是前提,感受则是深化、递进。教师只有把握语文要素的关键点,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要素。

二、挖掘教材文本资源

《精卫填海》一文虽然篇幅简短,但寥寥几笔中精卫的形象跃然纸上。教学这一课时,单靠赏析、品味文本语言来落实语文要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挖掘文本资源,使文本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关注朗读

《精卫填海》这篇文言文只有两句话,第一句“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告诉我们故事的主要人物女娃,她是上古炎帝的女儿,第二句中交代了故事的起因是“女娃游于东海”,经过是“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结果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文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可是信息含量很大,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文言文言文分离、行文简练的特点,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读成诵。比如,让学生借助插图和课文注释读好句子之間的停顿,如“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等,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师范读、个人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等读出文言文的语感和韵味,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课文的意思。这样,学生基本上能通过朗读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习领悟力强的学生甚至还能够通过熟读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体会情感

笔者认为,教学神话故事除了要让学生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应该引领学生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以《精卫填海》为例,其主要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美好愿望。这种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人定胜天的信念一直鼓励着人们不断地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因此,教学该课时教师要围绕对祖国文化的自信与热爱、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等挖掘文本蕴含的情感,引领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同时,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最终实现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一)梳理学习方法

《精卫填海》中的许多字词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即使学生通过朗读、注释等读懂了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仍不够,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迁移运用到其他文本中,这样才能说明学生是学有所获的。

例如,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其实就是让学生学会厘清文章脉络,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对于不认识或者难懂的字词要多读几遍。并且,还要引导学生在读的同时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如提出“精卫是谁?为什么要填海?怎样填海”之类的问题,以更好地感受课文的大意。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再通过推荐学生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鼓励学生迁移运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达到巩固和迁移学习方法的目的。

(二)实施层级训练

在梳理了文本脉络之后,还需要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课文的故事情节,以进一步感受神话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精卫填海》这一课中,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有层次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归纳能力、质疑能力等。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来讲故事。不同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是不同的,因而对故事的理解就会不同。

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讲故事的情况及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阅读该文之后的感受,有没有觉得神奇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例如,有学生在交流之后就产生了以下疑问:“精卫为什么要衔木枝来填海呢?”“按理说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为什么故事中的女娃死后却能变成一只鸟?”“课文中的‘常衔是什么意思?直接说‘衔不可以吗?”一旦学生产生了这些疑问,说明学生已经不自觉地潜入文本中了。

最后,基于学生以上的讨论内容,教师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可以让学生讨论“常衔”一词的意思,其蕴含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常”字表达了精卫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敢的精神,从而掌握了该词语的用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讲故事,学生就能自然地阐述文本的情感。

这样,学生经过“讲述故事—交流讨论—再讲述故事”的学习流程,既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充分地感受到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课文的情感,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中“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的学习任务。

(三)感悟民族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精卫填海》一文中就蕴含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人定胜天的信念,蕴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教学该文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感悟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精卫填海》一文出自《山海经》,教师可以在简单介绍《山海经》之后趁机向学生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情况,以使学生对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创设教学情境:假如你是精卫,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填海不累吗?你是怎么想的?以通过角色代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精卫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接着,通过追问:“在平时的生活中,做什么事情也需要具备这种精神?”促使学生有所反思。为了达到内化情感的目的,教师还可以结合《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

要想把簡短的文言文上得深刻有内涵,教师就要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来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扎实地学习,这样才能达到“让教师清清楚楚地教、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邱桂娟(1976— ),女,广西玉林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精卫填海语文要素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精卫填海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