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育对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思考
2020-12-06褚紫硕王雨欣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褚紫硕 王雨欣 周 媛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音乐教育与健全人格的关系
(一)音乐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催化剂
在古代,音乐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产生、存在的,最早的音乐叫作诗歌,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是《诗经》。它是周代社会生活的写照,讲述了周王朝由繁荣走向衰落的生活故事,用诗歌的形式谱写了关于爱情、劳动、战争等方面的乐章。其有助于人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对其进行诵读可以达到人格不断完善的效果。
(二)音乐教育同其他教育相辅相成在学生人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古希腊时期,音乐就成为普通学科。柏拉图提出,通过音乐教育,为“理想国”培养全面发展的“理想人”。自20 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在小学、中学、大学深入推行音乐课程,德国、法国更是将音乐教育纳入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可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开展形式之一,在学生人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音乐教育对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提升学生气质
学生学习音乐可以提高自身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升气质。廖乃雄在《音乐教学法》中指出:“音乐教育和教学的一切,归根到底应当以审美体验为最高任务和主要内容。音乐是以精神陶冶为最高目的的艺术,以审美体验为主要内容。”
(二)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
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灵疏通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多以音乐为载体,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实践证明,音乐可以舒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使其放松身心,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音乐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音乐可以传递真、善、美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教化学生。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其悠扬和激昂相结合的旋律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我和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的心情,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依恋。
三、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以及音乐教育开展现状
(一)缺乏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有调查结果显示,59%的学生表示对音乐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而非常了解和全无了解的学生占少数;在谈及是否学习过音乐课程时,12%的人表示从未学习过有关课程。虽然高校对音乐课程的开设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是仍然存在漏洞,除音乐专业学院开展相关音乐教育活动外,其他专业及院系并未开设相关课程及活动,甚至出现了音乐相关课程被其他专业课和公共课挤占的情况。
(二)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59.18%的学生表示自己受到的音乐教育枯燥单调,31.63%的人表示有关音乐教育的观念比较陈旧,教学与实践脱节。总之,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与音乐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但其课程设置方面仍有欠缺。
(三)师资力量薄弱
非音乐专业学生同音乐专业学生享有的资源是不同的,相关教育设施也有所差异,因此,配备的师资力量也有所不同,致使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课程专业性不足。校方对专业音乐教师的安排不能只面向音乐教育专业学生,还应为非音乐专业学生安排合适的专业教师进行授课。
四、以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人格养成为宗旨的音乐教育策略
(一)提高对非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视
各大高职院校应在思想上提高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教育的重视。在开展各种音乐教育活动时,学校各级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从而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二)协调专业课和艺术课的平衡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已有开展音乐教育的意识,但在实践过程中艺术类选修课经常会对其他专业必修课程做出让步。鉴于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全面意识,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
(三)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音乐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专业教育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还要重视提升音乐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提高音乐教育教学质量。