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黑龙江音乐教育奠基者林传甲
2020-12-06佳木斯大学
□高 畅 佳木斯大学
林传甲(1877—1922),字奎腾,属福建省闽侯人。他用极富传奇的一生,为黑龙江近代音乐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属于伟大奠基者。林传甲一生致力于教育与地理学研究,著述宏富,起草编撰了《大中华地理志》,后担任京师大学堂教授,着重对《中国文学史》进行讲授,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进作用[1]。
一、林父教导
林传甲出生于名门望族,家里从仕者甚多。其父名为林文钊,曾在四川担任地方官,与当时名动一方的巴陵才女刘氏喜结良缘。林母育有传甲后,又相继诞下了传树、传台两兄弟。林父精通历算,对舆地之学颇有研究,曾挥洒狼毫写下《算学纪闻》一书。正因林父的博学多识和谆谆教导,幼年林传甲在父亲的引导下也能对当时的地理形胜侃侃而谈。可叹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光绪九年,林文钊病逝于应山任内,当时林传甲年方六岁。林文钊在应山为官期间,勤俭正直,爱民如子,备受当地州县民众尊崇[2]。
二、林母抚养
林传甲在鄂北应山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为学术生涯起点。《湖北省一瞥》曾谈道:虽然应山城内居民人数不多,往来商务贸易也不繁盛,但世家大族很多,有“杨家大屋”“洪家大屋”等。杨家大屋为杨涟故居,其为晚明时期名臣;洪家大屋为洪起元故居,其属清朝“开国功臣”,所以洪家大屋也称“开国功臣府”。
洪杨氏是洪家的老人了,对内对外极富有德望。林家居于应山时,林母刘盛与洪杨氏相谈甚欢,两人亦师亦友,林母时常以弟子之礼参拜洪杨氏,钦佩其矢志守节的情操。洪杨氏乐善好施,宽以待人,为人处世间赏罚有度,进退有礼,对林母刘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林母刘盛,字邦媛,复字蜀生,林母对“林下”二字别有一番感情,她晚年自号林下老人,著有《林下诗存》(六卷),流芳百世。林母同林父一样,知识渊博,热爱教育,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世人[3]。
三、恩师授业
林家原本还算富裕殷实,但林父文钊的骤然离世,带走了这个家里唯一的顶梁柱,林母含辛茹苦地将三个儿子拉扯大。由于林父生前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应山官绅对林家多有照顾,从仓粟之食到地方拨款,解决了林家的温饱和三个孩子的读书问题。
应山民风淳朴,学风鼎盛。大学士宋郊、宋祁两兄弟曾在应山的四学堂读书受教,古代贤哲作为应山学子的榜样,无时无刻不激励着后学奋进。林传甲六岁时,先生为杨宝书,学习内容初始为文字,后为对字音研究的音韵学,同时,还包括对字义进行解释的训诂学,最后对先秦典籍进行解读和阐释。师徒情谊较深,邓氏后来感言,林传甲年逾四十,依然不忘恩师对自己的教诲,适逢当时后人门生皆尊林子为师,听闻杨宝书先生对林子的谆谆教导和规劝后,无一不对其肃然起敬。
四、边城兴学
光绪前的黑龙江教育几乎可称废墟,黑龙江地处边疆,以武功著于世,不兴文学。再加上边地天气苦寒,民众教化未开,贼匪流窜于街市,令文人雅士望而却步。至19 世纪末各地兴起维新变法,林传甲夫妇接受任命,远赴黑龙江,兴办新式学校,为黑龙江近代教育史开启了新的篇章。
林传甲在工作生涯中,较受张之洞认可及器重,成就斐然,极大地推进了近代教育发展,其先后创办多所中学、学堂,后担任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在新学兴办之时,属肱股之臣。而至光绪三十一年,林传甲来黑龙江创办教育,对全省学务施以管理。他到任后先对黑龙江的学情和仕风进行了一番考察,审时度势地制订了全省教育计划,再大力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招收学生,聘请教师员工,筹办仪器、书籍和学校经费。
他一心扑在兴办新学上,不管是登门家访,还是扶助贫苦,他事必躬亲。黑龙江天气严寒,冬日更甚,他冒着一路风雪按时给学生授课,学校师生无一不对其钦佩有加。经过五年辛苦劳作,就黑龙江新式学校而言,已由初等有序发展至中、高等,而发展至辛亥革命初,在全省范围内已对一千多所学校进行创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包括女校四十余所,这为黑龙江近代女子教育奠定了基础。
林传甲学识较为渊博,依据《黑龙江志稿》对其的描述:“为文磅礴,有奇气,滔滔万言,倚马可待。”其经深刻调研,研究内容涉及黑龙江史地、文教、风俗不同类别,著术丰富。他的到来,使荒漠的边疆迎来了文化教育事业的曙光。
五、夫唱妇随
谈及黑龙江的学前教育和女子教育,就不得不提到林传甲的妻子——祝宗梁。她随丈夫出关到黑龙江后,两人一起于艰难困苦中创办新式学校。受“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观念的束缚,很多女性未曾接受教育。祝宗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积极投身于开创女学教育中。
为兴办女校,祝宗梁变卖房产,在各界积极为创办女学进行集资。经过五年的发展,学生由办学初期的3人发展到260人,从此黑龙江女学声满全国。祝宗梁没有止步于此,她扩大招生范围,鼓励外省的学生来江读书,后期成效显著,来求学的姑娘们来自全国各个地方,有资料显示:当时就齐齐哈尔人口而言,仅6 万,女学生就达1000 多人,但北京人口200 万,女学生仅有6000人,故从比例而言,黑龙江女学表现出在全国领先的情况。
祝宗梁的到来,将黑龙江文化教育历史改写。她不仅帮衬着丈夫兴办学校,更是提出自己的想法发展女学。为对女子教育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对于《女子历史》等教材她亲自编写,是妇女解放的奠基人。
六、著作等身
到达黑龙江省后,林传甲不仅醉心于文化教育事业,他在地理编撰方面也颇有所得。林传甲先后游历了西北、华北,著有《黑龙江教科新图》《黑龙江教育日记》《龙城旧闻录》《龙沙六种》(内辑清人有关黑龙江史地著作6 种),另外还有《龙江歌集》《龙江诗选》《林下诗存》,也推进了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
“民国”六年,林传甲在易县开展讲学事宜,对《易县入京纪程》《易县地理志》进行编著。其间,他经考察,编写《中国铁路形势论》,就中国铁路布局形势进行概述,为中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发展均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后林传甲返回福建,撰写《福建乡谈》一书介绍故乡的面貌及自己的身世。
正是凭借着这样严谨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历经多年,呕心沥血,终于编纂完成这篇宏伟巨作——《大中华地理志》,为我国学术界作出了巨大贡献。“民国”十一年一月,林传甲在吉林省教育官署病故,时年45 岁。其中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著作较为宏富,实属“学界巨子”。
结 语
林传甲此生最大的贡献,便是为黑龙江的近代音乐教育事业开创了先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伟大教育家,他的功绩必将被后人世代歌颂,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